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閔行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一臺臺CT機的投入使用正悄然改變居民的健康軌跡。浦江鎮的周先生體檢時發現肺部有結節,來到浦江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開具了胸部CT檢查,當天開單當天就能做。幾天后報告出來,懷疑肺結節有惡性的可能,于是周先生又馬上聯系了家庭醫生,預約胸科醫院專家號源,及時得到確診并進行手術治療。
記者從2025年閔行區基層影像醫務人員“以賽代訓”崗位練兵活動獲悉,2024年閔行各社區醫院通過CT對5686人進行肺癌早期篩查,發現陽性病例157例;通過AFP檢測聯合超聲對808人進行肝癌篩查,發現陽性病例4例。超聲與CT在社區醫院的應用,大幅提升了腫瘤的早期診斷率。“以前做個CT檢查要跑到大醫院,現在家門口就能查,還非常準確!”
CT設備:從“機器覆蓋”到“能力躍升”
2023年起,閔行在全市范圍內率先實現了14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CT全覆蓋,到目前累計檢查量超過25萬人次,日均檢查量達到388人次。很多居民也發現,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除了做胸部CT,也能做如腹部、頭顱、脊柱等部位的CT檢查。
吳涇鎮的張老伯因上腹部不適前往社區醫院配藥時,吳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家庭醫生陳晗經過細致的體檢后,憑借其敏銳的專業洞察力,建議其進行CT檢查,檢查結果顯示肝臟存在占位性病變,得益于與中山醫院之間建立的轉診通道,張老伯迅速得到確診并接受治療,為救治贏得了寶貴時間。
CT進社區醫院,不僅將三級醫院的影像診斷能力延伸至居民的“最后一公里”,更與家庭醫生的“健康守門人”角色形成了強大的合力。
胃超聲:無痛檢查守護消化道健康
除了CT設備,超聲醫學檢查設備也在閔行社區醫院落地。最典型的就是浦江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率先引入的胃超聲檢查技術,這項技術通過口服胃助顯劑,無需插管即可清晰觀察胃部病變,尤其適合老年人、兒童及對傳統胃鏡耐受度低的人群。
70多歲的李大爺曾因懼怕胃鏡、難咽鋇餐,遲遲不愿就醫,直到聽說社區醫院能做“喝糊糊查胃”的項目才前來就診。檢查中,醫生發現其胃部局部胃壁有不均勻增厚伴潰瘍形成,初步懷疑是胃癌,建議盡快轉至上級醫院診治。最終,李大爺通過手術切除了病灶,病理證實為胃癌,因發現及時獲得了最佳治療時機。
至今,浦江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已累計完成胃超聲檢查2500余例,檢出胃潰瘍、胃癌、食管癌等良惡性疾病多例,是同濟大學醫學院超聲醫學研究所胃腸超聲協作組成員單位,也是“上海市胃超聲實訓基地”中唯一入選的社區醫院,培養培訓基層超聲醫師,推動技術下沉。
診療閉環:早篩早治的“閔行模式”
從張老伯的“幸運”到周先生、李大爺的“及時”,從CT的精準捕捉到胃超聲的無痛篩查,閔行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并非簡單的“增設備”,而是構建了“社區首診—精準轉診—規范治療”的全鏈條服務模式。
據介紹,閔行以“1+10+X”能級提升方案為框架,全區通過外引492名三級醫院專家、內培445名家庭醫生,夯實了基層診療能力。比如CT與PACS遠程會診系統無縫銜接,影像報告可以直接傳輸至區域性醫療中心;浦江、古美等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還拓展了胃腸鏡等特色項目,胃超聲則與內鏡技術形成互補,為消化道疾病篩查提供新選擇。
值得一提的是,閔行在已有的社區全科、中醫、公衛、護理人員全覆蓋輪訓的基礎上,又借助上海健康醫學院醫學影像學院的專業資源,通過“區校合作”的形式開展了社區影像醫務人員“以賽代訓”崗位練兵活動,覆蓋了放射、超聲醫師及技師92名。
記者:陳美玲
供稿:區衛生健康委
初審:陳依婷
復審:方雨斌
終審:劉墾博
轉載請注明來自今日閔行官方微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