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3月,斯大林去世,蘇聯高層陷入權力真空,接班人問題成了當時最大的焦點。貝利亞、馬林科夫、莫洛托夫這些人被認為是熱門人選,但赫魯曉夫卻在幕后悄悄布局,最終靠著一場精心策劃的行動上位。
1953年6月26日,在克里姆林宮的會議室里,朱可夫掏出手槍,當眾扣押貝利亞,這場戲劇性的事件成了蘇聯歷史上的一個轉折點。這事兒是怎么發生的?
斯大林走后的權力亂局
斯大林在1953年3月5日去世,這對蘇聯來說是個大震動。他在位幾十年,把權力抓得死死的,底下的人都習慣了聽他指揮。結果他一走,整個國家就像沒了主心骨,高層立刻亂成一團。
斯大林去世當天,政治局幾個大佬就湊在一起開了個緊急會議,商量接下來怎么辦。貝利亞、馬林科夫和莫洛托夫被推出來暫時管事兒,組成了個“三駕馬車”的臨時領導班子。
貝利亞是內務部長,手里攥著秘密警察這張王牌,實力最強。馬林科夫當時是部長會議主席,相當于總理,管著政府日常事務。莫洛托夫是外交部長,老資格,資歷深厚。
這三個人表面上合作,但私底下都盯著最高領導人的位置,誰也不服誰。赫魯曉夫呢,當時只是蘇共中央書記,看起來沒那么顯眼,但他管著黨的組織工作,手里有不少資源,屬于那種低調但有實力的角色。
斯大林死后,蘇聯國內問題一大堆。大清洗留下的陰影還沒散去,經濟也不景氣,加盟共和國那邊還有民族矛盾。誰要是能接班,就得收拾這個爛攤子,同時還得防著其他人的刀子。這種情況下,權力斗爭自然就白熱化了。
政變的起因:赫魯曉夫和貝利亞的死磕
貝利亞在斯大林時代就是個狠角色,秘密警察在他手里成了整人的機器。大清洗的時候,他簽字處決了無數人,手上沾滿了血。
斯大林一死,他立刻跳出來想當老大,野心藏都藏不住。他還推了幾個改革,比如大赦部分政治犯,放松對加盟共和國的控制,試圖給自己拉點民心。
但這些動作在赫魯曉夫眼里全是威脅。貝利亞手里的秘密警察太強了,要是他真掌了權,其他人估計連喘氣的機會都沒有。
赫魯曉夫后來在回憶錄里提到,他覺得貝利亞是個“危險的家伙”,不光是因為他手狠,還因為他太會搞陰謀了。而且,貝利亞的改革雖然聽著不錯,但赫魯曉夫覺得這家伙是在收買人心,實際上還是想把權力都攥在自己手里。
除了個人恩怨,赫魯曉夫還有更大的顧慮。貝利亞要是上臺,可能會繼續斯大林那套高壓政策,甚至變本加厲。這對赫魯曉夫來說是個災難,因為他想搞點新東西,改變一下蘇聯的路子。兩人理念上也有分歧,赫魯曉夫覺得貝利亞太激進,搞不好會把蘇聯弄得更亂。
關鍵是,赫魯曉夫不是一個人在戰斗。他發現,馬林科夫、莫洛托夫這些人對貝利亞也不放心。貝利亞這人樹敵太多,大家都怕他翻身。所以,赫魯曉夫就想著,要不咱們聯手把他干掉吧?這就有了后來的政變。
政變的準備:赫魯曉夫的秘密布局
赫魯曉夫要動貝利亞,光靠自己肯定不行。他得拉幫手,還得找個靠譜的執行者。
第一個被他拉攏的是國防部長布爾加寧。這家伙管著軍隊,跟赫魯曉夫關系不錯,關鍵是軍隊的槍桿子能鎮住場面。接著是莫洛托夫,外交部長,政治局的老面孔,他的支持能讓行動更有分量。
赫魯曉夫還爭取到了兩個重要人物:國家安全部副部長謝羅夫和內務部部長克羅格洛夫。這兩人本來是貝利亞的下屬,但他們看出風向不對,干脆倒戈,把貝利亞的計劃一股腦兒告訴了赫魯曉夫。
謝羅夫還透露,貝利亞已經在烏克蘭和幾個加盟共和國部署了秘密警察,準備動手。這消息讓赫魯曉夫坐不住了,他知道得趕緊下手,不然就晚了。
