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資9.9億元!華能國際攜手海力風電成立新能源子公司,引發市場關注。
通商薈注意到,近日,華能(南通)綠色能源開發有限公司成立,據股權穿透顯示,華能國際電力江蘇能源開發有限公司持股51%,中新綠色投資私人有限公司持股28%,啟東沿海港口建設有限公司持股10%,海力風電設備科技(啟東)有限公司持股10%,中車資本控股有限公司持股1%。
這樣的搭配,清晰的傳遞出一個信號:央企與民企協同聯動,正加速推動產業整合與升級。海力風電作為五家持股企業中唯一一家民營企業,有何獨特優勢?本期通商薈帶你了解。
行業領先
海力風電的崛起,與創始人許世俊的創業歷程密不可分。
1981年,許世俊進入如東縣棉花機械修配廠,從最苦累的翻砂工做起。他吃苦耐勞、善于學習,一年后轉任供銷員,憑借勤奮與闖勁,逐步晉升至廠長。
上世紀90年代末,面對企業改制困境,許世俊為保員工飯碗,接手了背負696萬元債務的攤子,并創立南通龍騰機械。他成功將業務拓展至新疆棉花市場。
2005年,積累首桶金的許世俊響應家鄉號召,回如東合資創辦“南通科賽爾機械”,跨界經營化工裝備。
2009年,得知國家首個風電特許權項目落戶如東,擁有豐富海岸線風能資源的家鄉迎來新機遇。許世俊深入研究后,力排眾議,決定進軍海上風電。他以科賽爾為基礎,開啟風電配套設備研發生產,并果斷創辦了專業制造海上風電基礎及塔架的核心企業——江蘇海力風電設備科技有限公司。
創業維艱,但許世俊看準方向便義無反顧。公司成立后,他持續擴大規模,投入巨資拓展產業:2013年成立海靈重工,解決裝備出海通道;2015年在大豐建設塔筒基地;2017年在通州灣建造萬噸級泊位,生產大功率裝備;2018-2020年,在如東、大豐港區再建多家公司。
不懈努力終獲回報。2021年11月24日,海力風電成功登陸深交所創業板,創下當年南通A股IPO募資紀錄,昂首邁入資本市場。
目前,海力風電在技術工藝、客戶資源、產能布局和經營規模等優勢支持下,已發展為國內最大的海上風電配套設備制造供應商之一?。據海力風電2024年度業績預告顯示,海力風電實現營業收入13.55億元,同比下降19.63%;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6611.20萬元,同比上升175.08%,實現扭虧為盈。
近年來,海力風電積極拓展市場,尋求技術合作,完善產能結構,優化業務組合,在鞏固風電設備零部件行業地位的同時,計劃通過設備制造、新能源開發以及施工及運維三大板塊發揮協同效應,不斷推動公司的可持續發展。未來,公司也將依據海風市場動態,持續優化戰略方向,憑借市場開拓、技術創新、產能提升、產業鏈拓展等方式進一步增強企業競爭力,加強在行業內的領先優勢。
資源互補
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培育壯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深入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發展。開展新技術、新產品、新場景大規模應用示范行動,推動商業航天、低空經濟、深海科技等新興產業安全健康發展。
隨著深海科技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預示著未來深海科技領域將得到更多的政策支持和產業發展?,進而刺激產業鏈企業布局提速。其中,海上風電作為深海科技的重要一環,深遠海化趨勢明顯,以海力風電為代表的企業率先搶抓機遇,發展漸入佳境。
由此可見,在綠色能源市場持續向好的背景下,海力風電展現出了強勁的發展勢頭,其成為華能國際理想的合作伙伴實屬順理成章。
華能國際電力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國最大的上市發電公司之一,是中國境內第一個實現在紐約、香港、上海三地上市的發電公司。2024年,華能國際實現營業收入人民幣2,455.51億元。
海力風電設備科技(啟東)有限公司是江蘇海力風電設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資子公司?,成立于2022年6月28日,專注于風電及海工裝備制造、研發及進出口業務。
雙方的合作,不僅高度契合國家“雙碳”戰略的政策導向,更彰顯了海力風電在新能源領域,特別是海上風電裝備制造環節的顯著影響力與核心價值。海力風電憑借其在風機基礎、塔筒等關鍵設備研發制造上的深厚積累與專業能力,能夠為風電項目的開發與建設提供堅實的技術支撐和資源保障。
這種合作模式,充分發揮了央企與民企資源互補優勢的生動體現,不僅有力推動大型綠色能源項目,更打造了一個央企與民企協同合作、優勢互補、攜手發展的示范樣板。
向海,向未來
南通依海而生,因海而興。
2024年,是南通躋身“萬億俱樂部”的第五年。邁向“下一個萬億”,南通已在路上,并把向海發展作為未來的最大增量。
南通市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將著力建設全省海洋產業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加快構建現代海洋產業體系,力爭涉海產業規模突破1萬億元。”作為江蘇唯一濱江臨海的城市,南通集黃金水道和黃金海岸于一身,區位優勢得天獨厚,涉海產業是南通邁向“下一個萬億”的最大增量和關鍵變量,也是機遇轉化的重要空間。
目標已定,如何實現?市委書記吳新明指出,要堅持創新驅動、項目帶動、協同聯動,全力塑造高質量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而此次新成立的華能(南通)綠色能源開發有限公司就是這樣的聯合體,據了解,華能(南通)的經營范圍涵蓋太陽能發電、儲能技術等新能源領域。補鏈強鏈的同時,也有望加快招引更多產業配套和關聯帶動效應強、集聚和引領能力強的優質項目落地南通。
風好正是揚帆時。萬億目標并非空穴來風,南通海洋產業基礎厚實。目前,南通船舶、海工產業規模分別占全國1/10、1/4,高技術船舶和海工裝備躋身國家級先進制造業集群,海上風電裝機容量位列全省第一。2024年,南通船舶海工造船完工量、新接訂單量、手持訂單量同比分別增長15%、66%、58%。南通的船舶海工產業已形成完整產業鏈體系,突破了豪華郵輪、大型LNG運輸船、新型油氣裝備三大產品,入選省級重大核心技術攻關項目9個,創建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3家,累計40多個國際、國內首制“大國重器”從南通首航。
圍繞萬億目標,2025年,南通將初步培育形成九大海洋產業,不少于10家海洋產業特色園區、10家高端創新平臺、20家優質龍頭企業,海洋產業增加值力爭占GDP比重提升至25%以上,奮力在全省海洋經濟發展中打頭陣、走在前,加快建設“南通江海聯動重要支點、江蘇對外開放重要門戶、全國沿海能源中轉重要基地”。
此次央企、地方國企和民企三方攜手,構建了“國家隊主導、地方隊支撐、專業隊協同”的合資新范式。央企華能國際的龍頭引領,為項目注入強大的資源整合力與國家戰略保障;地方國企的深度參與,精準對接區域發展需求與資源稟賦;海力風電民企的活力注入,則帶來了前沿技術與市場敏銳度。
三方通過資本紐帶深度融合,不僅高效撬動近十億投資,更在新能源領域樹立了央地民優勢互補、共擔轉型重任、共享發展成果的標桿,為綠色能源產業的協同創新與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實踐。
期待這一標桿項目能充分發揮三方合力,加速技術突破與規模化應用,形成可復制推廣的合作經驗,為構建安全、高效、清潔的現代能源體系貢獻更強大的協同力量。
注:本文由通商薈整編,轉載請注明來源
來源:企查查、如東縣環境保護聯合會、起點風電、北極星風力發電網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