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德國外交部突然召見中國駐德大使,就所謂“中國軍艦激光照射德國軍機”事件提出嚴正抗議。據德方描述,7月初一架執行歐盟“阿斯匹德”護航行動的P-3C反潛巡邏機,在紅海海域遭中國海軍艦艇“激光威脅”,雖最終安全降落吉布提基地,但德方聲稱此舉“危及人員安全”“擾亂歐盟行動”。消息一出,西方媒體如聞到血腥味的鯊魚般蜂擁而上,從《圖片報》到BBC,從路透社到《明鏡周刊》,紛紛以“中國威脅論”為標題大肆渲染,將一樁尚未核實的事件炒作為“新冷戰”的注腳。
這場鬧劇的背景耐人尋味。歐盟“阿斯匹德”行動雖打著“保護商船”的旗號,實則暗藏地緣野心。紅海-亞丁灣航線作為全球能源運輸的生命線,既是伊朗與沙特角力的前沿,也是美歐試圖重新掌控中東秩序的關鍵節點。德國作為歐盟核心成員,其P-3C巡邏機不僅具備反潛能力,更搭載了先進的電子偵察設備,可對周邊海域的電磁信號、雷達部署甚至艦艇動向進行全方位收集。結合近期胡塞武裝頻繁襲擊美以商船的背景,德軍機此番行動很可能打著“護航”幌子,行情報刺探之實——而中國海軍亞丁灣護航編隊,恰好是這片海域最活躍的軍事存在之一。
激光照射:技術爭議背后的戰術邏輯
從技術層面分析,德方指控存在諸多疑點。首先,現代軍用激光設備主要分為三類:激光測距儀、激光指示器和激光致盲武器。前兩者屬于常規裝備,廣泛用于火控系統;后者則因違反《特定常規武器公約》被國際社會禁用。若中國軍艦真使用激光武器,必然引發國際輿論強烈譴責,但德方至今未提供任何實證——既無飛機損傷照片,也無機組人員醫療記錄,僅憑口頭指控難以服眾。其次,激光照射的有效距離通常不超過10公里,且需持續瞄準目標才能產生威脅。這意味著德軍機必須抵近中國艦艇至危險距離,才可能被激光驅離。結合P-3C的巡航速度(約411公里/小時)和中國052D型驅逐艦的防空火力范圍(對空警戒雷達探測距離超400公里),德方所謂“被激光威脅”的說法,更像是為其危險接近行為尋找借口。
更深層的戰術邏輯在于,中國海軍在亞丁灣的行動始終遵循國際法與專業規范。自2008年啟動護航行動以來,中國艦艇累計為6700余艘中外商船提供保護,多次與多國海軍開展聯合演練,其專業素養獲國際社會廣泛認可。反觀德軍機,若真如推測般執行偵察任務,則已涉嫌違反《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中關于“外國軍事船舶在別國專屬經濟區活動需事先通知”的規定。中國海軍使用激光照射(若屬實)更可能是最后警告手段——在無線電喊話、視覺信號警示無效后,通過非致命性方式迫使對方保持安全距離,這恰恰體現了中國軍隊的克制與專業。
西方“激光敘事”的陳舊套路與戰略焦慮
德國此次炒作并非孤立事件,而是西方“中國威脅論”的又一次拙劣復刻。2018年,美國曾宣稱中國在吉布提基地用激光照射美軍C-130運輸機,中國外交部當即駁斥為“惡意捏造”;2021年,澳大利亞又炒作“中國軍艦激光照射其巡邏機”,結果被曝是澳方軍機主動挑釁在先。如今德國故技重施,連“激光照射”這一劇本都未更新,暴露出西方對華戰略焦慮的深層病灶。
當前,歐洲正陷入多重困境:能源危機未解、經濟衰退隱現、烏克蘭沖突持續消耗戰略資源。在此背景下,部分歐洲政客試圖通過炒作“中國威脅”轉移國內矛盾,同時向美國表忠心以換取安全承諾。但這種短視行為無異于飲鴆止渴——中國連續七年保持德國最大貿易伙伴地位,2023年雙邊貿易額達2531億歐元;在氣候變化、綠色能源等全球議題上,中歐合作更具有不可替代性。德國若執意追隨美國對華遏制,不僅將損害自身利益,更可能將歐洲推向地緣沖突的懸崖邊緣。
對于此事件,你有什么想說的?歡迎大家點贊評論加關注。
注:文中插圖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