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內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注文獻來源,請知悉。
35歲魔咒已經成了我國職場的潛規則,只要一到這年紀,甭管工作經驗多豐富能力多強,要么被公司優化,要么戰戰兢兢的在公司里茍延殘喘。
中年危機已經成了很多都市白領最不敢談的話題,現在多地已經放寬了職場年齡限制,35歲魔咒真的要迎來曙光了嗎?
35歲魔咒要破?
最近,山東、新疆、貴州的用人單位開始放寬年齡限制,把招聘門檻提到了45歲,北京的國企和事業單位也緊隨其后,看上去35歲魔咒是真的有望被打破了,看來中年人的職場春天要來了?
這次多地放寬年齡限制,除了給大齡求職者更多的機會之外,也反映出了我國人口結構變化帶來的影響。
現在我國勞動力人口的平均年齡已經從1985年的32.25歲上升到2022年的39.72歲,人口老齡化的形勢越來越嚴峻了,勞動力年齡整體上移的趨勢特別明顯,如果還像之前那樣只抱著35歲這個門檻不放,未來企業的招聘將會越來越難。
順應趨勢調整自己的招聘要求才是明智的選擇,總不能一邊喊著勞動力不足,一邊還在用35歲這條線卡人,時間長了終究只能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現在不少單位的招聘公告中已經去掉了以前年齡緊箍咒,45歲的大齡求職者終于有機會站回競技場了。
對大齡求職者來說這確實是一個好消息,山東一42歲求職者表示,自己這兩年沒少被拒,雖然很多時候用人單位也沒有明確告知是因為年齡太大,但話里話外的意思表現的也非常明顯,年齡不符成了壓在求職者身上的一座大山。
而且這次事業單位和國企首先行動,起到了很好的在做作用,很多私企和互聯網大廠也開始有樣學樣,放寬了某些崗位的年齡限制。
技術崗位和管理崗位體現的特別明顯,特別是互聯網行業,以前可能只要年輕碼農,現在更看重的是經驗和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
經驗豐富的老員工終于迎來了春天,很多用人單位別在不知不覺中變換了招聘的說辭,之前的招聘廣告一直是,我們想要跟你共同進步決戰青春,現在換成了公司要找合適的人,一起開創未來。
35歲咋就成了職場生死線?
35歲這個門檻到底是咋定下來的?為什么全國各地的用人單位都將招聘年齡放在了35歲這個門檻上呢?
從企業的角度來看,設置35歲這條線或許不是單純的排斥大齡求職者,而是控制成本和追求效益最大化的考慮。
很多人力資源部門的負責人都表示,年輕人體力好、學習能力強,這個社會又是新技術不斷發展的時代,知識更新換代非常快,企業更愿意花精力去培養有潛力的年輕人。
而且年輕人的薪資要求普遍低,對企業來說用工成本自然跟著下降,企業是開門做生意的,成本自然是越低越好,如果能用相對低廉的價格,招聘到有能力有沖勁的年輕人,何樂而不為呢?
更何況企業在考慮招聘人選時,想得除了這人能否勝任現階段工作的同時,還會考慮員工未來的忠誠度和上升空間咋樣,這么比較下來,中年員工確實沒什么競爭力,混跡職場這么多年,早就形成了一套自己的工作方式,很難因為企業而改變自己,這都是用人單位不愿意看到的結果。
而且35歲限制最早源于公務員考試,后來再慢慢被國企和大企業借鑒,時間一久私企也開始有樣學樣,35歲成了大家心照不宣的一條標準線。
以前很多公務員和國企職位的招聘中就對年齡有了非常明確的要求,慢慢的就給整個就業市場釋放出一個信號:招35歲以下的人才是招聘的主流選擇。
有招聘主管半開玩笑地說,35歲之后沒升上管理層,就根本沒有跳槽的機會了,用人單位沒有優化那就謝天謝地。
只不過職場年齡歧視不符合國家法律,所以35歲魔咒一直是職場的潛規則,沒有辦法擺在臺面上說,其實年齡大的求職者往往經驗豐富,工作穩定性高。
可在競爭激烈的職場,更多用人單位優先考量的仍然是求職者的精力和工作節奏能否跟上企業發展速度,特別是互聯網和科技行業對加班的要求更高,這些行業的技術更新又非常快,年輕人的適應能力自然更強。如果讓一個年近40的老兵去學習全新開發工具,那確實可能得費點勁。
年輕人的機會飛了?
