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0晨間護理,9:00康復訓練,15:00壓瘡預防……在河南省焦作市博愛縣金城鄉金城醫養中心的醫護辦公室里,墻上張貼的失能老人照護標準化流程圖勾勒出了一張為老人們編織的“健康防護網”。
2021年2月,河南省在全國率先成立省級醫養結合服務質量控制中心。4年多來,河南省以醫養結合質控為支點,通過標準引領、資源整合、技術賦能,讓醫療與養老在整合協同中取得“1﹢1>2”的效果。
從有沒有到好不好
金城醫養中心“藏”在麥田深處。這家隸屬于金城鄉衛生院的醫養結合機構已成為當地老人的“安心之家”,150張床位常年“一床難求”,排隊入住的預約名單超過30人。入住老人中,80%以上為失能、半失能老人,近10%的老人年齡在90歲以上。
然而,在6年前,這里卻是另外一番景象。彼時,金城醫養中心剛剛成立,由曾經的計生指導站改建而成。“第一批護工都是村里的大姐,甚至連血壓計都不太會用。”回憶當初,金城醫養中心主任李小霞坦言,“最為棘手的是失能老人的護理,不要說規范的全程護理服務流程,中心連統一的翻身時間表都沒有。”
金城醫養中心院內,兩位老人在宣傳欄前駐足。
改變,從金城醫養中心被納入河南省醫養結合質控管理體系開始。一系列醫養結合服務質量評價標準的落地,如同為金城醫養中心安裝了“導航系統”,讓工作人員找到了醫養結合工作的“說明書”。
“6:30晨間護理,要為老人進行口腔清潔、變換體位;9:00康復訓練,根據老人肌力評級選擇握力球或站立架訓練;15:00壓瘡預防,要為老人進行營養評估和減壓敷料更換。”在金城醫養中心醫護辦公室,李小霞詳細介紹了失能老人照護的標準化流程。
金城醫養中心院內,一位老人在鍛煉。
趙奶奶入住金城醫養中心時患有嚴重的壓瘡。按照質量控制相關要求,醫護團隊每天3次為老人清創換藥;通過中醫艾灸促進其血液循環;調整其飲食結構,增加蛋白質和維生素的攝入量。經過一段時間的精心護理,老人壓瘡潰爛處長出了肉芽,精神狀態越來越好。“每個步驟都有依據,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李小霞說,中心已治愈壓瘡老人50余名。
“我們白手起家,沒什么經驗。當時,我們一邊圍著老人轉,一邊完善制度和流程,想到什么就做什么。”李小霞告訴記者,納入醫養結合質控管理體系后,中心依據要求制定了細致入微的照護規范。從每日為老人量血壓、測血糖的次數,到協助老人進行康復訓練的時長和強度,都有了明確的量化指標。
“2024年,在省里的質控考核中,我們排名中等靠前,周邊縣的很多養老院來學習我們的醫養結合服務模式。”聊起質控帶來的改變,李小霞的眼里熠熠閃光。
這個豫北鄉村的“醫養小院”,是河南省醫養結合質控管理體系的一個鮮活切片。通過省級督導、層層負責、屬地管理與機構自評相結合的常態化質控,河南省正推動醫養結合服務實現從“增量”到“提質”的跨越。
從憑感覺做到有章可循
醫養結合是我國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重要途徑,也是滿足老年人健康養老服務需求的有效舉措。近年來,我國大力推進醫養結合,取得了積極成效。2024年底,國家衛生健康委等5部門印發《關于促進醫養結合服務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推動實現健康老齡化,不斷增強老年人健康養老獲得感。
醫養結合并非醫療和養老的簡單疊加,而是一場關乎生命質量的深度融合。提高醫養結合服務質量,需要科學、規范的質量管理體系作支撐。
河南省是人口大省、農業大省,老年人口基數大、增速快,高齡化、空巢化、慢病化、失能化特征明顯。該省已進入中度老齡化社會,健康養老服務需求旺盛。
2016年,隨著河南省鄭州市、洛陽市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醫養結合試點單位,當地醫養結合機構的數量快速增長。但背后,服務質量參差不齊的問題逐漸顯現。“有的機構掛塊牌子就稱‘醫養結合’,實際上既缺醫療服務資質,又無專業養老服務團隊。”河南省衛生健康委老齡健康處處長朱聲永坦言。
為提高醫養結合服務質量,確保相關工作規范、高效開展,河南省動起了標準化管理的心思。2021年2月,河南省衛生健康委批準成立河南省醫養結合服務質控中心,中心掛靠在鄭州大學第五附屬醫院。這是全國首家省級醫養結合服務質控中心,其成立標志著河南省醫養結合服務進入規范化管理階段。
