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如注,江河驟漲。7月2日至5日,四川省盆地西北部、西南部及川西高原中西部遭遇持續性強降水,多地陷入洪澇險境。面對主汛期首場“大考”,全省緊急啟動防汛應急響應機制,以科學調度與精準避險為核心,成功守護了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暴雨來臨前,省防汛抗旱指揮部密集開展8次氣象水文會商,5次調度雨區市州,并提前發出防范通知。7月2日,水利廳率先啟動洪水防御四級響應;次日,省防指同步啟動防汛四級響應,水利廳更將響應等級提升至三級。通過509站次水情預測、870站次預警及55站次預報,配合3期山洪黃色預警與1期橙色預警,嚴格落實臨災“喊醒”“叫應”機制,為避險贏得關鍵窗口期。
在工程調度層面,“大水調”機制發揮關鍵效能。紫坪鋪、瀑布溝等骨干水庫經科學調控,使都江堰、綿陽等多地洪峰水位降低1.5至5.2米,確保岷江、涪江、嘉陵江干流平穩度汛。同時,全省抽查山洪危險區責任人191人次、水庫責任人190人次,對132處在建涉水工程、194處景區及300處網紅耍水地實施“關、停、限、撤”,緊急撤離1600余人。
最令人矚目的,是全省避險轉移的"生命防線"。73個縣2616個山洪危險區觸發預警后,9.1萬條預警短信直抵責任人,338萬條風險提示覆蓋公眾。各地創新運用“溝長制”“3人1屋”指揮機制,宜賓建立避險補貼“現轉現結”政策,平武縣動態擴大臨河危險區轉移范圍。在松潘縣小河、白羊等7鄉鎮,364戶854人連夜轉移。全省累計實現避險轉移15萬人次,創下應對暴雨災害的重要戰果。
災害發生后,省級應急體系迅速轉向救災支援。財政廳與應急管理廳緊急預撥6000萬元省級自然災害救災資金,支援阿壩、甘孜等8個重災市州。該資金將重點用于受災群眾安置、排危除險及次生災害防治,為災區重建注入關鍵力量。從預警響應到轉移安置,從工程調度到資金保障,四川以系統化防汛體系交出主汛期首場硬仗的合格答卷。(趙蝶)
編輯:趙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