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或者你身邊有這樣的人嗎?
一吵架就不說話,無論對方如何主動溝通都無視,兩三天甚至一兩個月都不做任何回應。
我有個朋友小麗就是這樣的。
她和朋友相處時都很友好,極少發脾氣,遇到問題都積極溝通,在外人看來脾氣好得沒話說。
唯獨一進入到親密關系里,她就變成了一個回避型的人,比如:
明明希望丈夫關心自己,但她就是憋著不說,等著丈夫默默發現她的需求;
而一旦丈夫沒有及時覺察到并百分百滿足她的需求,她就會情緒爆發;
接著開始“冷戰”——報復性地疏遠丈夫,每天黑著一張臉,無論丈夫如何主動都不說話。
她說:“我其實知道這樣不好,但我就是說不出口,我也不知道自己為什么會這樣。”
直到有一次,她再次用冷暴力的方式對待丈夫,持續的時間超過了一周,丈夫的一句話,突然點醒了她:
“其實你可以換一種方式對我的,我是你老公,不是你媽媽,我也不會像你爸爸一樣的。”
她才發現,自己似乎一直在用母親對待父親的方式,來對待她的丈夫。
她從小就在父母之間的怨恨和敵意里生活,父母要么用最毒的語言互相攻擊,要么就是長時間的不說話,家里的氣氛常常壓抑到極致。
所以,她總是過得小心翼翼的,她憎恨母親的強勢,也討厭父親的懦弱和冷漠。
和母親有矛盾時他總是沉默不語,在角落里靜靜地抽煙,把母親逼得像個“瘋子”一樣向他索取回應。
“但沒想到,我居然也變成了我曾經最討厭的人。”
其實很多人和小麗有一樣的經歷,那些曾經讓我們痛不欲生的創傷,正在以某種隱秘的方式在自己身上延續。
這就是心理學上說的:代際傳遞。
心理學研究表明,冷暴力的代際傳遞,如同家族基因般頑固,它滲透在一個人的情感系統的深層結構中,悄悄地影響著我們的行為模式和人際關系走向。
今天壹心理想和大家聊聊:
什么是冷暴力?如何判斷是冷暴力,還是單純的不想說話?
這種在暗中破壞你的親密關系,卻很難被意識到的“冷暴力基因”,到底該如何打破?
殺傷力極強的冷暴力,卻常常被忽視
說起親密關系中的冷暴力,很多人都會辯解說: “我只是不想說話而已,怕說話反而會吵架,算不上暴力這么嚴重吧?”
冷暴力雖然無聲無息,但同樣是暴力的一種,而且它的表現形式往往更加隱蔽。
具體表現為以下4個特征:
1、動機的攻擊性和操控性。
冷暴力并非單純的不想溝通,而是帶有明確的心理目的:
通過拒絕回應、忽視對方,讓對方感到焦慮、愧疚、自我懷疑,最終迫使對方妥協,比如承認錯誤、滿足自己的需求。
這種行為背后,藏著懲罰對方或掌控關系主動權的潛意識。
例如:伴侶因分歧爭吵后,一方長期不回消息、分房睡,且在對方道歉時仍持續冷漠,直到對方完全順從才“情感解凍”。
這本質是用冷漠作為一種“情感武器”。
2、行為的持續性和刻意性。
冷暴力不會隨時間自然緩解,反而會主動延長溝通阻斷的時間,且當事人會刻意回避任何可能的溝通機會(包括語言、眼神、肢體接觸等)。
即使對方主動示好、解釋或尋求解決,冷暴力實施者仍會用沉默、沉默、敷衍、回避等方式持續切斷互動。
心理學研究發現,由于人的依戀本能,這種刻意持續的“情感冷漠”,會激活對方的“被拋棄焦慮”,導致對方其心理壓力逐漸累積。
3、情境的針對性和重復性。
冷暴力通常發生在關系矛盾(如分歧、沖突)之后,且會成為長期關系中的“習慣性應對模式”。
比如:每次爭吵后都用“冷戰”來處理,甚至小事也會觸發冷暴力,形成“發生矛盾→冷暴力→對方妥協→暫時和解”的惡性循環。
本質上,這是在用冷暴力來“馴化”關系。
4、對關系另一方的心理破壞性。
長期的冷暴力會直接沖擊人的安全感,被冷暴力者會反復陷入自我懷疑:“我是不是做錯了?”“TA 是不是不愛我了?”
