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匕首”導彈
“不是不報,時候未到,時候一到,全都得報。”
烏克蘭防空攔截能力已被俄羅斯探明,大決戰在即,幾個信號很明顯。
8號晚上到9號凌晨,俄烏兩邊互相有攻擊動作,但烏克蘭對無人機和巡航導彈攔截率高得出奇。
但是,我想說沒有用,因為俄羅斯對烏克蘭的防空能力試探完畢,準備迎接俄烏沖突的決戰吧。
權威新聞報道稱,烏克蘭空軍說,這段時間俄羅斯往烏克蘭境內發射了728架無人機、6枚“匕首”導彈和7枚巡航導彈。烏克蘭的防空火力攔住了718個空中目標,這里面包括那7枚巡航導彈。不過還是有4個地方被直接打中,14個地方被無人機或導彈的碎片砸到了。
新聞報道
從2025年7月8號半夜到9號凌晨,俄烏兩邊打了一場挺密集的攻防戰來看,算是互相摸摸底。
俄羅斯一下子放了728架無人機、6枚“匕首”高超音速導彈和7枚巡航導彈,烏克蘭說攔住了718個目標,攔截率快到98%了。
俄烏沖突中無人機
但有個關鍵情況值得關注,俄羅斯的“匕首”導彈全都突破了防御,沒被攔住。
這事兒其實挺說明問題的——打了三年的仗,現在慢慢要到分勝負的關頭了。
為啥說決戰快到了呢?
首先看兩邊的兵力部署。
俄羅斯在蘇梅州、頓涅茨克、赫爾松這三個地方湊了16萬兵力,有坦克、火炮,打算兩面夾擊打烏克蘭的敖德薩。
這地方對烏克蘭太重要了,全國70%的糧食要從這出口,西方給的武器也大多從這運進來。
要是敖德薩被占了,烏克蘭不光少了一大筆收入,武器也難運進來了。
俄羅斯敢這么干,也是有底氣的,朝鮮每月給他們10萬發炮彈,老撾還派了工兵幫忙修橋修路,讓他們的補給線往前推了120公里。
反觀烏克蘭,現在雖然有90萬兵力,但40%都是60多歲的預備役或者只訓練了三周的新兵,在頓巴斯前線,一個步兵連一天要挨500發炮彈,平均活不過三天。
按每天損失1648人的速度算,400天后就只剩24萬人了,到時候1200公里的戰線,每2.5平方公里才1個兵,連基本的防御都撐不起來,不拼一把決戰真沒別的辦法了。
俄烏沖突
再看外面的支援。
西方給的東西越來越少了。
烏克蘭能守住,其實靠的是“西方武器+自己人拼命”,但現在這根基有點晃。
美國最關鍵,特朗普政府6月突然扣下了30枚“愛國者”導彈,這可是烏克蘭能攔高超音速武器的40%家當。
更要命的是,155毫米炮彈每月給的量從1.2萬發降到3600發,導致烏克蘭炮兵每天能打的次數少了一半。
美國自己庫存也見底了,說只能撐30天高強度作戰,還要應付臺海、朝鮮那邊的事,給烏克蘭的肯定越來越少。
歐洲也靠不住,德國說給180輛“豹2”坦克,結果只到了53輛,能打的不到30輛;法國的火炮也只給了承諾的25%;歐盟說每月給100萬發炮彈,實際才給了15%。
波蘭、斯洛伐克這些以前給蘇制武器的國家,也說自己庫存空了,不打算再幫了,要知道這些武器以前占烏克蘭裝備的30%呢。
打仗說到底拼的是工業能力,這方面烏克蘭差太遠了。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澤連斯基已經很焦慮了。
澤連斯基
俄羅斯把70%的民工廠改成軍工廠,烏拉爾機車廠每月能翻新300輛T-72坦克,差不多是烏克蘭現有坦克的五分之一;“柳葉刀”無人機生產線從3條擴到12條,每月能造2萬架。
烏克蘭呢,最大的坦克廠2023年就被炸了,現存的無人機廠因為缺電(發電量只剩戰前的六分之一),每月才造500架,80%的零件還得靠進口。
缺電的影響到處都是,70%的雷達站每天只能開4小時,對低空目標的探測距離從50公里縮到20公里;前線基站因為發電機沒油,通話30%的時候會斷,有時候連隊進攻命令還得靠騎兵傳。
就算有西方的好武器也沒用,比如德國“獵豹”防空炮,得有穩定電力才能開雷達,在盧茨克地區經常因為斷電,成了固定在那的炮臺。
有人可能納悶,為啥無人機能攔下來98%,高超音速導彈卻一枚都攔不住?
