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華語音樂的長河中,有一位歌手一直閃爍著耀眼光芒,用歌聲丈量著歲月的長度,訴說著半個世紀的故事。
今年7月、9月,75歲高齡的胡德夫,將帶著《匆匆五十年》音樂會2025登上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他的歌聲如同一陣跨越時空的風,再度緩緩吹進樂迷心間。
而這場巡演,亦可被形容為是一場跨越半百光陰的音樂盛宴,將胡德夫五十載的音樂生涯與人生感悟,毫無保留地呈現在所有樂迷面前。
雖然當年那個意氣風發的少年,如今已變成白發蒼蒼的老者,歲月在他的臉上也刻下了深深的痕跡,但卻絲毫未減他對音樂的熱愛與執著。
胡德夫寬厚而質樸的嗓音,帶著歲月洗練的滄桑感,仿佛是一位飽經風霜的老者將泛黃的記憶化作娓娓道來的絮語。他用胸腔共鳴的力量,將每一個音符鍛造成情感的重錘,精準叩擊著樂迷內心最柔軟的角落——那里或許藏著對故鄉山水的眷戀,對時代變遷的喟嘆,更有對生命本真的思索。
現在當我們回首胡德夫的職業生涯,那可說是一部波瀾壯闊的音樂史詩。
破土而出,巍如山河
胡德夫,出生于臺灣臺東縣太麻里大武山的一個原住民家庭,兒時在部落中成長的年月,讓他學會了與大自然相處。山川湖海,也成為了陪伴他多年的玩伴。
度過童年后,胡德夫來到臺北求學,在當時就讀的淡江中學里,他見識到了心之向往的音樂世界。
時任淡江中學校長陳泗治每天會帶領全校師生唱圣歌和民謠,也讓初露音樂才華的胡德夫和其他同學組成四重唱。
(時任淡江中學校長陳泗治)
進入大學后,胡德夫更加狂熱地追逐音樂,英國民謠和西洋音樂是他的最愛。因此后來在哥倫比亞大使館咖啡廳駐唱時,他唱的大多是當時流行的英文歌曲。
對音樂理解的轉變,在于他與另一位民歌運動先驅者李雙澤相識之后。在得知胡德夫原住民身份后,李雙澤建議胡德夫試著演唱自己民族的音樂,胡德夫也因此開始理解民族音樂的魅力,反思自己的音樂創作。
(民歌運動先驅之一李雙澤)
《牛背上的小孩》是胡德夫的第一首作品,從兒時牛背上的生活展開,草原的芬芳與山谷的靜美撲面而來。它也為胡德夫后來無數的作品定下了基調——有破土而出的生命力,亦有巍如山河的美感。
1974年,胡德夫舉行了作品演唱會,成為臺灣第一個舉行個人作品演唱會的歌手。1975年,胡德夫與楊弦在臺北中山堂舉行了現代民歌演唱會,成為“校園民歌”運動的標志性事件。
直到20世紀末重返樂壇前,胡德夫因為政治因素隱退多年,期間他致力于為社會問題和原住民權利發聲,同時不忘創作,出產了《為什么》、《不不歌》等頗具現實意義的作品。
半世風華,《匆匆》留聲
自20世紀70年代在華語音樂史上留下驚鴻一瞥后,90年代末,胡德夫終于回歸。
他回到了當年啟蒙他的淡江中學,在小教堂里找到了那架加拿大老師彈奏過的鋼琴,制作人將錄音機一直開著,隨便胡德夫怎么唱。
用這架斷了兩根弦的鋼琴錄制的歌,后來構成了胡德夫的第一張專輯《匆匆》,專輯里既有三十多年前的《牛背上的小孩》,也有當時最新創作的《太平洋的風》。
但一般聽眾很難識別出這些歌曲的創作年代,因為每一首充滿著不拘時空的詩意,飽含胡德夫的脈脈真情。
年過50才發行第一張專輯,《匆匆》因而更有深度與厚度。在2006年第17屆金曲獎上,《匆匆》助胡德夫拿下最佳作詞人獎,其中《太平洋的風》榮獲最佳年度歌曲獎。
(胡德夫首張專輯《匆匆》)
那一年的金曲獎群星薈萃,最佳年度歌曲提名有陶喆《太平盛世》中的經典作品《孫子兵法》,最佳作詞人提名則有《十一月的蕭邦》作詞人方文山。
胡德夫在獲得最佳作詞人獎后的第一句話,便是:“我要感謝在我人生谷底的時候,在太平洋的海邊,在那個沒有物質的年代,陪伴著我的卑南族的兄弟姐妹們。”
他將才情與詩意,毫不保留地獻給了自己的故土。半世風華,匆匆留聲。
以詩入歌,生生不息
少年時期接觸黑人靈歌,青年時又格外熱衷西洋音樂,胡德夫的第二張專輯便是跨越國界的大作——《大武山藍調》。
為了尋找音樂的靈感,胡德夫特地親赴美國鄉村音樂的發源地納什維爾考察。當時,一個朋友給他介紹了一個錄音師,錄音師又給他介紹了美國樂手、黑人靈歌合唱團以及布拉格交響樂團,他們與胡德夫一起表演,完成了這張專輯。
除此之外,《大武山藍調》更有張惠妹、金曲樂團MATZKA獻聲,最終以胡德夫的家鄉大武山定名,足見專輯“母語為魂,外語為身”的氣質。
(胡德夫第二張專輯《大武山藍調》)
第三張專輯《芬芳的山谷》則回歸母語,一次完成自彈自唱One Take錄制,透徹記錄了這些年來的唱游詩人胡德夫。
對母親的悸動思念、對大地的澎湃贊頌、對鄉愁的唏噓感傷,以及六十四歲無需修飾的哽咽與嘆息,通通覆上詩意的外衣,用他那憂郁蒼勁的唱腔,幻化為一場美輪美奐的音樂流浪。
(胡德夫第三張專輯《芬芳的山谷》)
「以詩入歌」的一貫風格,延續到了下一張專輯《時光》中。其中多數作品創作于七十年代,歷經時代更迭,已知與未知的歲月沖刷淬礪,這些年少創作竟已被光陰凝練出溫潤光澤。
借著《時光》,胡德夫跨越時空再度合鳴,一場知音重逢的詩歌盛宴終焉完成,時間長河里的絕響奇跡重生,青春瞬間終成永恒。
這是六十八歲胡德夫與二十歲胡德夫的深情對話,娓娓道出五十年來時光積累的風霜以及思念。
(胡德夫《時光》)
轉眼到了七十歲的年紀,胡德夫又帶來了《最后的獵人》,創下華語歌壇最高齡創作專輯發表紀錄。
這張專輯將「以詩入歌」展現到了極致,與一眾曠世詩者跨時空對話——孟郊、馬致遠、賀知章、弘一法師……
古詩與千年古謠交會,古稀之年的人生體悟穿插其中,打造出亦詩亦歌的夢幻篇章。
詩人最怕靈感枯竭、江郎才盡,近五十年音樂生涯仍有著旺盛的創作欲與創作能力,胡德夫之于華語樂壇無出其右。
他的詩里,是匆匆的年華,是大武山的低吟,是泥土的芬芳,是時光的回響,是在信息時代吟誦山川湖海的,那個最孤獨的獵人。
掃碼珍藏
“中國臺灣民謠之父”胡德夫專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