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我國金融市場的國際競爭力,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能,是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的需要。在近日舉行的上海陸家嘴論壇上,中國人民銀行(央行)、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中國證監會、國家外匯管理局等多部門聯合發布了一系列重磅金融舉措。學者表示,這些政策舉措對深化金融市場開放、推動金融創新與風險防控、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效能將產生積極效應。
系統性支持
提升上海國際金融中心能級
學者們認為,央行推出的八項政策在上海先行先試,與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上海市人民政府同步發布的《關于支持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行動方案》(以下簡稱《行動方案》)形成協同效應,為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提供了系統性支撐。這些政策直面當前國際金融競爭新格局,著力破解制約上海國際金融中心能級提升的關鍵瓶頸,將為其建成與我國綜合國力及國際地位相匹配的世界級金融樞紐注入新動力。
補短板,強功能。華東師范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院長殷德生認為,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當前的功能短板,主要在于新型金融產品和衍生品的創新與供給不足。因此,此次發布的政策重點在于拓展上海金融工具的種類與市場深度廣度,強化其價格發現、風險管理等核心功能。
精準服務實體。央行支持上海在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創新上“先行先試”,重點面向碳減排、科技創新等國家戰略。在首都經濟貿易大學校長吳衛星看來,這體現了央行在保持總量適度的同時,更注重結構性調控的政策導向。通過改革創新提升貨幣政策傳導效率,有助于平衡穩增長與防風險。此舉旨在確保金融“活水”精準灌溉實體經濟關鍵領域。
深化開放,強化樞紐。針對企業“走出去”的新需求,上海財經大學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研究院院長馬文杰認為,央行在臨港新片區的離岸貿易金融服務綜合改革試點及優化自由貿易賬戶功能等“組合拳”,為探索服務企業的“上海模式”奠定了基礎。吳衛星提出,這些政策顯著強化了上海作為金融開放樞紐的功能,賦予其更大改革自主權,推動其在更高水平上推進制度型開放,成為連接國內國際金融市場的重要節點。這將有力提升上海金融國際化程度、鞏固人民幣全球地位,吸引更多境外機構和資金。完善金融基礎設施與市場機制也將提升資源配置效率和輻射力,全面增強全球競爭力與影響力。
鼓勵創新,優化生態。政策明確鼓勵在上海開展金融創新試點,推動金融科技和新興業務發展,提升市場產品豐富度、服務能力,促進科技與金融融合,吸引創新機構和人才集聚。《行動方案》特別提出支持銀行保險機構集聚上海,積極探索服務科技企業的特色金融模式。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員王向楠分析,此舉不僅可以增強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吸引力,為金融機構與科技企業深度合作創造新機遇,更能推動上海金融業從倚重傳統業務向發展高端業務轉型,提供跨業態、跨市場、跨境的綜合解決方案,促進形成更高效、更密集的金融生態,貫通資金鏈、創新鏈和產業鏈。
多維提升中國金融市場
開放水平與韌性
受訪學者一致認為,此次政策“組合拳”是推動中國金融治理體系深層次、多維度戰略轉型的關鍵一步。廈門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潘越認為,央行八項政策不僅實質性推進了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更標志著中國金融治理體系正經歷深刻轉型。這套“組合拳”體現了統籌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的系統思維,為構建更具活力、更有效率、更加安全的現代金融體系,扎實推進金融強國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制度基礎。
深化開放,提升吸引力。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董希淼提出,發展自貿離岸債、優化自由貿易賬戶功能,將進一步拓展共建“一帶一路”企業融資渠道,提升跨境資金融通效率,更好助力外貿企業發展,吸引更多國際資本流入。
強化風控與數據治理。潘越認為,建立銀行間市場交易報告庫,整合債券、貨幣及衍生品等多市場交易數據并實現系統分析,推動金融監管從被動響應轉向實時預警,極大提升了監管的前瞻性與精準性。在信用體系建設方面,設立個人征信機構將進一步健全社會征信體系,提高信用信息共享和利用效率,改善中小微企業融資可得性,推動金融服務從“抵押依賴”轉向“信用賦能”。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程煉認為,此舉是對當前征信體系的有效補充,將提高征信信息的完整性和有效性,不僅有助于精準識別個體風險,更能遏制風險從個人向機構的傳遞,防范系統性風險。
根本目標在于服務實體經濟。董希淼認為,新政策有助于金融機構為實體經濟和跨境貿易提供更有效服務。設立數字人民幣國際運營中心等措施,將加速數字金融創新,也標志著人民幣國際化的有序推進。潘越認為,數字人民幣國際運營中心建設將推動國際合作深化與實體經濟發展,重構跨境支付鏈條,拓寬跨境投融資渠道,形成金融開放與產業升級的良性循環。在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中國金融學院銀行管理系主任宮迪看來,國家外匯管理局推出的多項支持性政策,力促外貿企業轉型升級。比如,擴大跨境貿易高水平開放試點、鼓勵銀行將更多貿易新業態主體納入貿易便利化政策,將有效推動外貿向數字化、綠色化躍升;暢通跨境投融資循環、便利科技型企業跨境獲取研發資金,能顯著提升企業跨境資金配置效率和抗風險能力。
長遠布局服務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
受訪學者表示,此次政策“組合拳”不僅是短期應對之策,更是著眼長遠、塑造未來發展新優勢的戰略布局。
增強信心,優化環境。宮迪認為,新政策極大增強了市場主體的長期信心與投入意愿。便利化措施將有效降低貿易成本,提升供應鏈效率與穩定性。積極吸引外資進入科研、科技等高端領域,促進資本雙向流動,不僅有利于優化投資環境,也有助于國際收支平衡,為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貢獻中國力量。
發展科技與綠色金融。馬文杰表示,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科技金融需率先發力。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支持上海在科技金融服務方面的創新探索,以適應科技企業需求;中國證監會著力構建科技金融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激勵兼容機制。在歐美可持續金融政策波動時期,我國堅定推進綠色低碳轉型,《行動方案》鼓勵開展碳金融業務,支持上海參與國際碳金融定價權競爭,打造國際綠色金融樞紐;滬港簽署《綠色金融產品互認清單》,為我國提升國際綠色金融話語權奠定堅實基礎。
展望未來,隨著政策的深入推進,我國金融市場國際化步伐將更加穩健,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也將邁向更高層次,為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書寫新篇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