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91票對7票,這不是體育賽事的懸殊比分,而是美國參議院兩黨罕見聯手通過的一項法案的投票結果。”
而這場政治博弈的最新一幕,是特朗普政府突然對中國企業揮出的農田禁令重拳。
就在中美第二輪貿易談判剛露出緩和曙光之際,特朗普一紙行政命令,以國家安全和糧食安全為由,不僅禁止中企未來收購美國農田,更威脅到回收已購農地,將中美關系再次推入冰點。
高票通過的國家安全大戲
美國政壇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律,那就是當民主黨和共和黨罕見地站在同一戰線時,背后必定隱藏著更深的算計。
比如在2023年美國參議院以91票支持、7票反對的壓倒性結果通過了《禁止外國對手收購美國農業用地法案》,當時還在臺上的拜登政府并未立即執行這一法案。
如今特朗普重新搬出這項政治遺產,時機選擇堪稱精妙,那就是正值他剛剛上任,需要在支持者面前展現對華強硬姿態,卻又不敢在核心科技領域與中國徹底撕破臉的時刻。
農田這個看似溫和的議題,在美國政治語境中卻有著特殊魔力,因為它直接觸動美國民眾的生存神經,與糧食安全國土安全等敏感詞匯捆綁在一起,極易煽動民意。
特朗普政府聲稱,中國企業對美國農田的投資可能影響糧食供應鏈安全,但這種說法根本經不起推敲,因為數據顯示,中企在美國擁有的農地僅約30萬英畝(1214平方公里),僅占美國農地總面積的0.02%,相當于首爾市面積的兩倍。
如此微小的比例,如何威脅到美國的糧食安全?這不過是又一次國家安全萬能牌的濫用罷了,而更深層的動機藏在華盛頓的政治泥潭中。
特朗普剛剛結束的中美第二輪談判并未取得預期中的全盤勝利,美國國內鷹派已經開始批評他對華軟化,此時拋出農田禁令,既不會像科技制裁那樣引發中國的強烈反制,又能向國內展示對華強硬形象,可謂一舉兩得。
正如美國媒體直言不諱指出的那樣,這項政策影響有限但象征意義強,是典型的政治作秀。
農田旁的空軍基地與稀土反擊
在美國北達科他州大福克斯地區,一片1.5平方公里的農田曾引發軒然大波。2021年中國富豐集團計劃在此建設玉米加工廠,卻因農田距離大福克斯美國空軍基地僅19公里而遭到當地議會強烈反對,最終項目流產。
這個案例被美國政客反復引用,作為中國利用農田威脅國家安全的鐵證,然而他們刻意忽略了一個事實,那就是該投資完全符合美國法律程序,且玉米加工與軍事間諜活動之間,實在難以建立合理聯系。
這種農田威脅論的荒謬性,在軍事安全專家眼中簡直不值一駁,現代軍事偵察技術早已超越依靠農田獲取情報的原始階段,美國軍方心知肚明。
但將中國投資與軍事威脅掛鉤,卻成為美國政客屢試不爽的恐嚇策略,美國國防部長皮特·黑格塞斯甚至公開宣稱:外國敵人不能再認為我們沒有在關注,這種充滿冷戰思維的言論,暴露出美國對華戰略中的深層焦慮。
而中國的反擊則直擊美國軟肋,那就是稀土,畢竟中國掌握著全球稀土供應鏈的關鍵環節,尤其是軍用級稀土對美國軍工產業至關重要。
有分析指出美國稀土儲備最多只能維持幾個月的軍工生產,在中美博弈中,中國并未輕易動用這一王牌,但稀土管制的可能性始終如達摩克利斯之劍懸在美國頭頂。
當美國在農田問題上發難時,中國外交部發言人的回應冷靜而克制,僅表示將投資政治化只會損害國際社會對美國市場的信任,卻讓美國軍工界感受到刺骨寒意。
從大豆到芯片的纏斗
中美經濟博弈從來不是單一戰場的較量,而是多線交織的復雜棋局,農田禁令出臺的同一天,美國財長貝森特卻釋放出希望盡快面談的信號。
這種一邊揮拳,一邊遞橄欖枝的矛盾姿態,揭示了美國對華經濟戰略的內在分裂:他們既想通過施壓獲取更大利益,又無法承受與中國徹底脫鉤的代價。
回顧中美兩輪談判,日內瓦的第一輪談判后美國出爾反爾,倫敦的第二輪談判剛取得些許成果就被農田禁令澆滅,這種反復無常的背后,是兩國核心利益的根本分歧:
美國堅持對中國高端芯片實施出口禁令,限制光刻機、EDA軟件的技術流通;而中國則堅守軍工稀土出口底線,可見農田問題不過是這場宏大博弈中的一個小小插曲。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對中國農產品的態度同樣充滿矛盾,特朗普曾要求中國每年購買500億美元農產品作為貿易協議條件,如今卻又禁止中國投資美國農田。
這種既要中國買,又不讓中國碰的雙標邏輯,暴露出美國對華經濟策略的混亂,正如分析人士指出的那樣,美中貿易協議更多是停戰作用,而非實質性解決方案。
供應鏈博弈下的斗而不破
中美關系正在步入一種斗而不破、競合并存的新常態,在全球化供應鏈深度交織的今天,完全脫鉤對雙方都是不可承受之重。
美國清楚知道,在原材料、消費市場和制造產業鏈上離不開中國,中國也明白核心技術自主創新仍需時間,因此農田禁令這類動作更多是政治姿態,而非政策底線。
這種微妙平衡在全球危機面前尤為明顯,無論是氣候變化、公共衛生還是地區安全,中美既是最主要的競爭對手,又不得不成為必要的合作伙伴。
特朗普選擇在農田這樣一個象征意義大于實際影響的領域出手,正是為了維持這種亦打亦談的博弈節奏,那就是既展示強硬以滿足國內政治需求,又不至于徹底破壞談判基礎,但問題是這種走鋼絲般的平衡能維持多久?
隨著美國大選臨近,國內政治壓力可能迫使特朗普采取更激進的對華政策,而中國在核心利益上的底線也絕不會退讓,農田風波只是冰山一角,水下更巨大的結構沖突正緩慢浮出水面。
結語:
91票比7票的高票通過,表面上顯示了美國兩黨在對華強硬上的共識,實則暴露了美國政治已被安全焦慮綁架的困境,農田禁令不會成為中美關系的終局,只是漫長博弈中的一個節點。
隨著中國在全球供應鏈中的地位日益鞏固,美國這種選擇性脫鉤的策略將面臨越來越多自相矛盾的挑戰,未來中美的競爭與合作,將更多圍繞誰能制定下一代全球規則展開。
是繼續奉行零和博弈的冷戰思維,還是構建更具包容性的國際秩序?農田風波給出了一個令人憂慮的暫時答案,但最終結局仍待書寫,唯一確定的是,在這場持久較量中,時間不站在濫用國家安全概念的一方。對此您有什么觀點和看法,歡迎大家在評論區中留言和討論。
參考資料:
特朗普對華貿易戰注定失敗,英媒指出3點原因
觀察者網2025-04-14
"貿易戰"逼急美國農民:再也不會給特朗普投票!
來源:海外網 2019-05-17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