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一架德國偵察機從吉布提起飛,飛抵紅海上空執(zhí)行所謂的歐盟“阿斯皮德斯行動”,本意是“為航運安全保駕護航”。然而,當這架飛機靠近中國海軍第47批護航編隊時,卻突然中斷任務返航。
幾天后,德國外交部在7月8日火速召見中國駐德大使,抗議中國軍艦“使用激光照射德國軍機”,稱此舉“危及人員安全,完全不可接受”。
消息一出,西方媒體瞬間“炸鍋”,仿佛抓到了“鐵證”,一時間各種“威脅論”、“挑釁論”甚囂塵上。可在這場喧囂中,德國卻刻意回避了一個關鍵問題:他們的軍機為什么會反復出現在中國軍艦附近?
要知道這架德國飛機可不是普通的偵察平臺。它表面涂裝是民航標識,實則搭載了“多傳感器平臺”(MSP)系統(tǒng),具備強大的電子偵察與情報收集能力。
與此同時,機上還坐著四名德國聯邦軍人。這哪里是“護航任務”?分明是帶著任務來的“電子耳朵”和“千里眼”。
更耐人尋味的是,這架飛機并非首次靠近中國海軍艦艇。據德國國防部自己透露,早在今年上半年,這架飛機就已多次在紅海上空“偶遇”中國軍艦。而7月初的這次“碰面”,是中國軍艦首次采用激光進行警告。
激光不是武器,而是一種低能量的光電系統(tǒng),常用于告警、測距、驅離。當德國飛機靠近到足以引發(fā)戒備的距離后,包頭艦可能啟動了艦載防御系統(tǒng)進行警告式照射。這并不是攻擊,而是一種最溫和的防御信號。
德國卻選擇跳過所有前因,徑直將“激光照射”作為外交口實。這就像是有人翻墻入戶被主人嚇退后,反過來報警說“你家狗叫得太嚇人”。事實上,中國海軍在紅海的存在并非突然介入,而是早在2008年就開始執(zhí)行亞丁灣護航任務。
第47批護航編隊由052D型導彈驅逐艦“包頭艦”、054A型護衛(wèi)艦“紅河艦”以及綜合補給艦“高郵湖艦”組成,執(zhí)行的是常態(tài)化的國際護航任務。這些艦艇擔負的,是為包括中國在內的全球商船保駕護航的職責。
反觀德國參與的“阿斯皮德斯行動”,雖名義上是為打擊胡塞武裝、保障航運安全,但背后卻隱藏著歐盟軍事存在向中東擴展的深層意圖。德國作為主力國家,不僅派出軍艦,還出動了偵察機參與情報搜集。
7月初的那次事件發(fā)生時,德國偵察機沒有提前通報,也沒有與中方艦艇建立任何通信聯系。直接逼近正在執(zhí)行任務的中國護衛(wèi)艦,其行為本身就極不尋常。
德國國防部在聲明中承認,該飛機是“民用外包”,但“服從軍事指揮”,并承擔“情報收集任務”。一句話總結,就是“掛羊頭賣狗肉”,打著民航旗號從事軍事偵察。這種做法,早已不是第一次。
2018年,美軍C-130運輸機在吉布提也曾聲稱被中國激光“照傷”;2022年,澳大利亞P-8A偵察機被中國軍艦激光警告;2023年,菲律賓補給船在仁愛礁附近也曾“喊疼”。
這些“激光事件”的共同點就是:對方接近中國艦艇區(qū)域,未提前通報,行為可疑。德國這次的“急眼”,其實并不意外。
7月8日當天,德國外交部不僅召見中國大使,還在社交媒體上公開發(fā)文,稱“此行為擾亂歐盟軍事任務”,還大肆渲染“中國威脅”。其目的并不單純,既有內部政治考量,也有對華施壓的意圖。
從技術層面來看,中國軍艦所用的激光裝置更多是一種低功率的告警系統(tǒng)。其作用是對靠近目標進行光學干擾或提醒,并不能造成實際傷害。德國所稱“危及安全”顯然是夸大其詞。
更何況,中國護航艦艇裝備了完備的作戰(zhàn)系統(tǒng)。以包頭艦為例,配備有64單元垂發(fā)系統(tǒng)、遠程防空導彈、反艦導彈、近防系統(tǒng)和特戰(zhàn)分隊。完全有能力對任何挑釁行為進行實質性反制,而此次僅使用激光照射,已經體現出極大的克制。
7月9日,中國外交部發(fā)言人在記者會上明確表示:德方所稱信息與中方掌握的情況完全不符,中國艦隊在紅海的行動是履行國際責任,保障國際航道安全。
中德之間的軍事摩擦,其實并非孤立事件,而是當前中歐關系復雜博弈的縮影。就在此次激光爭端發(fā)生的同時,中歐貿易摩擦也進入白熱化階段,德國在歐盟對中國電動車加征關稅問題上背后推動甚力。
德國媒體也并非都一邊倒。有分析指出,德軍此舉可能是為向議會爭取軍費而制造的“威脅論”。畢竟在歐美普遍面臨通脹、軍費吃緊的背景下,“制造恐慌”是最直接的催款手段。
更有評論認為,德國此舉還可能意在破壞即將啟動的中德高層經貿交流,尤其是在德國總理默茨計劃訪華的背景下,這樣的事件突發(fā),實在是“耐人尋味”。
既然德國飛機多次靠近中國艦艇區(qū)域,又為何從未公布飛行軌跡?既然是例行護航,又為何搭載情報分析員?既然是民用飛機,又為何掛載軍用設備?這一連串問題,足以讓世人看清這場“激光風波”的本質。
中國海軍在紅海地區(qū)始終保持高度自律,不挑釁、不擴張、不制造摩擦。但這絕不意味著中國會對任何形式的軍事偵察視而不見。
德國政府一邊在紅海高調“維穩(wěn)”,一邊卻在中國艦隊周邊搞“小動作”,這種兩面手法,終將引發(fā)更大范圍的不信任。
7月7日,也門胡塞武裝剛剛擊沉一艘前往以色列的商船,歐盟組織的“護航行動”卻毫無作為。反倒是中國艦隊在紅海十幾年護航從未出過事故,保護了數以千計的商船安全。
德國此時跳出來大做文章,究竟是為了維護所謂“航行自由”,還是借題發(fā)揮打壓中國?這筆賬,世人心中自有一桿秤。
中國不會退縮,也不會放棄維護自身利益和安全。激光只是提醒,若再有挑釁,反制手段將層層升級。最后送德國一句話:與其演戲,不如把劇本撕了;與其抗議,不如坐下來講清楚道理。
德國偵察機靠近中國海軍艦艇,遭激光照射后大肆抗議,實則是一次典型的“惡人先告狀”。中國海軍堅持克制、依法自衛(wèi),體現出大國風范。未來中德在中東海域的互動,仍需建立在互信和尊重基礎上。
信息來源:
[1]中國軍方在紅海用激光瞄準德國飛機?外交部:與事實完全不符! 財聯社
[2]“中國軍方用激光瞄準德國飛機”?外交部回應 北晚在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