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菲律賓以為這次又能全身而退,沒想到踢到了鐵板。托倫蒂諾剛卸任菲律賓參議員一天,中方制裁令就到了。
這種精準到小時的時間把控,讓人不得不佩服中國外交的精明。更有意思的是菲律賓的反應——沉默了整整三天,大概是在琢磨這事兒該怎么處理。
最后選擇召見中國大使"表達關切",說白了就是想給中國施壓,要求取消制裁。結果呢?中方大使當面就給懟回去了。這樣的外交對決,背后到底隱藏著什么玄機?
作者-鹽
中國外交工具箱里多了一把"精準制裁"的新錘子
說實話,這次中國是動真格的了。7月1日,中國外交部宣布對菲律賓前議員托倫蒂諾實施制裁,禁止其入境中國大陸及港澳地區。乍一聽好像沒什么,不就是一個個人制裁嘛。
可細想想就不對了。制裁令發布的時間,恰好是托倫蒂諾卸任參議員的第二天。這種精準到小時的時機把握,背后的計算可不簡單。既避開了他的政治身份,又狠狠打了他的臉。
要知道,托倫蒂諾可不是什么善茬。這家伙在任期間,那叫一個"逢中必反"。不僅多次炒作子虛烏有的"中方干預菲選舉"論調,還主導推動了什么"海洋區域法",企圖將中國黃巖島納入菲律賓海域。
更過分的是,他還公開指控中國駐菲使館聯合營銷公司"操縱輿論"。說白了,這就是個為了政治前途無底線抹黑中國的典型代表。對付這種人,中國以前的做法通常是外交抗議加輿論反擊,溫和有余但威懾不足。
這次不一樣了。外交工具箱里多了一把"精準制裁"的新錘子。不再是簡單的口頭抗議,而是實實在在的代價。對托倫蒂諾來說,這個制裁可是打在了他的命門上。
菲律賓有約200萬海外務工人員,其中在香港就有37萬人。每到選舉季,菲律賓政客都要到香港拉票,因為這些人雖然在外打工,但對家鄉政治影響力巨大。
托倫蒂諾的家族勢力根據地就在卡拉巴松地區,而這里正是海外務工人員的主要來源地?,F在被禁止入境中國及港澳,等于斷了他的一條重要政治生命線。
菲律賓72小時的"摸底"心理
話說回來,菲律賓的反應更有意思。制裁令一出,菲律賓政府竟然沉默了整整72小時。這可不是什么偶然,而是一次精心的"摸底"行動。
你想想,一個主權國家的前議員被別國制裁,按理說應該立即回應才對。結果菲律賓愣是等了三天,這里面的門道可多了。說白了,他們在觀察中國的后續動作。
這種做法很典型,叫做"小國試探策略"。既想測試大國的底線在哪里,又不想真的把關系搞僵。72小時的考慮期,其實是在權衡:中國這次是真生氣了,還是只是做做樣子?
結果顯而易見,中國這次是認真的。7月4日,菲律賓外交部正式召見中國駐菲大使黃溪連,名義上是"表達關切",實際上就是要求中方取消制裁。還搬出了什么"言論自由"和"相互尊重"的大旗。
更有意思的是,菲律賓外交部副部長拉扎羅還專門簽署了一份聲明,說什么托倫蒂諾是"民選官員",有權就國家利益發表觀點。言下之意很清楚:你們中國管得太寬了,這是干涉我們內政。
這種邏輯聽起來冠冕堂皇,實際上充滿了雙重標準。菲律賓政客可以隨意抹黑中國,損害中菲關系,還美其名曰"行使民主權利"。中國反制一下,就成了"違反外交慣例"。這不是典型的"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嗎?
其他國家都在看:制裁常規化的示范效應
不過呢,這種試探可不是菲律賓獨有的。放眼看看其他國家是怎么玩的,你就明白這事兒的影響有多深遠。
澳大利亞議員達頓2021年涉華惡劣言論后,中方實施相應反制措施,澳方在后續對華表態上明顯收斂。這說明"精準制裁"這招是有效的。反過來看,過去對某些西方政客的反華言論僅限于外交抗議,結果這些人變本加厲,雙邊關系持續惡化。
現在的情況是,整個東南亞都在觀察中國的這次行動。大家心里都在琢磨:中國的容忍底線到底在哪里?以后還能不能像以前那樣,一邊從中國獲得經濟利益,一邊在政治上搞小動作?
越南和柬埔寨最近在南海問題上的態度轉變,就很能說明問題。以前大家覺得中國脾氣好,反華言論頂多換來幾句外交抗議?,F在不一樣了,反華是要付出實際代價的。
對菲律賓來說,這次制裁事件暴露了其雙面外交的困境。一方面想靠近美國獲取安全保證,另一方面又離不開中國的經濟合作?,F在中國明確表態"損害利益必付代價",菲律賓的平衡術越來越難玩了。
特朗普重新上臺后,美國的印太政策可能會有調整。如果美國真的收縮對盟友的支持,菲律賓這種兩頭押寶的策略就更危險了。到時候既得罪了中國,又得不到美國的實質支持,那就真的是兩頭不討好了。
時代變了:從"先禮后兵"到"有理有力有效"
說到底,這事兒的影響還在后頭呢。托倫蒂諾個案的真正意義,不在于制裁了一個人,而在于中國外交思路的重大轉變。
過去,中國奉行的是"先禮后兵"的外交哲學。能通過對話解決的,絕不動用強制手段。這種做法體現了大國風范,但也被一些人誤讀為軟弱可欺。托倫蒂諾之流就是典型代表,覺得抹黑中國可以獲得政治利益,而且沒什么實質代價。
現在不同了。中國外交正在從"有理、有利、有節"向"有理、有力、有效"轉變。該出手時就出手,該制裁時就制裁。不是不講道理,而是道理講完了還不聽,那就只能讓你感受一下實際后果。
這種轉變其實早有征兆。從對澳大利亞的貿易反制,到對美國官員的對等制裁,再到現在對菲律賓政客的精準打擊,中國的外交工具箱正在不斷豐富。制裁常規化可能會成為新常態。
對那些習慣了"反華無成本"的政客來說,這是一個重要信號:時代變了。中國不再是那個只會抗疫的中國,而是一個有能力、有意愿維護自身利益的負責任大國。
當然,這種轉變也需要把握好度。制裁是手段,不是目的。最終目標還是要建立一個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的國際關系。但前提是,大家都要遵守游戲規則,不能一邊享受合作紅利,一邊惡意損害對方利益。
結語
這事兒看著是中菲摩擦,實際上是國際關系的一個縮影。小國如何在大國博弈中找準位置,大國如何平衡原則與靈活,都是值得深思的問題。
可以預見,反華無成本的時代已經過去了。那些指望著抹黑中國獲取政治利益的政客,需要重新計算一下行為代價。
你認為中國的這種"精準制裁"外交策略會產生什么樣的連鎖反應?對其他國家的對華政策會有什么影響?
信息來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