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9日),在未來科學大獎成立十周年之際,“科學點燃青春:未來科學大獎獲獎者對話青少年”——科創校長空間站特別活動于上海自然博物館舉行。活動旨在搭建一座連接青少年與科學巨匠的橋梁,讓年輕的心靈在科學的海洋中遨游,激發他們對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上海中學、華師大二附中、復旦附中、交大附中、七寶中學、控江中學、曹楊二中、上海市延安中學、大同中學、格致中學近百名師生與全網近百萬觀眾共同參與了這場科學與青春邂逅的盛會。
活動以“科學Talk Show”的形式展開,四川大學教授、2018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獲獎者馮小明,普林斯頓大學數學系教授、2017未來科學大獎—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獲獎者許晨陽,通過生動有趣的演講,向青少年們分享了他們的求學故事與科研經歷。
四川大學教授、2018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獲獎者馮小明
馮小明教授的“科學Talk Show”的題目是《手性化學,使我們的生活更美好》。他先以左右手、耳為例,闡釋手性是鏡面對稱卻無法完全重疊,且這種現象在自然界廣泛存在,大至星云,小到DNA、蛋白質,還有牽牛花藤蔓纏繞方向等,都與生命奧秘緊密相連。他指出,手性化合物十分神奇,不同構型生理活性差異大甚至相反,如反應停因構型問題致畸,而新冠、艾滋病有效藥物也都依賴手性。此外,它在農藥、液晶顯示等領域也影響生活,“獲取手性物質,精準高效合成是關鍵,手性催化劑必不可少。”
許晨陽教授以《代數幾何:當代數魔鬼遇上幾何天使》為題作演講,分享諸多有趣數學問題。他稱代數和幾何是數學里的“魔鬼”與“天使”,代數提供強大工具解決難題,卻可能讓人失去對幾何的直觀感受;幾何則如天使,助人直觀理解空間和形狀。代數幾何主要研究方程和空間的關系,以復雜方程為例,它可描述一個空間,研究該空間能更好地理解方程。
普林斯頓大學數學系教授、2017未來科學大獎—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獲獎者許晨陽
許晨陽還提及“抹掉猜想”,即方程復數解空間曲率為負時,其整數解只能是有限多個,空間形狀竟能決定方程解的數量,十分神奇。最后,他談到分類理論,數學家如同給城市畫地圖一樣,努力為數學世界繪制“地圖”,把復雜數學問題分解成簡單部分,進而逐一理解和解決。
在獲獎者對話青少年環節,青少年們積極提問,與科學家們圍繞“如何平衡數學抽象思維與工具利用”“不對稱催化技術在生物制藥領域的優勢”“代數幾何研究漫長且不穩定時如何調整心態和思路”“科研中如何找到創造思路”等話題開展了熱烈的交流。
在科研方面,馮小明教授鼓勵質疑分析,認為不能盲目相信既有結論,要搞清原因,像課題組挑戰“做不出來”的結論,通過分析催化劑酸堿性等因素最終成功;對于做研究選方向,他強調選題原創性要強,一旦做出成果就能在該領域領先。
許晨陽教授認為,雖然計算機發展對數學沖擊大,像形式化數據可輔助證明驗證,但目前說計算機取代數學直覺還為時過早,在人工智能時代更要學習數學,若能將人工智能和數學研究結合起來,或許可以加速數學的發展進程。
五源資本創始合伙人、未來科學大獎永久捐贈人劉芹表示:“未來科學大獎自創立起便秉持讓科學成為時代光束的初心,十年間推動科學精神融入公眾生活,讓科學不再是高墻深院里的密碼,而化作大家手中可觸碰的星圖。”他指出,那些改寫科學領域的傳奇大師,也曾是仰望星空的少年。每個偉大的發現,都始于少年眼中不滅的好奇火光。科學的未來屬于青少年,未來科學大獎將以更鮮活的科普形式,讓科學知識化作青少年成長路上的星火。
全國政協委員、上海科技館館長倪閩景說,上海科技館一直為青少年提供科普資源與平臺,青少年要以科學家為榜樣,保持好奇心與探索精神,努力學習科學知識,祝愿青少年在科學的熏陶下,放飛夢想,創造屬于自己的精彩未來。
原標題:《當未來科學大獎得主遇到上海中學生,他們會聊些什么?》
欄目編輯:左妍 圖片來源:采訪對象供圖
來源:作者:新民晚報 郜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