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周雅
1968年,計算機先驅道格拉斯·恩格爾巴特向世界做了一場顛覆性的計算機產品演示,他的愿景是計算機應該“增強人類智慧” (Augmenting Human Intellect)。由于演示過于前沿,幾乎囊括了未來半個世紀個人電腦交互的核心技術和理念,所以被后人稱為“所有演示之母”。
有趣的是,在道格拉斯的演示中,很多場景都與用戶界面息息相關,包括鼠標、圖形窗口和超鏈接等未來交互形態,在很長一段時間,都是人與計算機交互的核心。
或許,智慧的一個本質就是交互。換言之,如果沒有自然的交互界面,可能也無從談起“為人類增強智慧”。
而現在,一場新的革命正在發生,主角不是其他形態,而是AI+5G。
新范式:AI正在成為新的UI
高通公司全球副總裁侯明娟,在2025年中國聯通合作伙伴大會分享的一個觀點,為我們理解這場變革提供了精準視角:“AI正在成為新的UI(用戶界面)。”
高通公司全球副總裁侯明娟
為了更好地理解這場變革,我們不妨回溯人機交互的簡史。
上世紀80年代,我們告別了需要專業知識的“命令行界面(CLI)”,迎來了由蘋果和微軟發揚光大的“圖形用戶界面(GUI)”。“桌面”、“窗口”、“文件夾”這些圖標的隱喻,將復雜的計算機指令,翻譯成了普通人可以直觀理解和直接操控的視覺元素。
2007年,iPhone的誕生,則將GUI與多點觸控結合,并引入了App Store模式,開啟了移動互聯網的黃金時代。然而,這也將交互的顆粒度,固化在了App的圍墻之內。
以一個常見場景為例,我們可以理解當前交互模式的局限:為了安排一次團隊聚餐,你需要在點評App里看評價,在地圖App里找位置,在社交App里協調時間,最后在日程App里設置提醒。整個過程中,手機的功能被分割在一個個應用孤島里,而負責在這些孤島間穿梭、整合信息、并最終完成任務的,仍然是你自己。
這正是過去15年移動互聯網時代“圖形界面+觸摸屏+App”交互范式的寫照。它無比成功,但也暴露出根本局限:無論界面切換再怎么絲滑,用戶始終是那個親力親為的“系統集成者”。
但在AI時代,交互邏輯完全不同。它讓人機交互由“指令驅動”徹底轉向“意圖驅動”。用侯明娟的話來闡釋:“過去,終端是連接的節點,今天它正在變成真正的智能體——不只是響應用戶,而是理解用戶、預測需求、甚至主動服務。”這意味著,未來的終端不再只是被動的執行者,而開始成為主動的協作者。
不過,要讓終端理解人類指令,就必須賦予它強大的本地思考能力。如果完全依賴云端AI,會帶來延遲、隱私和成本問題。因此,“終端側AI(On-device AI)”成為了構建新一代交互體驗的基石。據Market.US預測,到2033年,全球邊緣AI市場規模預計將從2023年的190億美元增長到1630億美元左右,復合年增長率達到24.1%。
侯明娟指出,終端側AI正讓智能服務變得更快、更安全、更懂你。
· 更快(實時性):本地計算繞開了網絡傳輸的時延,在本地就能完成處理,能夠提供幾乎實時的反饋,這對于需要即時交互的場景(如語音控制、實時翻譯)至關重要。
· 更安全(隱私性):用戶的個人數據、隱私信息不必離開設備,從根本上解決了云端AI帶來的隱私泄露隱患,這是構建讓用戶信任的AI助理的前提。
· 更懂你(個性化):AI模型在終端上持續學習用戶的偏好與習慣,能夠形成高度個人化的服務模型,其精準度理論上優于基于大眾數據的云端推薦,帶來"更懂你"的智能體驗。
