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金融界報道,美空軍將 F-35 年度采購量從 48 架腰斬至 24 架。這一決策背后,是美軍全球戰略節奏被打亂的連鎖反應。
F-35 項目的沉疴早已顯現。單機采購價雖從初期的 1.5 億美元降至 7800 萬美元,但全生命周期成本已突破 2.1 萬億美元,較 2023 年評估上漲 24%。五角大樓審計報告顯示,該機型有 831 項技術缺陷尚未解決,其中 13 項被列為 “可能危及任務執行” 的 A 級缺陷。戰備率常年在 50% 上下浮動,去年第四季度僅達 51.5%,遠低于 65% 的軍方要求。
F-35(資料圖)
維修體系更是捉襟見肘,30% 的維護任務因零件短缺被迫擱置,部分基地甚至出現拆東墻補西墻的情況 —— 將退役戰機的零件拆解下來供現役機使用。TR3 升級項目因中國對鎵、鍺等關鍵材料實施出口管制,核心航電系統生產受阻,原定于 2023 年完成的測試節點已推遲至 2026 年夏季,直接導致后續批次戰機無法形成完整作戰能力。
中國軍事科技的突進讓美軍的焦慮愈發明顯。殲 - 20 列裝數量已突破 200 架,其搭載的渦扇 - 15 發動機推力達 18.5 噸,配合有源相控陣雷達和霹靂 - 15E 遠程導彈,在東海上空多次與 F-35 的對峙中占據優勢。去年珠海航展亮相的第六代戰機原型機,采用變循環發動機和人工智能協同系統,進度比美軍 F-47 快了 14 個月。無人機領域差距更在拉大,翼龍 - 3 續航超 40 小時可掛載 16 枚導彈,攻擊 - 11 隱身無人機已具備穿透式制空能力,這些裝備在南海聯合演訓中構建起的立體作戰網絡,讓美軍傳統空中優勢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戰。
F-35(資料圖)
美軍的應對開始顯現混亂。一方面緊急撥款 9200 萬美元升級 F-22,為 183 架戰機換裝 AN/APG-85 雷達和新型電子戰系統,使其能兼容 AIM-260 遠程導彈。另一方面在六代機項目上孤注一擲,F-47 的研發預算從 24 億猛增至 35 億,要求洛克希德?馬丁公司提前 6 個月交付全尺寸原型機。無人機集群計劃更是激進,8.07 億美元投入催生的 CCA 項目,計劃 2028 年前部署 1000 架無人戰機,試圖通過 “忠誠僚機” 模式彌補有人機數量不足。印太戰區的調整更為密集,駐日美軍巖國基地的 F-35 數量從 16 架增至 24 架,關島安德森基地擴建了可容納 40 架隱身戰機的恒溫機庫,每月舉行的 “太平洋鋼鐵” 軍演規模擴大至以往的 3 倍。
但這些操作難以掩蓋深層矛盾。F-35 的供應鏈問題積重難返,全球 1700 多家供應商中,有 30% 存在零部件合格率不足的問題,去年交付的 61 架戰機中,23 架因軟件缺陷無法執行完整作戰任務。F-47 的研發遭遇瓶頸,變循環發動機測試多次失敗,人工智能空戰系統在模擬對抗中被解放軍殲 - 20 的數字孿生系統擊敗。中國軍工的突進還在加速,東風 - 27 高超音速導彈試射中命中 5000 公里外移動靶船,YLC-8E 反隱身雷達可追蹤 200 公里外的 F-35,這些裝備形成的體系化作戰能力,讓美軍單靠裝備數量調整難以抵消差距。
F-35(資料圖)
削減 F-35 訂單更像是無奈的戰略收縮。美軍試圖集中資源突破六代機和無人機領域,但中國在這些方向的研發進度同樣迅猛。殲 - 20 雙座型與攻擊 - 11 的協同作戰測試已進入實戰化階段,六代機的自適應循環發動機完成高空試車,這些進展讓美軍的節奏被徹底打亂。未來太平洋上空的力量平衡,或許從這次訂單調整中已能窺見些許端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