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一公園數十人持械圍打一人后續:11人刑拘,6人行政拘留!
月黑風高,霓虹鬼魅般閃爍的鄭州人民公園深處,手機鏡頭在劇烈抖動——幾十條人影如餓狼撲食,棍棒撕裂夜風砸向蜷縮在地的人形。拳頭雨點般落下,哀嚎淹沒在哄笑里,那跪地求饒的身影在暴行中縮成一團顫抖的破布。這一幕不是港片《古惑仔》重映,而是2025年7月初真實撕裂我們安全感的都市傷口。
視頻里每一幀都像淬毒的刀子:光膀子的打手掄圓了棍子往下砸,拳頭腳尖從四面八方襲來,密集得連風都擠不進去。被打者死死護著頭蜷在地上,求饒聲被哄笑撕碎,像砧板上的活魚徒勞掙扎。這哪是街頭偶發沖突?分明是訓練有素的圍獵!據網友爆料,施暴者進退有序,打累了還有人輪替,分明是照著“流程”在“作業”。更扎心的是,類似劇本6月已在臨沂加油站上演過——幾十人因小糾紛群毆他人,警方雷霆抓了23人。才隔幾天,鄭州公園竟重播這血腥戲碼?我們引以為傲的“夜不閉戶”被砸開裂縫。當監控鏡頭代替百姓眼睛記錄暴行,安全感正被一棍棍打散。
警方通報像一記悶雷:17名嫌犯落網,其中6名未成年人,5人因未滿16周歲免于行政拘留。評論區瞬間炸鍋:“說好的行拘年齡下調呢?”“免罰單是變相發殺人執照?”法律條文在現實中打了個趔趄。據資深法律人士分析,新《治安管理處罰法》雖擴大追責范圍,但執行中仍存彈性空間。當5名少年走出派出所,他們接收到的信號細思極恐:只要年齡夠小,哪怕參與團伙暴行也能全身而退。保護傘下陰影滋生。這些半大孩子舉著棍棒沖進夜色時,或許比成年人更兇悍——反正“未成年”三個字是刀槍不入的金鐘罩。
警方通報里“臨時起意”四個字透著詭異。據官方調查,這17人竟是通過網絡勾連,多次“即興”實施暴力。微信群成了新時代的“忠義堂”,鍵盤敲幾下就能召喚打手軍團。更令人脊背發涼的是犯罪成本的低廉化。過去組建黑幫要拜碼頭、立規矩,現在動動手指就能拉起一支“云打手”。當暴力變得如點外賣般便捷,下一個夜歸人遭遇的會是什么?某反網絡犯罪專家指出,這類松散聯盟比傳統黑幫更隱蔽致命:“沒有固定層級,作案后即時解散,追蹤難度倍增。”
三年掃黑除惡剛讓百姓喘口氣,今夏暴力事件卻如毒蘑菇冒頭。是黑惡勢力“春風吹又生”,還是治安鐵網有了疏漏?深層病灶或在暗處蠕動。據社會學研究顯示,經濟波動期易催生邊緣群體暴力傾向。更關鍵的是懲戒鏈條的松動——當未成年人免罰成為常態,當網絡聚眾施暴難溯源,作惡的膽子自然肥了。臨沂、鄭州接連響起的警笛在宣告:掃黑除惡不是一勞永逸的戰役,而是永不熄火的持久戰。
圍繞5名免罰少年的爭議,實則是法治社會的靈魂拷問:保護幼苗與震懾犯罪,天平該往哪邊傾?有觀點堅持“寬容挽救論”,認為行拘可能將少年推入犯罪深潭。但更多聲音在怒吼:當受害者血濺街頭時,誰來寬容他的傷痛?法律溫度若暖了施暴者,必然寒了守法者的心。某未成年人檢察專家直言:“保護≠放縱。社區矯正、強制教育等替代措施早該頂上,讓免罰不等于免責!”
鄭州公園的棍棒落下時,打傷的不僅是那個無名受害者,更擊中了公眾對法治社會的信任基石。當未成年施暴者消失在法律盲區,當網絡輕易聚合暴力團伙,我們不得不問:預防機制是否跑得贏犯罪升級?若保護未成年人的盾牌成了施暴的武器,社會該如何重新鍛造正義的準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