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鹽邊縣煙草專賣局(分公司)聚焦煙葉產業高質量發展,以“黨建強基”穩煙田,筑牢產業根基;以“黨員帶頭”育主體,激活內生動力;以“支部引領”促經濟,凝聚共富合力,探索出一條特色產業振興路徑。
從“貧瘠荒坡”到“千畝良田”
鹽邊縣格薩拉鄉巖上海拔1800至2800米的區域,曾是撂荒貧瘠的“無人問津之地”。2021年,鹽邊縣煙草專賣局(分公司)成立攻堅專班,通過實地勘測,發現該區域土地連片、光照充足,土壤特性適宜種植優質烤煙。在鹽邊縣煙草專賣局(分公司)黨總支的引領帶動下,黨員干部帶頭包片聯戶,一場“土地喚醒計劃”由此啟動——李子坪村30畝試種田當年即產出高比例上等煙葉,驗證了這片土地的種植潛力。短短4年間,4267畝荒坡蛻變為連片煙田,年均售煙收益達2133.5萬元。
格薩拉鄉韭菜坪村連片烤煙種植情況。鹽邊縣煙草專賣局(分公司)供圖
“土地不會騙人,只要肯下功夫,石頭縫里也能長出金葉子!”熊遠芬和李金奎,這對懷揣家鄉振興夢的夫妻,率先扛起了拓荒大旗。2021年,夫妻兩人以每畝300元流轉閑置土地,并自籌資金修建蓄水池、跨縣學技術,首年種下30畝煙葉,卻因土壤酸堿失衡遭遇減產。不甘失敗的他們,在縣煙草公司的指導下投入有機肥改良土壤。如今,他們的煙田規模已經擴展至100畝。與此同時,他們還探索并實踐了糧煙協作模式,讓土地一年兩熟,土地利用率翻倍,經濟效益也翻番。在他們的帶動下,周邊12戶村民加入拓荒煙農隊伍,實現戶均收益超10萬元。
從“靠天吃飯”到“科學種植”
新九鎮的何先玉是位老煙農,但因技術落后,每年收獲的煙葉產量低、質量差,收入不盡如人意。2022年,她參加了縣煙草公司組織的職業煙農培訓,從育苗移栽的關鍵要點,到病蟲害防治的最新技術,再到科學施肥的精準配比,仿佛讓她打通了“任督二脈”,頓時茅塞頓開。培訓結束后,她感慨道:“過去以為種煙是靠天吃飯,現在才明白種煙是靠技術吃飯!”
為促進培訓成果轉化,鹽邊縣局(分公司)組建了“黨員+專業技術員”的“將豐”服務隊,重點面向參訓煙農開展實踐指導。何先玉成為首批幫扶對象并成功轉型為一名“科學種植達人”。
何先玉正在給煙苗施肥。鹽邊縣煙草專賣局(分公司)供圖
2024年,何先玉的煙田規模擴至50畝,但管理難題接踵而至——傳統用工模式效率低、成本太高。
在縣煙草公司引導下,何先玉創新采用“長期+短期”用工模式:通過村集體經濟聘請技術嫻熟的長期工負責日常管理和技術落實,月薪4000元;農忙時按日薪130元雇傭短期工,采取“當日結算、按需調配”。經計算,這一模式節省了用工成本3.1萬元。農閑時,何先玉又利用煙田輪作期種植萵筍、棒菜,每年實現增收20余萬元。她的蛻變,成為激勵當地煙農的生動教材。
從“冷清村莊”到“共富引擎”
2022年,鹽邊縣局(分公司)黨總支和格薩拉彝族鄉韭菜坪村黨支部共同探索由村集體經濟組織建立土地流轉平臺,統一流轉閑置土地,每年收取的租金用于村道硬化、路燈亮化等工程。短短3年間,村莊的面貌煥然一新。
村集體經濟組織成立的合作社,更是化身成為“產業服務管家”:整合勞動力信息庫,精準匹配煙農用工需求,年增收1萬余元,節約成本的同時還保障了不同時節的用工需求;建立閑置烤房統一管理機制并制定標準化租賃流程,每年可實現租賃收入3.75萬元。
“以前村里年輕人往外跑,現在家門口就能掙錢!”村民羅你古笑著說。2024年,他將40畝土地流轉給了當地煙農,租金收入2萬元,農忙時還參與煙葉采收等工作,獲得了多份收入。
韭菜坪村烤煙綜合服務中心全貌。鹽邊縣煙草專賣局(分公司)供圖
曾經冷清的村莊,如今滿是蓬勃的生機。據統計,目前,韭菜坪村已有15%農戶加入,煙葉產業創收鏈,村集體經濟實現凈收入約8萬元。
川西南的峽谷深處,山風掠過,雨后的空氣中彌漫著泥土的芬芳,煙田里傳來技術員指導移栽的講解聲……這片土地的故事,正隨著煙葉的脈絡悄然改寫。(王蓉、羅婧曦、周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