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給郭德綱當引師的常貴田,14年后在書里寫“我錯了”。
這事挺讓人琢磨的。常貴田是誰?相聲界的“世家貴公子”——爺爺常連安是壽字輩大腕,開了北京啟明茶社,當年侯寶林、張壽臣這些角兒都在他那唱過;親爸常寶堃更厲害,和趙佩茹搭檔紅遍天津衛,后來犧牲在朝鮮戰場,成了人民烈士。就這出身,他師父還是寶字輩門長趙佩茹,擱相聲圈里,論輩分論資歷都是能坐主位的人。
2004年郭德綱拜侯耀文那回,常貴田被請去當引師。引師是啥?老話說“引保代”三師里排第一,相當于介紹人,得有頭有臉才能擔這角色。按理說,以常貴田和侯耀文的關系(兩人都是趙佩茹徒弟,侯家他是常客),這事兒他應得挺自然。
但2018年他出了本書《五“獨”俱全》,翻到某章突然寫:“我錯了,以后這種事得婉拒。”
為啥?書里他自己掰扯明白了。他說,新中國成立后,相聲界好多舊規矩都簡化了。侯寶林收師勝杰沒引保代,常寶華收牛群沒引保代,馬季收姜昆、馮鞏也沒這些講究——那時候大家更看重“教真本事”,儀式倒成了次要的。可到了后來,不知道咋回事,又有人開始強調“必須設引保代”,他還被請去當過幾回三師之一。
“我思前想后,這是繼承傳統?還是繁文縟節沉渣泛起?”他在書里直戳核心。說白了,他后悔的不是給郭德綱當引師,是后悔自己沒拒絕這種“形式大于內容”的舊俗。他覺得,自己參與了反而成了推動這種規矩的人,可時代早往前走了,沒必要再把老黃歷翻出來供著。
現在回頭看,這事挺有意思。當年郭德綱拜師被說“跳門”(之前有師父楊志剛),侯耀文還專門打電話問楊志剛“這是你徒弟嗎”,楊志剛回“是也不是”,這才讓侯耀文下了決心。但常貴田的反思和這些都沒關系,他盯著的是整個行業的風氣——拜師到底是為了“認個門”,還是為了“傳個藝”?
老話說“規矩是死的,人是活的”。常寶堃犧牲時,常貴田才8歲,是趙佩茹看在老搭檔份上把他帶大,手把手教相聲。那時候哪有啥引保代儀式?趙佩茹圖的是“不能讓常家的相聲根斷了”。侯耀文收郭德綱,圖的也是“這孩子有本事,得有人拉一把”。可當儀式變成必須的“過場”,甚至成了衡量“正統”的標準,那味兒就變了。
常貴田敢在書里說“我錯了”,挺讓人佩服的。現在相聲圈里,敢公開反思自己、戳破行業虛禮的老人兒不多。他不是針對誰,是看明白一個理兒:相聲要活,規矩得活。當年啟明茶社為啥火?因為常連安知道“觀眾愛聽啥,咱們就說啥”;侯寶林為啥能成大師?因為他知道“老段子得改,得讓新觀眾聽得懂”。要是現在還揪著“引保代”這種舊儀式不放,和當年守著茶館不肯進劇場的老藝人有啥區別?
相聲要傳承的是手藝,不是儀式。
你說,要是現在收徒還非得擺引保代這三師,是該支持還是該學常貴田“婉拒”?
聲明:本文中信息來源于網絡,不保證完全正確無誤,僅供參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