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我們經常會聽到這樣一類說法:我不想過那樣的生活,我不想到處奔波,我不想考研,我不想考公,我不想怎么怎么樣。
“想不想做”代表了一個人依托自身情況對一件事可行性的判斷結果。這個判斷過程往往包括對自身能力的評估、對達成結果所需付出的代價與收益間的權衡、身邊人的評價等。
當我們“不想”做一件事,其背后可能的原因有很多。比如:我不想考研。這個不想,可能是我自認為具備考研的能力但不想過研究生的生活;可能是具備考研的能力但不愿意承受考研的過程;可能是不具備考研的能力因此不想考;也可能是身邊的人說研究生已經爛大街了,等等。
對“不想”背后真實原因的探求,有利于深入地認識自己。只有對自己足夠的了解,才能對自己做出實質的改變,才能對一件事的可行性做出更加貼合實際的判斷,等等。
當一個人只是強調我“就是想”或者“就是不想”時,要么是背后的原因難以啟齒,要么是自己沒有仔細推敲背后的原因,要么是所遇非人無從開口。
人本能地不認為自己“不行”,即不愿意承認:這件事我不想做不是因為做不到。
不愿意承認的原因包含自我因素和外部因素兩個部分:
自我因素:如果認為一件事是因為自身能力不夠而做不到,會降低自我認同的價值感,而自認為自己具備價值是幸福感的來源之一。
與此同時,既然認為自己能力不足,那么就可以選擇提升自己的能力。而若是此時這個人又不愿意做出改變,此時就會產生痛苦。因為這代表著個人不得不接受自己的現狀是自己造成的。
綜上,從自我的角度出發,一個人也更愿意將“不能”變為“不想”。
外部因素:向外部承認自己不行代表自己潛在被利用價值的降低,這可能會影響到其對于外界資源的獲取。因此即使自我認識到自己能力不足是不想做的根本原因,也可能會向外部宣稱只是自己不想做而非不能做。
但是所有建立在虛假邏輯上的幸福都是不穩定的,唯有符合客觀事實的邏輯才能提供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