執行任務的人選也很關鍵。赫魯曉夫找了朱可夫,這位二戰英雄在軍隊里威望很高,手下將領都聽他的。朱可夫當時是國防部副部長,正好能調動軍隊資源。除了朱可夫,還有防空軍司令莫斯卡連科等幾個將軍也被拉進來。這幫人都是硬茬,干這種事兒不含糊。
計劃是這樣的:先把貝利亞騙到克里姆林宮開會,然后在會上突然發難,朱可夫帶人沖進來把他抓了。為了保密,赫魯曉夫沒跟太多人說,連政治局里有些人都蒙在鼓里。
布爾加寧還特批朱可夫他們帶槍進克里姆林宮,這在當時可是破天荒的,因為克里姆林宮安保特別嚴,一般人進門連根針都帶不進去。
6月的時候,歐洲出了個“柏林事件”,東德那邊鬧起來了。貝利亞作為情報頭子跑去處理,給了赫魯曉夫喘息的機會。他趁這幾天把計劃敲定,6月25日貝利亞一回莫斯科,赫魯曉夫就以軍隊演習為名,把政治局和軍方的人召到克里姆林宮,準備動手。
政變的過程:朱可夫出手,貝利亞落網
1953年6月26日,克里姆林宮的會議室成了主戰場。那天政治局成員都到齊了,貝利亞也來了,以為自己就是開個普通會。
會議一開始,討論的是些日常問題,大家都裝得挺正常。赫魯曉夫突然站出來,說要談個大事兒,矛頭直指貝利亞,指控他搞反黨反國家活動,還說他跟外國情報機構有勾結。
貝利亞肯定不服氣,但還沒等他反應過來,馬林科夫就按了個信號按鈕。門一開,朱可夫帶著莫斯卡連科等五個將軍沖進來。
朱可夫直接掏出手槍,指著貝利亞讓他別動。貝利亞手下的人都沒在場,他孤立無援,只能束手就擒。整個過程很快,幾分鐘就搞定了。
抓了貝利亞不算完,朱可夫還得收拾他的殘余勢力。他立刻下令軍隊封鎖內務部大樓,把貝利亞的親信一網打盡。為了不打草驚蛇,他們等到晚上才把貝利亞偷偷運出去,關進了莫斯科軍區的地下掩體。這場行動干凈利落,貝利亞的勢力根本沒來得及反撲。
7月2日,馬林科夫代表政治局宣布,貝利亞被免去所有職務,他的罪證被交給最高法院處理。消息一出,蘇聯上下都震動了。
權力重組
貝利亞倒臺后,赫魯曉夫成了最大的贏家。他借著這個機會把對手清理干凈,逐步掌握了最高權力。1953年7月10日,《真理報》發了篇文章,說貝利亞搞反黨活動,已經被抓了。12月,最高法院給他定了叛國罪等一堆罪名,判了死刑。
12月23日,貝利亞在莫斯科軍區的地下室被槍決,尸體火化,骨灰隨便埋了。赫魯曉夫沒停下腳步。1955年,他把馬林科夫擠下去,自己當了總理,1958年正式成了蘇聯的老大。
他搞了個去斯大林化的政策,把斯大林時代那些高壓手段扔一邊,釋放了好幾百萬政治犯,還放松了審查,想讓蘇聯喘口氣。他還試著搞農業改革,比如推廣種玉米、開發處女地,可惜效果不太好。
不過,赫魯曉夫也不是沒毛病。他外交上太冒險,1962年的古巴導彈危機差點把世界拖進核戰。國內政策也不咋地,經濟沒搞起來,老百姓日子還是苦。
1964年,勃列日涅夫這些人看不下去了,發動政變把他趕下臺。赫魯曉夫晚年被軟禁在莫斯科,1971年因為心臟病去世。
朱可夫呢,因為這次行動立了大功,1955年當了國防部長。可他跟赫魯曉夫關系沒處好,1957年被免職,退出政治圈子,晚年寫回憶錄去了,1974年去世。馬林科夫也失勢了,1955年被調去管電力,1961年被開除出黨,之后就沒啥聲音了。
貝利亞的下場標志著斯大林時代恐怖政治的結束,赫魯曉夫的上臺開了個新篇章。但蘇聯的權力斗爭從來沒停過,克里姆林宮里永遠是刀光劍影。
對蘇聯來說,這場政變是個分水嶺。斯大林的鐵腕沒了,赫魯曉夫想搞點新花樣,可惜他能力有限,蘇聯還是沒擺脫老路子。后來勃列日涅夫上臺,又是一場政變,歷史好像總在循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