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威寧堅持以高質量發展統攬全局為主題主線,堅定不移實施“產業強縣”戰略,系統謀劃了構建六大產業體系建設的目標藍圖,因地制宜謀劃“5+2”產業發展布局,不斷延鏈補鏈強鏈,以產業之優匯聚起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勢頭。
么站鎮抱都村早熟馬鈴薯種植基地
盛夏的威寧大地,處處升騰著產業發展的蓬勃熱浪。在鹽倉鎮、么站鎮等地,馬鈴薯陸續迎來成熟采挖期,種植戶們穿梭在生機勃勃的田間地頭,忙碌著收獲一季的辛勤耕耘,新鮮出土的馬鈴薯映照著群眾豐收的喜悅。“今年我采用‘錯峰種植’的方式種了210多畝洋芋,先種的現在都能挖了。”鹽倉鎮么站社區馬鈴薯種植大戶高艷站在剛采收的地塊旁,指著滿地的“金疙瘩”介紹道:“今天挖的是希森6號,每畝產量有4000到4500斤,市場價每噸能賣到1300到1400元。”
在鹽倉鎮,馬鈴薯種植大戶正組織村民采收馬鈴薯。
在鹽倉鎮,馬鈴薯種植大戶正組織村民采收馬鈴薯。
素有“中國南方馬鈴薯之鄉”美譽的威寧,土壤條件、空氣濕度、年降雨、氣溫等特點都與馬鈴薯原產地秘魯安第斯山區極為相似,是最適宜栽種馬鈴薯的地區之一。近年來,憑借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威寧因地制宜在海拔1900米以下河谷區域發展早熟馬鈴薯種植,在海拔2200米以上區域發展中晚熟馬鈴薯種植,形成了以中晚熟馬鈴薯為主,早熟馬鈴薯種薯為輔的種植布局。
馬鈴薯收獲的同時,應季蔬菜也紛紛成熟上市。在小海鎮松棵村、麻乍鎮箐巖村等地,蓮花白、白蘿卜、白菜等高山冷涼蔬菜迎來采收旺季,務工群眾穿梭在田間地頭,忙著采收、分揀、搬運、裝車……新鮮采收的蔬菜隨即被運往貴陽、云南、四川等周邊省市的農貿市場,豐富市民的“菜籃子”。威寧縣志箐農業科技有限責任公司負責人劉志說:“我們蔬菜基地每天采收蓮花白和白菜60噸左右,訂單不斷。”
在麻乍鎮箐巖村,務工群眾正在采收白蘿卜。(文旭 攝)
產業發展,群眾受益。土地流轉、基地務工、入股分紅、訂單收購等多種方式,有效將農民深度嵌入產業鏈條,實現“家門口”穩定就業和多元增收。“我家租了近4畝地給合作社,我又在地里來幫他們種和收,一天有100多塊錢的工資。”麻乍鎮箐巖村村民馬春會樂呵呵地說。
“農”墨重彩“豐”景好。連日來,云貴鄉2.2萬余畝烤煙陸續進入成熟期,煙農們搶抓農時進行首輪煙葉的采摘烘烤,全縣一年一度的烤煙烘烤拉開序幕。
在云貴鄉,務工群眾正在編煙送入烤房。(祖海雪 攝)
這些生動的采收場景,是威寧全力推進現代山地高效特色農業的精彩縮影。近年來,威寧立足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精準發力,一方面選擇具有比較優勢的馬鈴薯、蔬菜、烤煙、蘋果、養牛產業作為主導產業持續做大做強;另一方面,深入挖掘特色資源,把威寧火腿、威寧蕎麥作為特色產業做精做特,形成層次分明、優勢互補的產業矩陣。
在小海鎮,務工群眾正忙著采收蓮花白。
威寧自治縣農業農村局(鄉村振興局)黨組書記、局長錢力銚介紹:“今年,全縣馬鈴薯種植面積穩定在150萬畝,其中早熟品種2萬畝,中晚熟品種148萬畝;蔬菜產業方面,全年輪作面積在62萬畝以上;烤煙、蕎麥種植面積分別穩定在21.2萬畝以上和15萬畝以上;蘋果掛果面積穩定在15萬畝以上;肉牛、生豬存欄分別達42.75萬頭、88.35萬頭。特色種植與養殖齊頭并進、蓬勃發展,鄉村振興跑出‘加速度’”。
威寧“5+2”產業的蓬勃發展,關鍵在于“鏈”式思維。近年來,全縣圍繞主導與特色產業,一手抓基地建設穩前端,一手抓加工延伸強后端,積極延鏈補鏈強鏈。農產品精深加工企業不斷入駐和成長、冷鏈物流體系日益完善、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持續擦亮、助農直播帶貨等新業態蓬勃興起,鄉村振興的產業根基越筑越牢。
云貴鄉烤煙種植基地一角(祖海雪 攝)
“下一步,我們將按照自治縣委、自治縣人民政府提出的農業產業布局,持續聚焦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和標準化生產,推動各項產業向更高層次、更全鏈條發展,讓威寧的‘土特產’真正成為富民強縣的‘金鑰匙’,為鄉村全面振興提供更加堅實的產業支撐。”錢力銚說。
沃野田疇織錦繡,產業興旺正當時。威寧正以“特”為筆,以“鏈”為墨,在這片充滿希望的土地上奮力描繪“百姓富、生態美、經濟興、活力強”的壯美畫卷,讓高質量發展的勢頭蓬勃向上,生生不息。
威寧融媒記者 陳 逍 陳美群
編輯:馬召鳳 ▏責編:陳武帥 ▏編審:何 歡
終審:趙 杰 ▏監制:馬勛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