直到自己逐漸喪失自我價值感,甚至出現焦慮、抑郁等情緒問題。
冷暴力的“基因”,是如何代代相傳的?
我想起復旦大學副教授沈奕斐在的一期視頻里,問了大家一個問題:
為什么你很討厭很冷暴力,可是當你真正遇到問題的時候,你腦海里除了冷暴力,想不到別的處理方式?
答案就是:你可能是跟父母學的。
沈奕斐說:“我們是從父母的夫妻關系里,學會處理親密關系的這些問題的。如果我們自己是冷暴力,我們的孩子很可能將來覺得有問題時,能讓對方屈服的,就是不說話,就是被冷暴力。
TA可能會學這個模式,但TA不見得是拿這個懲罰你,而是TA不知道此時此刻,怎么說才能解決這個問題。”
父母的的相處模式會形成閉環:父母的冷漠塑造孩子的壓抑,孩子長大后又會將壓抑帶回自己的家庭。
此外,父母對待孩子的方式,也會影響到孩子對待他人的方式。
在親子關系中,法國心理治療師伯納德·倫伯特(Bernard Lempert)將父母對孩子的冷暴力描述為:
“在某些家庭,沒有愛是一種系統化的虐待,重擊著孩子,使他生不如死。那不僅是缺乏愛,更是有計劃的暴力。”
是的,暴力并不只是肉體上的拳打腳踢。
針對兒童的四大暴力行為,包括“身體虐待”“性虐待”“情感虐待”和“忽視”,后兩者可以算作是“冷暴力”。
而根據學者研究,其中最容易引起孩子焦慮抑郁的是“忽視”,而“情感虐待”的幾率也和“身體虐待”差不多。
父母不打罵孩子,但是忽視孩子的情感需求,甚至用言語和行為貶損孩子的人格、價值,讓孩子感受到孤獨、無助、恐懼和被排斥,是相當嚴重的暴力。
正如倫伯特所說,當孩子在忍受冷暴力時——
“會將其內化,以致把加之自身的暴力轉化為自我傷害的行為。”
對于遭受暴力的孩子來說,最可怕的就是這個“內化”的過程:
無辜的孩子會真的開始相信,自己就像父母所嫌棄的那樣沒有價值。
而沉重的精神壓力、極度的自卑最終讓TA們變得脆弱敏感,暴躁易怒,反而走向暴力傾向。
法國心理學家瑪麗-弗朗斯·伊里戈揚在《冷暴力》一書中,講了一個案例:
娜迪亞的父母離婚之后,她跟著父親,而妹妹跟著母親。
但母親每次見到娜迪亞,都會以多疑和嘲諷的語氣跟她說話,似乎懷疑這個女兒已經成了前夫的共謀。
每次母女見面,娜迪亞都覺得母親的攻擊,像密集的箭雨一樣朝自己扎過來,讓自己無處可逃。
這導致她心中逐漸出現難以抑制的暴力傾向:
每次見到母親,她都心生把母親按在地板上的念頭,為了克制住這一念頭,她甚至出現胃痛和腸痙攣的癥狀。
心理學研究發現,小時候受過冷暴力、情感虐待的人,長大后更容易有暴力傾向。(Milaniak, I., & Widom, C. S. , 2015.)
在解決問題時,TA們也更傾向于采用沖動、不負責任的方式。(Bell, K. M., & Higgins, L. , 2015.)
這意味著,家庭暴力很容易出現“代際遺傳”的現象:
小時候遭受過暴力,長大了也繼續對別人施以暴力。
同事曉曉就說,因為從小經受來自父母的情感壓力,讓她長大后,也總是覺得自己隨時會被暴力侵害。
甚至當對方明顯沒有侵害意圖時,她也會像一只受驚的小獸一樣暴跳而起,反咬對方一口——從受害者變成了施暴者。
這便是冷暴力的后遺癥:一個看似永遠走不出來的惡性循環。
但受害者必須走出來,才能獲得重生。
只有用新的方式對待自己和身邊的人,才能過上真正值得的人生。
如何走出“冷暴力”的惡性循環?
對于冷暴力的人來說,最現實的問題就是:
如何走出來?