新成果:芯片、終端與連接的協奏
理論概念需要現實作證。高通這次在2025年中國聯通合作伙伴大會期間打造的展臺,就是一個讓上述思考眼見為實的窗口,它從底層算力、到上層應用、再到能力協同等不同維度,揭示了AI改變人機交互邏輯的實現路徑。
1、芯片——終端側AI的算力基石。
終端側AI的普及,離不開SoC的異構計算能力,特別是NPU(神經網絡處理單元)的性能。驍龍平臺正是這一趨勢的典型代表,其設計思路是將AI運算的負載,從通用的CPU和GPU,轉移到專門為此設計的、能效比更高的NPU上,形成CPU+GPU+NPU的異構計算能力。
“終端從‘能連’走向‘能懂’,這對芯片、算法、系統協同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侯明娟強調,“高通深耕AI研發已超過15年,生成式AI的應用能夠在高通推出的幾乎所有主要產品線中體現。目前,由高通AI技術賦能的終端數量已經超過25億。憑借跨AI應用、模型、硬件與軟件的全棧終端側AI優化,驍龍成為了面向終端側生成式AI的首選平臺。”
在高通展區可見,中國聯通自主研發的“元景大模型”,它采用transformer-decoder架構進行訓練,針對終端設備應用場景特別研發了1B/2B輕量化模型版本,成功在驍龍旗艦移動平臺上實現運行。這不失為一個信號:最前沿的大模型能力,因為有了驍龍提供的底層算力支持,正在被裝進我們最熟悉的各種終端設備中,從而帶來“更快、更安全、更懂你”的用戶體驗。
2、終端——承載多樣化交互的載體。
單一形態的設備無法滿足用戶多樣化的需求,有了算力基石,AI可以感知和響應用戶在不同場景下的意圖。
· 智能手機:現階段,智能手機依然是承載用戶綜合意圖的核心中樞,它是最高頻的交互入口,也是終端側AI能力最先普及的陣地。展區里,高通展示了十余款搭載驍龍8至尊版的AI手機,覆蓋小米、OV、iQOO、紅魔、榮耀、一加、聯想、ROG、真我、努比亞等主流品牌,智能已是標配。
· AI PC:以搭載驍龍X Elite平臺的PC為代表,它滿足了用戶在生產力、創造力的工作場景,將AI能力從碎片化的任務處理,延伸到更復雜的工作流。驍龍X Elite平臺采用高通Oryon CPU架構,配合45TOPS的高通Hexagon NPU,帶來性能強、能效低的AI功能。
· XR與可穿戴設備:無論是搭載第一代驍龍AR1的小米、雷鳥和Rokid等多款AI眼鏡設備,又或是搭載第一代驍龍W5的多款可穿戴設備(小天才、OPPO等),它們均代表了交互的未來方向:解放雙手,它服務于用戶需要即時響應、無需手動操作的意圖,如實時翻譯、第一視角拍攝和信息提示。
· 智能汽車:驍龍數字底盤解決方案,讓AI能力走入駕艙空間,服務于用戶在出行場景下的導航、娛樂和車輛控制等特定意圖。值得一提的是,驍龍數字底盤解決方案十分齊全,包括了驍龍汽車平臺至尊版、面向駕駛輔助和先進駕駛輔助系統(ADAS)的一整套Snapdragon Ride解決方案、驍龍座艙平臺、驍龍汽車智聯平臺和驍龍車對云服務。
以上,手機、PC、XR、可穿戴、汽車等終端矩陣,展示了高通和產業各方正在共同努力,讓終端側AI服務于用戶不同的生活和工作場景。正如侯明娟提及,AI正從“看得見”,邁入“用得上、用得起”的新階段。
3、5G-A——混合AI的連接管道。
終端側AI并非要完全取代云端AI,而是與它形成“混合AI”的協同工作模式,才能釋放AI真正潛能,從而讓終端實現“意圖驅動”。這時候就需要一個高速、低時延的連接能力將“終端”與“云端”無縫連接起來。