企業招聘放寬年齡限制,對大齡求職者是好事,但對職場新人來說,這些職稱老前輩們會搶了自己的飯碗嗎?
這么想也不無道理,職場競爭本來就挺激烈,大廠和公務員崗位更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
如果大齡求職者紛紛返場,他們畢竟經驗豐富外加有點積蓄,耐得住短期低薪崗位,剛畢業的年輕人優勢就真的沒有了,再加上現在00后普遍比較個性,整頓職場的比比皆是,這下子連996的拼勁兒都不一定拼得過人家了。
其實這事兒得分兩面看,對基礎崗位來說,年輕人和大齡求職者的競爭確實存在,大公司喜歡通過校招吸納新鮮血液,注重培養自己的人才梯隊。
可如果崗位放寬年齡限制,擁有豐富經驗的大齡求職者自然占盡優勢,畢竟工作經驗和對行業的了解不是剛出校園的小年輕一朝一夕能趕上的。
招一個現成能用的人,企業就可以省去大量培訓時間,這對用人成本高度敏感的企業來說是個不小的誘惑。
不過職場也不光只有競爭,不同年齡段的人是可以走出不同路徑的,互聯網和科技創新領有不少崗位更需要年輕人,這類企業崗位更看重對新技術和新理念的學習和應用,這方面正是年輕人的強項。
畢竟年輕的腦袋轉得快,剛學的東西還沒過時,可以迅速應用在工作中,雖然現在很多公司已經放寬了招聘年齡限制,但是互聯網和高科技企業依然需要需要年輕人帶來的鯰魚效應,創新需要的是無拘無束的想法,年輕人的敢想敢干對企業來說不可或缺。
國家近幾年推出的各類就業政策也非常注重年輕人才的培養和發展,相關部門提出了不少促進年輕人就業的措施,也支持企業通過創業扶持和技能培訓方式讓年輕人盡快融入職場。
所以年輕人千萬不要妄自菲薄,畢竟年輕人才是國家未來的希望,也是企業和社會創新的動力源泉。
很多專家也發表了自己的觀點,職場根本不存在所謂的零和游戲,每個年齡段的求職者都有自己的獨特優勢和適用場景。
企業在高管職位或高級技術崗位更愿意用有經驗的大齡人才,畢竟他們經歷過風雨,對復雜局面的判斷力更強,管理能力也相對穩定。
而入門級或新業態、新技術驅動的崗位,這才是年輕人可以發揮最大優勢的主場,無論是大齡求職者還是年輕求職者,大家尋找的崗位本來就不在同一賽道上,所以也不存在絕對的誰搶了誰的飯碗。
這一點在中小企業來說更明顯,他們沒大企業那么多條條框框,可以根據實際需求靈活調整,對企業管理者來說,只要能幫企業解決問題創造價值,根本不在乎員工是25歲還是45歲。
這種相對務實的觀點才是很多中年人事業的真正第二春,當然年輕人也不能因此躺平,職場中的競爭一直存在,無論大齡還是年輕,都得在工作中不斷提升自己,增強競爭力。
現在的職場節奏越來越快,年齡大小并不是競爭力的唯一優勢,打鐵尚需自身硬,只有擁有了過硬的本事,才能更好的站穩腳跟。
年輕人必須的加快自我提升的步伐,進一步提高對新技術和新領域的敏感度,這才是面對激烈競爭最有力的武器。
對很多企業來說,能與企業共同成長并時刻保持進步的人永遠都是稀缺資源,不論是年輕人還是大齡求職者,成長的路上都沒有躺平這個詞。
一句老話說得好:流水不腐,戶樞不蠹,也許正是這樣不斷變化的職場,才是個真正有活力的地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