走出冷暴力后遺癥,不只是為了防止更多人受傷害,也是為了受害者自己的幸福:
傷害別人并不會讓自己得到幸福,相反,在悟到自己已經成為施暴者之后,TA們反而更加沮喪、內疚。
如果你也在遭受冷暴力,可以試試心理學家們提出的3條建議:
第一,盡量遠離給自己施暴的來源,不管TA是父母、伴侶還是朋友。
《冷暴力》一書寫道:“只要尚未脫離施虐者的掌控,還對施虐者仍有感情,還不能接受他是危險而邪惡的事實,受虐者就無力自我防御。”
因此,首先要采取的策略就是盡量遠離。
比如從父母那里搬出去,換一份工作或者干脆換一個陌生的城市生活。
要知道,冷暴力的施暴者總是會把所有問題的起因歸結到受害者身上。
例如,父母會對孩子說:
“都是因為生了你我才過得這么慘!”
“你為什么不像別人家的孩子那樣?”
“你如果能爭氣點,我今天也不至于……”
那么,擺脫冷暴力的第一步,就是不要再聽到這些鬼話。
把自己的負疚感、罪惡感先放在一邊,遠離暴力的來源可以讓受害者先行冷靜下來,思考下一步的對策。
也許有人會說:逃避總是沒用吧?為什么不反擊?
但正如瑪麗-弗朗斯·伊里戈揚在書中所說:為自己辯解是沒用的。
因為施虐者的攻擊充斥著惡意的謊言,在這種謊言面前,辯解只會讓受害者陷得更深。
一旦有說得不清楚之處,立刻會被施虐者利用,作為攻擊的新彈藥。
第二,努力尋求情感支持。
很多心理學研究都會分析冷暴力受害者的“受虐狂”傾向——
這并不是說受害者真的喜歡受虐,而是施暴者往往會使用情感綁架和操縱的手段,讓受害者對自己產生很強的依賴感。
例如,一位母親長期對自己的兒子冷言冷語,但是兒子卻無力反擊——因為她總是以一副關切的樣子來說出那些指責的話。
事實上,這恰恰說明受害者缺乏情感支持。
對于被貶損的自我懷疑的人來說,一個懂得如何陪伴、支持的伙伴,重要性不言而喻。
但這里有一個問題:親密的人并不一定都可靠。
有些家庭成員或者親朋,看似和受害者很親密,但卻可能因為各種人際關系的糾葛,而變成調停的和事佬。
和事佬表面上看似乎是立場中立,但“各打五十大板”的做法對于飽受折磨的受害者來說,不但不公平,還可能變成新的傷害。
所以,一定要建立更元的社會支持系統來支持自己。
第三、尋求專業的心理支持。
冷暴力很容易導致受害者的抑郁傾向,因此有必要時,請勇敢選擇心理咨詢或者心理醫生治療。
總之,這一切的前提是:冷暴力受害者自身的覺醒——
覺醒到看見自己長久以來遭遇的不公和傷害,同時也意識到,自己有力量走出惡性循環,不再讓暴力延續下去。
心理學上有句名言叫做:無回應之地,即是絕境。
冷暴力正是這樣一種可怕的情感漠視,用沉默的利刃無情地傷害著關系中的人。
如果你是遭受冷暴力的人,請記住:
被冷暴力不是你的錯,而是他人以冷漠為手段,試圖掌控關系。
你值得被溫柔以待,值得擁有真誠且熱烈的回應。
而如果你正帶著家庭里習得的冷暴力模式苦苦掙扎,也請相信,這不是你的宿命。
每一次意識到“這樣不對”的瞬間,都是自我改變的開始。
當你開始反思自己的冷暴力傾向時,并開始行動時,已經戰勝了宿命。
命運會反復讓你經歷同樣的人生課題,直到你給出新的回應。
只要你想,你就可以改寫命運。
世界和我愛著你。
作者:符函、笛子
圖源:圖蟲創意、unsplash
童年時期受到的傷害,容易成為一生的隱痛,還容易形成“代際遺傳”,將創傷帶給下一代。
如果你也在關系中遭遇過冷暴力對待,感受到身心耗竭,想要走出惡性循環,卻深陷于創傷中難以自救,想尋求積極的改變卻不知從何開始,不妨尋求心理咨詢的幫助。
在心理咨詢過程中,咨詢師會為你提供一個安全的環境,聆聽你的聲音,幫助你走出心理創傷,重新養育自己,建立起健康的情感支持系統。
為了鼓勵更多人嘗試心理咨詢,壹心理現推出「買一送一」心理咨詢優惠,原400~1000元/次的心理咨詢,現在參與即可享買一送一的活動優惠。助你獲得更深層次的心理咨詢服務,逐步驅散抑郁陰霾,重獲身心健康。
點擊下方海報,立即預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