5G-A網絡,正是扮演了這個關鍵角色。
高通現場展出的VR體感座椅,是解釋該模式的一個例證。座椅可以實現升降、傾斜、搖擺、抖動、半空旋轉等多種運動姿態;也可精準適配過山車地形、穿越空間、城市跨越等各類VR場景,配合搭載驍龍芯片的VR眼鏡呈現的360度畫面,不僅能看8K級VR影視內容,更能通過同步的動態模擬,營造出身臨其境的體驗。
在這背后,是中國聯通與高通攜手打造的“XR分離式渲染技術”支持,它在頭顯和邊緣云服務器之間協同實現分離式渲染,借助5G-A萬兆的高速率、低時延等特性,將渲染后的高清XR畫面進行實時空口傳輸。相較于目前常見的Sub-6GHz,基于5G-A萬兆技術的解決方案不僅可以支持更多的XR用戶,還能進一步縮短XR渲染時延,為大空間、多用戶的XR場景提供無界沉浸式體驗。
新模式:從垂直整合到生態共榮
誠然,構建“AI成為新UI”的未來,其系統性復雜程度已非任何一家企業能獨立完成,這必然要求產業走向生態協同。
在此,我們看到了兩種截然不同的產業模式:
一種,是以蘋果為代表的垂直整合模式,即一家公司掌控從芯片、硬件、操作系統到應用商店的完整鏈條。其優勢是體驗統一、封閉可控。
另一種,則是以高通及其合作伙伴為代表的水平賦能模式。高通專注于提供底層的技術平臺(芯片和連接解決方案),而中國聯通、小米、OPPO、vivo等生態伙伴,則在這個技術基座上,結合自身對用戶的理解,去打造差異化的終端產品和應用服務。
高通與中國聯通近三十年的合作,正是這種“新模式”的縮影。雙方經歷了從3G到5G的完整演進,并在近年持續深化合作,共同將5G-A與AI等關鍵技術落到實處。其成果顯著:
去年11月,北京聯通攜手高通等伙伴率先發布5G-A規模立體智慧網,在北京四環內等核心城區實現5G-A 3CC(三載波聚合)商用網絡覆蓋,5G-A網絡生效比超過85%,賦能沉浸式視頻、超高清直播、云游戲等業務;今年5月,廣東聯通利用驍龍X85的測試終端,成功完成中國首個5G-A三頻段4CC技術驗證,并疊加1024QAM,實現下行峰值速率6.3Gbps的突破;在鏈博會期間,高通攜手北京聯通等伙伴,為E4場館提供5G-A萬兆網絡,展現5G-A萬兆網絡具備支持未來工業互聯網、XR、裸眼3D等新興應用的能力。
當前,5G已行至下半場,5G-A和AI技術的結合,正激發新一輪創新,成為數字經濟發展的基石,賦能眾多種類終端的演進。
在終端側AI與5G-A深度融合發展的新階段,高通于今年2月推出高通躍龍品牌,將驍龍在消費級市場的成功經驗,系統性地復制到工業物聯網領域,通過賦能工業機器人、攝像頭、工業手持設備等終端,推動智能工廠、智慧城市等場景實現數字化升級。展臺上,高通展示了與產業伙伴基于高通躍龍打造的多項成果,例如專為商業直播打造的新一代直播相機,面向家庭或小型辦公環境的室外射頻單元(ODU)解決方案,可應用于工業質檢等領域的AI高算力模組等,助力企業在數字化轉型中把握先機。這些應用成果,詮釋了高通利用“連接+計算+AI”的核心技術,助力企業在數字化轉型中把握先機,推動新質生產力向實體經濟滲透。
最終,這種開放模式,為產業帶來了更大的活力和多樣性。它意味著未來的智能世界,將由一個開放、多元的“生態組織”所共建。
當AI成為新的UI,當終端從連接節點進化為智能體,當每一次交互都變得更加自然和智慧,我們距離那個“增強人類智慧”的工具也越來越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