2022年2月,由河南省衛生健康委主導研發的醫養結合服務智慧質控平臺上線。該平臺集成服務監管、數據分析、等級評定等功能,實現“分層質控、同質管理”,為開展全省醫養結合機構質控管理提供信息化支撐,建立起“省—市—縣(區)—機構”四級質控工作網絡。同月,河南省衛生健康委聯合省民政廳印發《河南省醫養結合機構服務質量評價標準(試行)》,開始對全省醫養結合機構展開“體檢式”評估。
“醫養結合機構的服務質量如何提升?不僅要有管理系統,還要有標準、有規范。”朱聲永介紹,河南省制定了分層次、分類別的兩大醫養結合機構評價指標體系——河南省醫養結合機構日常服務質量評價體系和醫養結合機構服務質量三級五等評價標準體系,將其植入醫養結合服務智慧質控平臺,建立起適用于醫養結合機構的融合型服務質量評價標準體系與信息化智能評價網絡,為醫養結合服務質量創建既有評價標準又有平臺支撐的現代評價工具。“這不僅填補了行業監管空白,更為全國醫養結合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河南樣板’。”朱聲永說。
河南省醫養結合服務質控中心辦公室里,工作人員在討論醫養結合服務智慧質控平臺板塊優化方案。
在河南省醫養結合服務質控中心掛牌成立時,中心主任汪桂琴面對的是一張沒有標準答案的考卷,“全國沒有先例,怎么評、評什么、誰來評都是未知數”。
破局從建標準開始。河南省醫養結合服務質控中心聯合河南省衛生健康委老年健康處,用半年時間梳理了48項國家政策、近40個地方規范,提煉出“結構—過程—結果—獲得感”四維評估模型,制定了《河南省醫養結合機構服務質量評價標準(試行)》。該《標準》根據醫養結合機構類型及組成,列出規模、配置、服務、運營管理、可持續發展5個部分的27項評價指標,并設置一票否決項10項。從從業人員資質到老人床間距,從醫療護理規范到文化活動頻次,事無巨細被納入評價體系。
“經過幾年發展,全省醫養結合工作已從摸索制定標準的階段發展到標準化建設階段。”朱聲永說,目前,河南省已建起覆蓋全省的醫養結合服務質控體系,市級醫養結合服務質控分中心實現全覆蓋,150個縣(區)建立二級質控體系,499家醫養結合機構接入智慧質控平臺。截至2025年3月,該省累計開展線上線下常態化質控8376例次,有效提升了醫養結合服務標準化水平。
從被動整改到主動提升
走廊加裝無障礙扶手,居室增設緊急呼叫系統,藥房實行“色標管理”,按床頭卡紅、黃、綠三色區分護理等級……在焦作市馬村區老年養護中心,一場標準化改造正在進行。
“這些要求都出自《河南省醫養結合機構服務質量評價標準(試行)》。”馬村區醫養結合辦公室主任趙龍武指著辦公室墻上的“醫養質控工作流程”說,馬村區老年養護中心每位入住老人都有一份電子健康檔案,一旦指標異常,醫養結合服務智慧質控平臺會自動發出預警。
馬村區老年養護中心的一系列改造舉措,均通過醫養結合服務智慧質控平臺,實時傳送到焦作市醫養結合服務質控分中心主任賈艷領的電腦上。2022年,焦煤中央醫院慈佑頤康院被焦作市衛生健康委確定為焦作市醫養結合服務質控分中心,協助省醫養結合服務質控中心對焦作市開展醫養結合服務質控和管理工作,輻射焦作市46家醫養結合機構。每天查看轄區醫養結合機構的實時數據已成為賈艷領的工作習慣。“以前靠腿跑,現在靠‘云查’。平臺自動抓取數據,對不合格的直接亮‘紅牌’,整改通知書同步發到機構負責人手機上。”賈艷領介紹。
賈艷領說,焦作市醫養結合服務質控分中心質控團隊每去一家機構督查,都會進行現場指導。“督查的過程也是學習的過程,每個機構都有自己的亮點,我們在檢查過程中互相學習,最終達到持續改進和共同提高的目的。”她表示,醫養結合機構開展質控工作最初可能存在一定困難,但讓質控指標成為日常行為規范,會是一種幫助和提高。
河南省構建起省級質控中心(四級質控)—市級質控分中心(三級質控)—縣(區)級質控分中心(二級質控)—醫養結合機構的四級質控評價體系,開展分層次且持續改進的質控評價。“我們的原則是分層質控、同質化管理、層層推進、環環相扣、持續改進。通過日常質控帶動發展,把被動監管變成主動守護。”汪桂琴說。
