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咖啡里的云
聲明:原創(chuàng)文章,禁止轉載,抄襲必究!
相比于很多刑偵劇的大場面大制作,《刑偵12》最大的特點就是深入了人性的內部幽微。
《刑偵12》有著鮮明的香港特色,對當下社會有著較為深刻的注視和剖析——上層階級奴役普通人,富家少爺圈養(yǎng)“人形寵物”。
有多少人只因殘羹冷炙,就甘愿被奴役被虐待被圈養(yǎng),自愿放棄自我,還對剝削者感恩戴德?
人性只認可強者,卻看不見自身的處境。
有人總想做夢,卻不愿醒來。
《刑偵12》平均兩集就講述一個獨立案件,同時又巧妙地串聯起背后的主線陰謀,全程毫無拖沓之感。
每一個案件都細思極恐。
從開篇“富三代人寵樂園”的震撼開場,緊接著“房地產商直播道歉后被殺”、“小熊藏尸案”再到用昆蟲作為特殊記號進行連環(huán)兇殺等。
一個比一個驚悚,每一個案件的犯罪場景和作案手法都突破想象。
在面對復雜的案件和在高壓應急狀態(tài)下,無論是刑凱,還是丁洛風,他們始終秉持一名警察的職業(yè)與堅守,但同時也經歷著痛苦和掙扎。
案件越到復雜難解的時候,他們的內心斗爭就越激烈。
尤其是刑凱不同的人格輪番上演、互相較量,而這一切構成了這部劇最具震撼力和張力的沖突場面。
刑凱和丁洛風,他們都背負著極為復雜和深刻的記憶和經歷,在現實世界里負重前行。
而他們復雜動蕩的精神狀態(tài)、人性內部的掙扎和博弈,進一步凸顯出了人物的生存困境和悲劇感。
《刑偵12》最大的魅力就在于此,它的戲劇難度也在于此。
它把著力點放在了人的內心世界上。
在現代社會中,每個人都可能面臨著原生家庭的矛盾、親情的冷漠與隔閡,工作的高壓和挫折,還有感情世界的無依無靠。
《刑偵12》深刻描述和展現了人性內部的斗爭、精神世界的解離和動蕩,人心深處根深蒂固的孤獨,看不見的精神執(zhí)念和命運牢籠。
起心動念皆為因,當下所受即是果,外部世界只是內心的外化和呈現,外在的經歷塑造了人的內心。
人與世界的關系最終是人與自我的關系。
黑暗殘酷的外部世界,或許正源于幽暗無解的內心,無形無狀,畫地為牢。
無論是刑凱或者丁洛風,需要他們直面和解決的,始終是這場內心的戰(zhàn)役。
劇中的“解離性人格障礙”,是指經歷重大、長時間的創(chuàng)傷,大腦為了“活下來”,強行把記憶、情感、體驗分割開來,最終變成了不同“人格(身份)”輪流處理痛苦、日常、應對現實。
解離是在極端創(chuàng)傷、無法承受的心理現實下,被迫激活的應激機制。
刑凱的原生家庭對他也造成了極大的負面影響。
從小不被父母喜愛,不斷遭受父親家暴,刑凱一直都承受著巨大的痛苦,為了分擔這些痛苦,他分離出了其他人格,來保護他。
這個看似冷靜縝密的破案高手,內心卻住著三個截然不同的靈魂,讓觀眾在追劇過程中不斷發(fā)問:他到底是正義的化身,還是隱藏的罪犯?
張振朗作為新生代演員,演技毫不遜色,比如有一次夜晚去見楊芷菲時人格突然切換,變臉式演技真的有被震驚到。
上一秒溫柔笑臉,下一秒惡狠狠的盯向你,兩個表情切換完全就是兩個人。
邢凱的主人格是一名專業(yè)刑警,破案如拆盲盒般精準,一個眼神就能鎖定兇手藏匿的監(jiān)控死角。
劇中刑凱給人第一印象是孤僻,他的孤僻源于一個特殊“伙伴”——第二人格“阿賢”。
因為每天都有“阿賢”在和他講話,所以刑凱不需要和外界打交道。
次人格“阿賢”性格睿智、處事周到,與主人格相處融洽。
阿賢會在刑凱親眼看到曾嘉儀媽媽死在自己面前時,替他承受痛苦。
阿賢也會在刑凱查案時,幫他冷靜分析案件情況,回憶案發(fā)現場。
阿賢更會教“直男思維”的刑凱如何與女生相處,二人配合默契,新穎的人物設定為劇集增添了很多亮點。
“阿賢”在劇中不完全由張振朗一個人演繹,當兩個人格需要在刑凱的腦內對話時,“阿賢”往往是以另一位演員的形象出現,這也是總監(jiān)制鐘澍佳的一個特別設計。
“這樣有一個好處就是,觀眾會比較容易理解刑凱什么時候是‘人格解離’,不會全程都是我自己一個人在說話。”
”阿賢”由吳業(yè)坤飾演,他和刑凱們在神情、語氣和動作上的高度契合,生動地展現了人格解離的視覺效果,“一體雙魂”的警探設定頗具吸引力。
然而,最令人毛骨悚然的是刑凱的第三人格“小七”,其“神秘且黑暗”的特質瞬間抓住了觀眾的心。
那是一個充滿暴力傾向的黑暗存在,從他那些詭異的畫作中就能看出端倪。
“小七”這個人格的出現,與刑凱的過去創(chuàng)傷緊密相連,為整個故事蒙上了一層更加神秘的面紗。
就連專業(yè)的心理學家楊芷菲在面對這一人格時,也不禁感到震驚,足見其隱藏之深和沖擊力之大。
這種人格設定為劇情注入了強大的戲劇張力。
這個人格與劇中“新七宗罪”連環(huán)兇殺案有何關聯?
那些離奇的犯罪現場,是否真的與他有關?
邢凱的人格切換往往由應激反應觸發(fā),這在案件調查中造成了諸多變數。
當調查連環(huán)兇殺案時,受害者母親的死亡成為強烈刺激點,導致他出現人格解離。
不同人格對案件的不同見解和行動方式,既可能成為破案關鍵,也可能導致調查方向偏差。
這些人格在不同情境下的切換,不僅影響著刑凱的行為和思維方式,更在破案過程中發(fā)揮著關鍵作用。
這種設定讓刑凱這一角色充滿了不確定性,也使得劇情走向更加撲朔迷離。
更令人揪心的是,“新七宗罪”罪犯黑進了他的手機,發(fā)現了這個致命弱點。
在電視臺直播中,罪犯公開了他的人格解析畫面,使他被公眾視為精神病患者。
在罪犯的引導下,陳以達的哥哥甚至指認他就是“新七宗罪”兇手。
就這樣,一個優(yōu)秀刑警淪為了階下囚,這種戲劇性轉變讓人唏噓不已。
《刑偵12》通過邢凱的三重人格設定,成功打造了一個充滿心理張力的刑偵故事。
這個既是破案高手有可能是隱藏罪犯的復雜角色,讓觀眾在追劇過程中不斷思考:當正義的守護者內心住著黑暗的靈魂,真相究竟在何方?
~未完待續(xù)~
(所有配圖均來自網絡)
作者:咖啡里的云
一直一直
在文字的陪伴中傾訴一顆不曾叛離的心
堅信成長才是女人最終的歸宿
愿你能在我的文字里感受溫暖和深情
《刑偵12》:都說港劇早已沒落,但每年仍有那么一兩部,值得你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