這幾天,一個多年好友和我抱怨:
“我好窮啊,從去年到今年竟然沒存下一分錢。”
當我問他“錢都花去哪兒”時,他又說:
“不知道啊,花著花著就沒了。”
這已經不是我們倆第一次有這樣的對話了。
事實上,朋友有一份不錯的收入,也不是個高物欲的人。
正常來說,不該存不下錢。
但他總是“莫名其妙”就把錢花光了:
要么是隨手開通不同平臺會員;
要么是線上叫車時,從不挑選打車價格;
又或者是只要同事張羅,就跟著出去吃大餐,完全不考慮預算。
我也曾和他說過好多次:
“得記下賬,確認自己的錢到底花去了哪里。
得知道什么錢該花,什么錢下次得省。”
但每次都被他當耳旁風了:
“都是小錢,不用那么麻煩。”
結果,等到需要用大錢時,他又來找我哭窮。
惡性循環。
不得不說,經過朋友的事后,十點君發現:
有些人的窮,或許是一時運勢使然。
而有些人的窮則是必然的,是可預見的。
線索就藏在他們的習慣里。
大概有不少人和我朋友一樣:
對錢沒規劃、沒概念。
花大錢時摳摳搜搜,花小錢時又大手大腳。
花了多少錢,心里沒數。
等到年底一算賬,才大吃一驚:
錢怎么莫名其妙都沒了?
又或者是不考慮自己是否需要,容易沖動消費:
心情不好,花錢;
被直播、廣告洗腦,花錢;
看到某東西很火,別人都有,自己也想有,花錢;
結果呢?
買回家不久,就后悔了。
正所謂:
吃不窮,穿不窮,沒有計劃一生窮。
事實上,我們絕大部分的人,終其一生都不會大富大貴。
這注定了我們的存款永遠有限,不能揮金如土。
而生活的安全感,并不只取決于存款多少,更取決于用錢的智慧。
因此,提前規劃是必須的。
十點君總結了以下2個步驟,幫助大家守住錢袋子:
1)記賬
通過記賬去區分過往開銷中,哪些是“必需”的,哪些是“非必需”的。
然后,把非必需支出刪減30%。
例如把一周3次打車,減少為1次。
一周2次外食,改為2周1次。
等等。
此處計劃地越詳細,越方便之后的執行。
2)先儲蓄,再消費
用“每月收入-必需支出”后,把剩下的錢里的50%存進銀行。
其余的錢再拿去消費。
這樣就算花錢時再不走心,也不至于太出格。
歸根結底,理財的目的不是為了暴富。
而是用理性換自由——
讓我們得以用更少的錢,賺更多的安全感與滿足感。
守住當下的錢袋子,只是咱們管錢的第一步。
為了長久的有錢花,我們也需要“投資”。
之前網上有個話題很火:
例如,身體有點小毛病,因為怕費錢,非挺著不去看醫生或者瞎吃藥。
結果反倒拖成大病,要花更多錢去治病。
又或者明明家里有新鮮的飯菜,偏要天天吃剩菜。
以為這是“節省”。
誰知最后把身體吃壞了,遭罪又費錢。
還有現在的一些年輕人,總是抱怨“錢難賺,沒機會”,卻從不投資自己去學習新技能、新知識,在專業領域深耕。
最終,眼看著別人升職加薪做副業,自己依舊在“沒錢”里打轉。
以上種種的窮,都源自舍不得為自己長遠的利益做投資。
不為健康投資,那病痛就會讓你“破產”。
不為學習投資,那么賺錢、升職就會和你拜拜。
《小狗錢錢》中講過一個故事。
一個農夫每天早上都會到自己的鵝舍中取一只鵝蛋。
有一天,他在鵝舍中發現了一只金蛋。
只要把金蛋賣掉,就能變得比以前富裕許多。
這自然讓農夫欣喜若狂。
在那之后,他每天都能在鵝舍中拿到一只金蛋。
但漸漸地,農夫開始變得貪心,抱怨為什么每天只有一只金蛋。
最后一氣之下,他把自己的鵝殺了。
從那之后,他一顆金蛋都沒有了,又成了窮光蛋。
事實上,身體、技能、知識就是我們的“鵝”,是我們的“本錢”。
照顧好我們的鵝,才能不斷有金蛋。
千萬別中了巴菲特的“預言”:
“一旦你有了省錢的腦子,就不會有精力培養賺錢的腦子,所以你會窮的很穩定。”
你們有沒有過“貪小便宜,反而吃大虧”的經歷:
趁著打折買了一堆水果,結果根本吃不完,最后水果全爛掉了;
每次網購為了省幾塊錢運費,拼命湊單,結果花更多錢買了一堆自己并不需要的東西回家;
舍不得花大錢買個質量在線的好東西,卻愛買一堆便宜貨,結果用不了幾天就都壞了。
以上種種,一言以蔽之:
只盯著眼前的一點“省”,卻忘了考慮實用性和長期價值。
最終,反而浪費了更多錢。
這幾年網上流行的一種消費觀,十點君還蠻贊同的:
