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的霸主之爭中,項羽一直是被人們深感惋惜的一個,他“力拔山兮”,他“英雄蓋世”,一生功勛卓著,幾乎從無敗績,直到最后垓下被圍、四面楚歌,只要項羽想要退回江東,他的未來依然有一戰之力,最后究竟鹿死誰手尚未可知。那么,為什么如此英雄氣概的項羽,明明占據絕對的優勢,最終卻功敗垂成呢?
其實對于項羽來說,他的失敗起源于他所做的三件大錯事,第一件是毀滅秦王宮,雖然說“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當時的楚國與秦國有滅國之仇、毀家之恨,但作為一個霸主,這樣做顯得格局小了點。第二件是大封諸侯,秦始皇以郡縣制代替分封制是時代的進步,而項羽滅秦后,重回分封,是時代的倒退,這也為項羽最終失敗埋下了伏筆。第三件是放過劉邦,項羽與劉邦的楚漢爭霸,項羽多次放過劉邦,沒想到最后卻被劉邦反敗為勝,逼得以“無顏見江東父老”為由,“不肯過江東”,最終烏江自刎、霸王別姬。
在項羽所做的這三件大錯事中,雖然從最后結果來說,最大的失誤是屢次放過劉邦,但這三件事中一直起到“貫串”作用的是大肆分封諸侯。也正是因為項羽在分封諸侯的事情上走了彎路,這也讓劉邦后面也不得不將分封作為當時楚漢爭霸的權宜之計,并且在登基后,朝局穩定后,剪除異姓王,并立下“白馬之盟”。這也說明,劉邦也意識到了分封“異姓王”的弊端。
假如項羽分封諸侯,只是當時的權宜之計的話,在當時的處境中,應該是一個短期內具有可行性的計劃,只不過,當時項羽的分封中,表面看上去合理,但卻存在很多隱患,是當時項羽未曾發現的。其中最主要的問題有三個,第一個是錯封,第二個失封,第三個是多封。當然,最主要的還是錯封和失封這兩個問題成為日后項羽“楚霸集團”分崩離析的導火索。
什么是錯封呢?核心要義就是封錯了,就是這個人該給他封,但是封的不對。這里的錯封,主要有兩大核心團隊,第一個是劉邦,按照當初的約定,誰先入定關中,就封誰為關中王,但項羽給劉邦封為漢王,給劉邦的封地不是關中而是巴蜀,這是項羽犯的一個致命的錯誤。他不知道的是,“巴蜀熟,天下足”,巴蜀雖偏遠,但是那是天府之國啊,這為劉邦后來“明修棧道暗度陳倉”,與項羽爭霸提供了物質基礎。
錯峰的第二大核心團隊是“三秦降將”,對于三個秦朝降將,其實只要封章邯就可以了,至于司馬欣和董翳其實可以不封。當然,即便封了,如果能夠用好,其實也是可行的。但是對于“三秦降將”的分封,最大的錯誤在于“秦人治秦”。項羽在巨鹿之戰坑殺了二十萬秦軍降卒,這個鍋秦人只能算在“三秦降將”身上,讓他們仨去“秦人治秦”,終究還是不得民心,誠如《史記》中說,“秦父兄怨此三人,痛入骨髓”,所以項羽對“三秦降將”的分封以及封地是一個戰略錯誤。
什么是失封呢?就是這個人該給他封,但卻沒有封。在反秦事業中,除了項羽分封的那些諸侯外,還有一些具有影響力的實權人物,項羽卻沒有進行分封,比如田榮、陳余、彭越等人,正是項羽的這一失封操作,讓項羽最終四面楚歌。在田榮的慫恿下,陳余、彭越紛紛舉起反對項羽的旗號,與劉邦形成呼應,項羽四面受敵,而彭越卻是軍事天才,可與韓信齊名,最后項羽兵敗烏江,如果沒有韓信和彭越,項羽不一定會失敗。
什么是多封呢?就是沒有必要封,或者德不配位的,卻封了。比如秦國降將中的司馬欣、董翳,這個是沒必要封王的,還有一些人,比如田都、田安、司馬卬、張耳、申陽等人,這些也是沒有必要封王的。如果司馬欣、董翳、田都、田安、司馬卬、張耳、申陽等人,只封侯,不封王,而是將頗具實力的田榮、陳余、彭越等人封王,那可能結局完全不一樣。
也就是說,假如項羽分封只是權宜之計,在當時的時機之下,的確是一條行之有效的方法,等到天下歸心之后,再來逐步削弱分封勢力,對于鞏固皇權的確大有裨益。而項羽在分封的過程中,他究竟做錯了什么?才招致最后功敗垂成呢?其實細細分析,那就是錯封、失封和多封。
【本圖文由“尚書臺”新媒體原創出品,作者金蘭,未經授權,請勿轉載、復制、翻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