朱聲永表示,開展醫養結合服務質控工作提升了服務精準度,確保了老年人健康管理、常見病及慢病診療、急危重癥轉診、醫養銜接、家庭醫生簽約履約等服務的及時性,為醫養結合機構持續發展提供了數據支撐。通過動態監管和質控平臺數據共享,實現了服務質量的實時監控和持續改進,確保了服務質量的穩定性和可靠性。此外,激勵從業人員提升服務品質,進一步提高醫養結合服務的整體效能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未來,河南省醫養結合服務質控需直面醫養結合機構擴面、提質的雙重需求,通過數據化監測、差異化發展、人才精準培育、技術賦能四輪驅動,迎接新挑戰。”朱聲永說。
從經驗管理到數據驅動
在河南省醫養結合服務質控中心,一塊內容實時更新的顯示屏引人注目,接入醫養結合服務智慧質控平臺的499家機構的床位使用率、用藥合規率、投訴處理率、服務類型等信息一目了然。
“這個平臺相當于總指揮部。通過這個信息系統,我們動態監測機構服務是否規范、人員配置是否合理,甚至精準監測每位老人的健康數據。比如,壓瘡發生率、跌倒次數等硬指標每個月都要在平臺上公示。”汪桂琴邊操作演示邊介紹。
汪桂琴表示,平臺實現了“線上﹢線下”聯動監管,線上質控提高效率,線下質控確保精準。線上,醫養結合機構需每月自評并上傳數據,省質控中心通過平臺篩查異常;線下,各級質控分中心每季度對轄區機構進行全覆蓋檢查。
“我們設的達標分為85分。對于無法達到這個分值的醫養結合機構,通過督導讓其持續改進,并依托線上平臺進行反饋。我們要求各分中心在半年內出具質控報告并進行集中反饋;對于60分以下的機構,將通過平臺下達整改通知書,要求其整改。”汪桂琴說,2023年,河南省共下發整改通知書127份,推動45家醫養結合機構服務升級。
鄭州市二七區福華街街道是老城區,住著不少“老鄭州”。在規范化開展醫養結合服務質控工作的基礎上,福華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借助智慧化物聯網設備,將醫養結合服務的觸角延伸至居家養老群體。
福華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白冰介紹,針對納入系統管理的老年人,中心按照60歲以上、80歲以上、失能半失能等情況進行分級分類,通過醫養結合服務智慧質控平臺實時查看老年人的分布情況、健康能力評估情況、服務需求和院內外服務次數等信息。系統中被標注黃色的老人代表近期服務過的老人,綠色代表服務中的老人,紅色代表有服務需求的老人。如果遇到緊急情況,老人可以通過智能設備一鍵報警,值班人員會立即跟進處理。
“曾經,我們覺得工作做得還不錯,但平臺數據暴露了短板。”白冰坦言,最初接觸質控工作時,中心曾感到壓力很大。后來,大家發現,開展質控工作后,無論是機構服務質量還是員工滿意度都有了很大提升。
2024年,河南省醫養結合服務質控工作升級,在相關評價標準中增加“主動健康”指標,鼓勵醫養結合機構開展老年人認知訓練、運動干預;引入第三方評估,委托高校專家對醫養結合機構的服務質量進行打分。
在河南,醫養結合服務質控的答卷仍在續寫。在朱聲永的設想中,不久的將來,該省居民通過手機應用程序就可以“一鍵查詢”附近的醫養結合機構,還可以清晰了解不同機構的服務質量排名、床位空額等情況。
記者手記
在質控“刻度”里感受守護的溫情
“每到一處,我最希望看到的就是老人眼里有光彩。”采訪中,汪桂琴偶然說起的這句話令記者動容。醫養結合服務的質量直接關系到老年人的健康與生活質量。一個個被質控標準量化的場景,是對老年人生命尊嚴的溫情守護。
醫養結合服務的高質量發展,是一道需要政策智慧、科技賦能與人文溫度共同作答的應用題。河南省構建的“省—市—縣(區)—機構”四級質控網絡,如同一張覆蓋全省的神經網絡,讓醫養結合服務從“零星盆景”變成“連片風景”。省級質控中心作為“大腦”制定標準,市級質控分中心作為“神經中樞”傳導指令,縣(區)級質控分中心作為“神經末梢”落地執行,機構自評則是“細胞自檢”。當標準化成為服務底線,當體系化成為管理常態,當智慧化成為發展引擎,醫養結合服務才能產生化學反應。
質控不是終點,而是高質量發展的起點。河南的實踐表明,只有將質量控制貫穿醫養結合服務全鏈條,才能為更多銀發老人打造有尊嚴、有質量的晚年生活,讓“老有所醫、老有所養”從愿景變為現實。這張“河南答卷”,或可為全國提供可復制的樣板。
文:健康報記者 王倩
圖:由受訪者提供
編輯:楊真宇
校對:馬楊
審核:管仲瑤 徐秉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