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衛生健康委發布,明確禁止將“空腸回腸吻合術”用于治療2型糖尿病。對此,記者采訪了相關專家。
“空腸回腸吻合術”風險遠超獲益
“該手術在國外已被淘汰,因風險遠超獲益,僅少數機構因歷史原因保留。”談及“空腸回腸吻合術”,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院長寧光直言,該手術經歷了多次改良,但始終未解決根本缺陷。
中華醫學會外科學分會相關負責人表示,空回腸旁路術是極少數醫生在我國開展的試圖治療糖尿病的一種外科手術,即將空腸近端同回腸末端吻合形成小腸短路以縮短小腸吸收面積,所宣傳的手術機制是使未經充分消化吸收的食物提前接觸末端回腸,以刺激腸道分泌改善血糖的胃腸道激素,但目前無有效臨床證據支持該假設。隨后,一些醫生先后開展了多種術式治療糖尿病,并將其稱為二代、三代及四代糖尿病手術。其中,二代大胃囊的胃轉流術和三代“空腸回腸吻合術”因嚴重且高發的吻合口潰瘍、營養不良及腸梗阻等并發癥已被廢止。目前,臨床上仍在開展的為四代改良“空腸回腸吻合術”。
據了解,“空腸回腸吻合術”通過改變消化道結構減少營養吸收。“目前該手術在減重領域的應用也基本被更安全的術式(如胃旁路術、袖狀胃切除術)所取代。現代減重手術更注重保留消化道功能,減少營養不良風險,而‘空腸回腸吻合術’因并發癥高發逐漸退出臨床。”寧光說。
針對該技術應用于減重代謝領域的情況,中華醫學會外科學分會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該手術在部分地區仍在持續開展。關于該手術臨床結局的研究較少,僅有少量關于該技術治療糖尿病臨床療效的報告,均為小樣本量的單中心回顧性研究,隨訪時間為3至12個月,缺乏長期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未檢索到針對該技術開展的高質量多中心隨機對照試驗研究。
治療的安全有效性未經科學證實
“‘空腸回腸吻合術’用于治療2型糖尿病的安全性、有效性均未經科學證實。”中華醫學會外科學分會相關負責人表示,在減重與代謝手術的發展歷程中,曾有多種小腸的旁路術式因曠置腸袢過長引發營養問題及其他嚴重并發癥而被廢止。目前,“空腸回腸吻合術”用于治療2型糖尿病的臨床療效及其安全性缺乏高質量的臨床研究支持,沒有被國內外指南及學術組織認證推薦。
寧光也指出,“空腸回腸吻合術”用于治療2型糖尿病的手術風險包括嚴重營養不良、肝衰竭、腎結石及腸梗阻等。長期隨訪顯示,其降糖效果不穩定,且無法逆轉糖尿病病理進程。國外權威機構已明確不推薦該手術用于糖尿病治療。
2024年,國際期刊《糖尿病雜志》刊出的《1990年至2021年中國糖尿病國家負擔及危險因素分析:2021年全球疾病負擔研究結果》一文指出:“2021年,我國糖尿病發病人數超過400萬,患病總人數超過1.17億,死亡人數超過17.8萬。從糖尿病類型來看,2型糖尿病是我國糖尿病的主要負擔。”
這些數字背后是患者對有效治療的迫切需求。那么,治療2型糖尿病,當前臨床有哪些安全有效的方案?
“2型糖尿病目前還不能完全根治。”中華醫學會外科學分會相關負責人坦言,2型糖尿病發病機制包括兩個方面:胰島素抵抗和胰島素分泌能力逐漸下降,這兩種情況可能單獨或同時存在。此種糖尿病可以通過常規的口服/注射類降糖藥物、減重與代謝手術等多種方式進行治療。
寧光指出,要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選擇合理的治療方案。生活方式干預是基礎治療,應貫穿于糖尿病治療的始終。口服降糖藥、注射胰島素等治療方式應根據患者的血糖水平、并發癥情況、經濟狀況等因素進行個體化選擇。
對于已經應用“空腸回腸吻合術”治療2型糖尿病的患者,寧光建議,終身監測其營養代謝指標,預防貧血、骨質疏松等并發癥;日常需補充維生素及礦物質,避免高纖維飲食以減少腸梗阻風險;定期進行消化系統影像學檢查,及時發現吻合口狹窄或腸粘連。不少受訪專家還指出,已經接受該手術的患者應到醫院定期檢查,重點關注頑固性腹瀉、營養問題和是否有反復發作腸梗阻的情況。
文:健康報首席記者 姚常房
編輯:楊真宇
校對:馬楊
審核:管仲瑤 徐秉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