其實這暴露了防空作戰的技術差距。
俄羅斯發射的728架無人機里,90%是“沙赫德-136”,這玩意兒就是個低成本消耗品,2萬美元一架,用摩托車發動機帶螺旋槳,最快185公里/小時,跟高速上的汽車差不多,還得靠GPS和無線電指揮,技術太簡單了,所以好攔。
烏克蘭攔它的招也挺實在:在盧茨克周圍放了500個用手機麥克風改的“聲音探測器”,3公里外就能聽到螺旋槳聲;然后開“山毛櫸”電子戰設備,干擾它的GPS信號,讓它飛偏或者掉下來;漏網的就用雙聯裝高射機槍,每分鐘打1200發子彈,在1.5公里內點名打,攔一架才花500美元,成功率自然高。
巡航導彈能全攔住,是因為西方幫著搭了多層防御網。
俄羅斯那7枚巡航導彈(主要是“口徑”),速度800公里/小時,路線還固定。
烏克蘭在基輔、日托米爾這些地方搞了“三層防護”:最外面用“愛國者”在100公里外攔,中間用“霍克”打50公里內的,最里面靠“復仇者”補漏。
比如“口徑”導彈得在300米高度飛才能繞開地形,正好是“霍克”最擅長打的高度,所以基本跑不了。
不過烏克蘭以前說攔過“匕首”導彈,其實沒實錘,當時俄羅斯就發了3枚,還故意從雷達盲區飛,所謂的“攔截”可能只是導彈碎片掉下來讓人看錯了。
“匕首”導彈
但“匕首”導彈是真攔不住。
這玩意兒是米格-31戰斗機在2萬米高空發射的,速度10馬赫(12250公里/小時),打基輔只要8分鐘,防空系統反應時間不到30秒;末端還像蛇一樣扭著飛,軌跡是差不多垂直往下砸,正好在傳統雷達的盲區(雷達波束一般往上斜30度,照不到正上方);每枚還帶8枚電磁脈沖彈,20公里外一放,5公里內的雷達、通信全完蛋。
2025年5月基輔那次就很典型:3枚“匕首”呈品字形飛,先放電磁脈沖彈癱了“愛國者”雷達,然后第一枚炸雷達站,第二枚炸彈藥庫,第三枚炸指揮中心。
整個過程烏克蘭沒發一枚攔截彈,俄羅斯3枚導彈就毀了7億美元的陣地,太值了。
而且這差距短期內補不上,美國“薩德”系統雖然能攔,但一套12億美元,還得300個專業人員操作,烏克蘭就算拿到了,培訓半年才能用,更別說攔截彈一枚800萬美元,“匕首”才1000萬美元一枚,就算攔住了也虧得慌,長期根本耗不起。
美國扣下30枚“愛國者”、拖著150億美元援助不給,看著是小事,其實連鎖反應挺大。
美國白宮
首先烏克蘭的防空出現了漏洞,能攔高超音速武器的范圍縮了40%,敖德薩地區原本每100公里放一套“愛國者”,現在得拉到160公里,空出不少沒防備的地方。
俄羅斯衛星一看就知道了,7月9號打盧茨克,“匕首”就是從這些漏洞鉆進去,炸了烏軍的無人機倉庫。
炮彈不夠的影響更直接,美國少給的8400發155毫米炮彈,夠烏克蘭打10天的。
頓涅茨克前線的烏軍第57旅,以前每天能打110輪炮火,現在只能精準打10輪。
火力弱了,俄羅斯就能從容修工事,赫爾松地區3天就修了20公里反坦克壕溝,烏軍沒炮彈炸不掉,進攻計劃只能往后拖。
烏克蘭本來計劃2025年夏天大反攻,靠無人機群、F-16戰機和裝甲部隊一起上,但美國扣了142枚“海爾法”導彈(無人機主要彈藥),無人機打擊能力降了一半;F-16從7月推遲到10月才給,錯過了夏天進攻的好時候(秋天雨水多,裝甲車不好動)。
更要命的是錢斷了,150億美元里,60億是修利沃夫無人機工廠(計劃每月造1000架),40億是修基輔電網,現在項目停了,烏軍每月只能造200架無人機,俄羅斯“柳葉刀”卻能造2萬架,空中優勢慢慢沒了。
基輔被空襲
這事兒還影響了其他國家的態度。
土耳其本來答應給20架TB-2無人機,現在說先不給了,轉頭跟俄羅斯簽了天然氣管道擴建協議;印度每天從俄羅斯多買50萬桶石油,還說不跟著西方制裁。
軍貿市場也變了,沙特買了500枚跟“匕首”技術差不多的靶彈,測試自己的防空;越南也不買美國“愛國者”了,改買俄羅斯S-400。
看得出來,西方武器沒以前那么神了,俄羅斯的軍事技術反倒越來越受認可。
其實7月8號這場攻防戰,更像是兩邊亮家底:俄羅斯用“匕首”證明了遠程打擊能力,烏克蘭靠西方防空系統展示了有限的防御能力,而美國援助忽冷忽熱,說明外面的支持靠不住。
接下來幾天挺關鍵,烏克蘭得趕緊修好防空網、補夠兵,不然敖德薩可能保不住;俄羅斯得在西方徹底不給烏克蘭東西前突破防線,別陷入打不完的仗。
這場仗的結果不光會改變東歐的格局,還會重新定現代戰爭的規矩——高超音速武器能打破防御,無人機成了主力,外面的援助說斷就斷,每個國家都得重新盤算自己怎么保安全。
俄羅斯總統普京
最后說說決戰前的幾個重要信號,僅供探討。
第一,俄羅斯的試探已結束。烏克蘭攔截無人機和導彈的極限已經探得很明顯,“匕首”導彈防不住,這將是決戰中的重頭戲。
第二,烏克蘭的底牌快要沒了,除了出動無人機、巡航導彈、“匕首”導彈以外,俄軍打擊了烏克蘭軍用設施、彈藥庫,這是為了削弱烏克蘭打消耗戰的能力。
第三,俄羅斯還攻擊了烏軍部隊和外國雇傭軍在135個地區的臨時駐扎點,同時購置大量摩托車和清除俄軍腐敗問題,這些信號已經很明顯看得出,普京一聲令下,決戰隨時開始。
盧茨克被炸毀的倉庫廢墟上,有個烏克蘭士兵日記里寫:
“不知道明天能收到多少炮彈,但今天必須守住防線。”
這大概就是這場戰爭最殘酷的地方,決戰前的每一天,大家都在跟時間賽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