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環球時報報道,特朗普向14國發函加征關稅,韓國維持25%稅率,韓聯社稱其支柱產業將遭“致命性打擊”。特朗普的關稅大棒落下,韓國成了重點目標。他不僅給韓國定下25%的總體稅率,還專門針對汽車、鋼鐵、半導體這三大出口支柱搞“專項加稅”,稅率可能比25%更高。這對韓國經濟來說,無異于被扼住了咽喉。要知道,光是汽車和鋼鐵行業,今年出口就可能分別下降7.1%和7.2%,汽車零部件和機械行業也逃不過,分別下降6.5%和3.8%。
李在明政府現在頭大得很。上任剛滿一個月,內閣還沒組好,國內還有前總統尹錫悅戒嚴后的一堆司法程序要處理,美國這時候來這么一下,純屬火上澆油。韓國對美國依賴度太高,半導體去年對美出口347億美元,汽車107億美元,加起來占對美出口總額三成以上,真要跟美國硬剛,等于自斷生路。可要是服軟,又跟之前的尹錫悅政府沒區別,本國民眾不答應,在中韓關系里也會被質疑徹底站隊,李在明的總統寶座怕是坐不穩。
特朗普(資料圖)
這時候,韓國急需找個能跟特朗普過招的“軍師”,中國其實是最合適的。中國在應對特朗普關稅戰上經驗豐富,還是唯一一個讓美國讓步的國家。而且中國是韓國最大的貿易伙伴和出口市場,搞好關系,穩定供應鏈、找中間市場、推動自貿區建設,都能對沖美國加稅的沖擊。有意思的是,韓國貿易協會的張相植給韓國指的出路里,說要開拓歐盟、東盟、印度這些市場,提都沒提中國。
要知道,中國連續21年都是韓國最大貿易伙伴,2024年雙邊貿易額占韓國外貿總量的25%,半導體、汽車等行業對華依存度超過40%,這回避得也太刻意了。李在明倒是沒完全忽略中國。上任一個月的新聞發布會上,他說要盡快改善中韓關系,搞“實用外交”。最近還計劃往中國派特使,這跟尹錫悅時期只注重美日、忽略中國的做法不一樣,有點想恢復全方位外交的意思。
特朗普(資料圖)
派特使可能是想推進中韓自貿協定升級,也可能是為他自己訪華鋪路,畢竟中方已經邀請他參加9月3日的閱兵了。日本那邊態度挺硬,首相石破茂說不會輕易妥協,要守住農業紅線,還要求免除汽車25%的關稅。這其實也給了韓國一點底氣,中國之前也用行動證明,強硬反制才能有生機,一味妥協只會讓特朗普得寸進尺。韓國現在的處境,說到底還是“經濟靠中國,安全靠美國”的老問題。想找出路,繞開中國恐怕不現實。
中國能幫的地方不少,擴大本幣結算,能減輕韓國企業被美元體系卡脖子的風險;強化供應鏈互補,在汽車零部件、芯片材料這些領域搞合作,能一起對抗美國;推動中日韓自貿區談判,也能讓韓國有更多選擇。當然,韓國最終還是得自己拿主意。中國的經驗不是硬扛,而是在維護自身利益的前提下敢博弈、會布局,實現平衡。李在明派特使也好,搞外交突破也罷,關鍵得拿捏好中美之間的分寸,把外交動作變成實實在在的利益,還得穩住國內的情緒。
李在明(資料圖)
特朗普給的期限是8月1日,韓國還有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談判。是繼續被美國牽著鼻子走,還是找對出路主動破局,就看李在明怎么選了。要是真把中國排除在外,這條路恐怕很難走通。畢竟在當前的國際形勢下,單打獨斗對付美國的貿易霸權,成功率太低,找對合作伙伴才是明智之舉。韓國的選擇,不僅影響自己的經濟前景,對東北亞的格局也會有不小的影響。
中日韓三國在制造業、新能源、半導體等領域互補性很強,要是能團結起來,應對美國的貿易壓力會容易得多。可要是韓國一直回避中國,這種合作就很難實現。李在明政府現在面臨的考驗,是上任以來最嚴峻的一次。民意支持率剛上來,要是因為關稅問題處理不好掉下去,想再挽回就難了。希望他能看清形勢,別被短期的壓力或者錯誤的建議帶偏,做出真正對韓國長遠發展有利的決定。畢竟,在全球化的今天,沒有哪個國家能孤立存在,找到正確的合作伙伴,才能在復雜的國際環境中站穩腳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