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德綱不僅把相聲在國內發揚光大,還帶著德云社走出國門,去國外說相聲。
不僅把“相聲”這門傳統藝術發揚光大,還把大鼓、京劇、評書都帶動起來了。
并且,德云社在海外的專場也不局限于相聲演出了,唱大鼓、唱京劇,他都有嘗試。
他在接受新加坡《聯合早報》專訪的時候,被問到“您對這里的觀眾有信心嗎?”
他的回答是“我覺得在這有一種格外的熱情”。
若要問起這里的觀眾為什么如此捧場,是因為這里華人很多,來看商演的幾乎都是華人。
在異國他鄉,能看到這樣極富中國特色的傳統藝術演出,本身就是很親切的。
所以這里的觀眾對德云社有一種特別的感情,只要是有點興趣的,都會來捧場。
而且對于在國外的華人來說,看這種演出的機會是很少的。
大家格外珍惜德云社給他們帶來的快樂,所以回饋給演員的,也會是非常熱情的反應。
相比之下,國內的觀眾就不會有這么高漲的情緒,畢竟德云社在國內的演出確實有點多了。
不僅北京有好幾個小園子每周都有固定的演出,連天津、哈爾濱、南京等分社也是安排得很滿。
以前喜歡相聲的人少,就沒有這么密集的演出,但是德云社火了以后,就大不相同了。
這還只是小型的演出,最多也就二三百人,還沒算德云社在國內的大型商演呢。
德云社在國內的“四海福臨”專場,說句實話,確實有點糊弄人了。
像北京、南京、鄭州這樣的大城市,還是由幾位隊長帶隊,是燒餅、曹鶴陽、孟鶴堂等人。
但如果是四、五線的城市,就是由張鶴擎、劉喆這樣的帶隊演出。
雖然他們也很優秀,但是大家還是更喜歡看孟鶴堂、張鶴倫這樣的。
加上國內專場的場次實在有點多了,觀眾什么時候想看都能看,所以票就沒有那么緊缺。
以至于德云社的售票狀態從前幾年的一搶而空,到現在臨演出前幾個小時都還沒有賣完。
或許也正是有這個原因,郭德綱才把注意力放到了海外市場上。
他自己可能也意識到國內觀眾有點“審美疲勞”了,錢不好“騙”了。
他把專場開到了非洲、歐洲、亞洲等地,德云社在一步一步走向國際市場了。
似乎致力于讓全球各地所有喜歡中國傳統藝術的華人,都能看上德云社的現場演出。
當問到“是否會迎合大眾去創新”的時候,他還是很理智的。
明確表示,傳統藝術想發揚光大肯定是需要創新的,但是不能一味地迎合大眾。
有些不能改的東西,就算觀眾的熱情不高,那也是不能改的。
就像相聲里的那個節目,為了讓京劇與時俱進,美其名曰是“創新”,實則改了個“四不像”,這樣的創新是萬萬不可取的。
有人覺得老郭去海外開專場,是因為國內的“市場飽和,錢不好撈了”。
但是從好的方面講,德云社有這樣的能力,可以帶著傳統藝術走出國門,何嘗不是一件好事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