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在全民健康體重管理的熱潮中,中青年人正借助健身App、輕斷食和力量訓練,精準雕刻身材。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老年人也意識到健康體重管理和規律鍛煉的重要性。他們不再滿足于每天散步,而是渴望走進設施齊全、環境安全的健身房,接受科學指導、重拾活力。令人遺憾的是,現實卻給他們潑了一盆冷水:不少健身機構以“年紀太大”為由,拒絕為老年人辦卡。老年人對健康的渴望,就這樣被一道“隱形門檻”擋在門外,這種不對等的消費限制,既侵犯了他們的健康權,也折射出公共健身資源供給上的結構性失衡。
健身房設限并非個例,背后是一種對老年群體潛在風險的畏懼。萬一老年人在健身時發生意外,場館不僅要承擔醫療賠償,還可能面臨品牌形象受損的壓力。在缺乏應急機制和針對老年人的指導體系時,一些健身房選擇了最省事的做法——一拒了之。然而,這種“一刀切”的策略,不僅剝奪了老年人平等鍛煉的權利,更放大了社會對年齡的偏見。
高風險并不等于不可控,老年人需要的是更細致的服務與更安全的保障。許多老年人因缺乏專業指導,只能在公園里吊頸、撞樹、甩手,用各種土方法“鍛煉”,卻不知這些“自創式健身法”暗藏風險?!跋胍哌M健身房”折射出他們對科學指導的渴求,也提醒社會,適老化的健身房不應是空談,而應成為現實。讓專業教練幫助老年人規劃運動項目、調整運動強度和頻率,才能讓他們真正在鍛煉中受益。
健身房如果真的想拓展銀發市場,軟硬件設施都需“升級”。器械設計應體現“老年友好”,例如跑步機加裝緊急停止裝置、增加扶手和防滑設計;教練培訓也應加入老年人運動康復課程,以消除專業能力不足導致的安全隱患。只有這樣,健身房才能更好地滿足老年人的健身需求。
令人欣慰的是,政策層面已有行動。公共健身資源適老化轉型正在提速,一些社區健身中心的探索,為行業提供了成功的范本。這類場所配備適老化設備、構建緊急醫療響應機制、開設慢病干預課程,讓老年人能夠科學、安全地健身。將健身與康復、慢病預防有機結合,不僅減輕了醫療體系的負擔,更提升了老年人健康生活的質量。
老年人與年輕人共享健身空間是一種新的共處模式。通過合理安排時段、劃分區域等方法,可以營造“全齡友好”的健身氛圍。健身房不僅是練肌肉與灑汗水的場所,更應是社區聯結與健康促進的平臺,讓不同年齡、不同背景的人在這里找到歸屬感。
越來越多的老年人正在掙脫“坐等衰老”的束縛,他們渴望以更自主、更科學的方式管理健康。社會不應因年齡偏見而把他們排除在外。拒絕老年人進入健身房,不僅是服務理念的滯后,更是一種與時代潮流背道而馳的短視行為。
一個真正包容的健身環境,不該因年齡設限,而應根據需求優化服務。從設施到人員,從理念到政策,唯有全方位適老化,才能讓想要鍛煉的老年人,在安全中收獲健康,在運動中找回力量。
直面健康熱點
分享真知灼見
來源:老年健康報
文:尤穎康(媒體人)
圖:朱慧卿
策劃:鄭穎璠
編輯: 尤穎康 楊真宇
校對:馬楊
審核:管仲瑤 徐秉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