長期主義。
特指,買東西在精不在多。
擁有的每樣東西,都要有目的——
要么有用,要么能帶來快樂。
實操時,一般有3條核心原則:
1)確認自己的真需求:只買自己真正需要的東西。
2)不是所有需求,都要用消費解決,更應該充分利用已有的東西。
例如,東西壞了,可以先修,而非扔掉換新。
又或者冬天覺得棉拖鞋不夠保暖,可以套上家里已有的羊毛襪,而不是買雙新的棉拖鞋。
3)需長期使用的耐用品,像空調、冰箱、洗衣機、冬季大衣等,別貪一時的便宜。
因為多花點錢,保證了質量,不僅能多用幾年,也能免去頻繁維修的煩惱和費用。
畢竟,貴的東西只在付錢的時候痛一下子,但便宜的東西可能天天讓你痛。
你們有沒有發現一個規律:
生活中,往往越沒錢的人,越在乎面子。
明明兜里沒錢,卻偏要在請客吃飯時點上根本吃不完的菜,覺得這樣才闊氣;
寧愿背上負債,也要在兒女結婚時講排場,和街坊鄰居攀比,不然就“沒臉見人”;
明明需要用錢,卻拉不下臉去催欠錢的人還錢,生怕被人家說“小氣、計較”。
就像林語堂曾說:
“有時候,好像爭臉是人生的第一要義。”
但用盡全力,把辛苦錢都花給別人看,其實恰恰說明內在的虛弱。
所以才需要外界的羨慕、贊美來自我證明。
而真正體面的人,往往能放下臉面,低頭做事。
這樣的人,可能窮一時,但絕不可能一直窮。
網友@圖爸是一個女裝店鋪的店主。
之前他的店里積壓了幾萬件女裝賣不出去,收入銳減。
想盡辦法后,他一個大男人決定穿上女裝,開始直播叫賣。
還對網友們“多穿裙子”等要求一一答允。
“只要能賣貨,就不丟人。”
不出所料,視頻不久后爆火。
滯銷的衣服通通被賣掉了,圖爸順利度過經濟危機。
很喜歡李嘉誠的一句話:
“放下面子賺錢是懂事,用錢賺回面子是成功。”
我們的精力有限。
該把力氣花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
怎么搞錢,怎么存錢,怎么花錢。
成年人唯有先屏蔽外界干擾,學會冷靜、專注、理性,才可能靠近財富。
而要面子,是最無用的事。
十點君曾觀察到一種現象:
越是沒錢的人,越容易相信賺錢是容易的。
而自己沒錢只是因為“沒踩到風口”或者“運氣不好”。
所以,這些人挖空心思地尋找暴富的機會,渴望一夜翻身。
并對靠打工賺小錢不屑一顧,覺得“太辛苦又來錢慢”。
但巴菲特說:
“人生像滾雪球,關鍵是找到濕雪與長坡,雪球會自己越滾越大。”
濕雪,是指讓錢生錢的高效收入。
像投資能漲房租的學區房。
或者學習稀缺技能,培養自己在工作上的不可替代性,讓薪水翻倍。
長坡,則指需要積累足夠長的時間。
簡而言之:
財富的大回報,來源于復利。
即便是巴菲特這樣的巨富,從11歲就買了第一只股票。
但他90%的財富也是在60歲之后積累的。
更何況是咱們普通人呢?
不過,也無需把財富復利想的太復雜了。
說白了就是:
積少成多,不小看任何一分錢。
網友小張阿姨的故事就很值得參考。
小張阿姨在2009年成了單親媽媽。
當時,她每月工資1000,勉強滿足溫飽。
但她硬是靠節省,每年都會存5000進理財保險,共繳納了10年。
當2019年結束繳納后,又把這筆錢“封賬”5年。
這樣等到去年,就能拿到6萬塊。
此外,這10幾年里小張阿姨隨著收入的增長,還陸續買了其他存款保險。
銀行里還有兩三個長期定期。
這些積蓄零零總總加在一起,共攢了14萬。
所以啊,只要“攢住小錢+耐住性子”,財富復利離我們并不遙遠。
莫言說過:
“一個人有錢沒錢,一看便知。
沒錢的人大多有這3個窮習慣——無規劃、怕冒險、缺認知。”
的確如此。
財富不是對勤奮的補償,而是對認知和習慣的獎賞。
所以啊,改變財富狀況的第一步:
先改窮習慣。
點個吧,愿我們都能擁有金錢豐盛,心靈富足的生活。
你對錢有哪些經驗和體悟呢?無論好壞,都歡迎一起來評論區和大家聊聊~
作者 | 肖肖,心里有人煙,筆下才有眷戀。
主播 | 林溪安,視頻號:林溪安。每日清晨和你說早安。
圖片 | 視覺中國,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