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周易》是“中華文化的源頭”和“中華文明的根本”,甚至可以說中國所有的形而上思想都追溯到“易”。
但據(jù)小君所知道,《周易》在中國的影響大多還在于文化思想領域。但當周易傳入西方后,卻為西方的科學界打開了一扇神奇的窗戶。東方的文化與西方科學居然因《周易》而迸發(fā)出了神奇的花火。于是,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周易》周易與西方科學界的趣事。
在西方科學界中最早與《周易》產(chǎn)生淵源的是與牛頓有著微積分發(fā)明權(quán)之爭的的德國數(shù)學家、哲學家萊布尼茨。我們知道二進制是由萊布尼茨發(fā)現(xiàn)的,但或許知道萊布尼茨發(fā)現(xiàn)二進制竟是受到了《周易》的啟發(fā)。
據(jù)傳當時萊布尼茨想要編寫一種像數(shù)字符號一樣可以部分語言,全球通用的語言來打破語言不通所造成的隔閡,但一直沒有頭緒。因此他想到了中國的漢字。他認為中國的漢字相對于西方的各種字母語言來說是相當獨特的,因此他希望可以從漢字中獲得創(chuàng)造新語言的靈感,于是便求助傳教士朋友幫他從中國帶回一些資料。
恰好他有個法國傳教士朋友叫白晉恰好在中國,便將伏羲六十四卦方、圓圖都寄給了萊布尼茨。萊布尼茨震驚的發(fā)現(xiàn):他用二進制所編寫的由0到63的數(shù)字表與六十四卦陰陽爻轉(zhuǎn)換成0和1后排列的順序完全相同。于是進一步推演后,深受啟發(fā)的萊布尼茨便開始著手進行二進制論文的撰寫,在論文中他不但演示了二進制如何運算,甚至花了不少篇幅來引述八卦圖。
自此萊布尼茨對中國文化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并贊賞有加,他還經(jīng)常在書信和作品中提到伏羲八卦,并層表示:“創(chuàng)造中國帝國的伏羲氏在其推演的八卦中就曾用到二進制。”他甚至尊稱:“伏羲為世界科學始祖。”
波爾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初中化學中就曾學過波爾的原子模型,甚至有些學校還會掛上波爾的語錄。作為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波爾是量子力學的重要奠基人之一,他的互補理論是的基本原理之一。1937年波爾訪華時,我國物理學家周培源曾邀請波爾一同看京劇《封神演義》,當看到姜子牙號令天下英豪和神仙時所揮舞的太極令旗時,波爾相當感興趣。
于是,經(jīng)過一番了解后,波爾對太極的概念大家贊賞,認為這是對互補理論最好的詮釋。因此,1947年,當買政府為了表彰他的功績,封他為“騎象勛爵”時,他為自己設計的族徽便用上了太極圖。他還曾聲稱:他的基本粒子原理,波粒二象性等原理均可以用太極圖作為基本模式來闡釋。
楊振寧和李政道在論文《不對等定律》中提出了“宇稱不守恒”而獲得了1957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他們也曾提到,他們的思路也是得益于《周易》啟示,畢竟從周易的太極圖中,可以看出陰陽變化的規(guī)律不守恒是常態(tài),而守恒才是異態(tài)。由此,他們在深入細致地研究了粒子的運動規(guī)律后發(fā)現(xiàn)在弱相互作用中,互為鏡像的無知的運動是不對稱的,這便是“宇稱不守恒定律”。
由以上的案例可見,東西方文化雖存在著巨大的差異,但是也能迸發(fā)出絢麗的火花。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