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人的決策正確與否,會對很多人的生活產生影響,他一個人的決策,可能關乎著很多人的生死。
在我國歷史上,曾出現過三次因為決策失誤帶來的災難,這三次災難中的任意一次,都使得中國的發展停滯了幾百年。
你知道這三次失敗的決策嗎?這三次決策都是誰決定的?
西漢末東漢初,劉秀用十二年的時間,將大漢的國土都拿了回來,完成了心中的執念。
自從王莽篡漢之后,全國各地的反賊都看到了機會,有很多人都趁著天下大亂,割據一方,想要自己當皇上。
但是他們有這個膽子,卻沒有這個實力,劉秀把他們全給收拾了。
天下太平之后,劉秀開始關注民生方面的事,這不查不知道,一查嚇一跳,天下百姓就剩下兩成了,有八成的百姓都死在了戰亂中。
劉秀對此感到遺憾,但這就是戰爭,戰爭就是一臺吃人不吐骨頭的機器,一般百姓很難逃出它的巨口。
從上帝視角來看,劉秀其實是一個很善良的人,如果有機會的話,他只想勸降眾人,并不想跟人們拼個你死我活。
劉秀之所以被稱為“銅馬帝”,就是因為他在擊敗銅馬起義軍之后,并沒有殺掉他們,而是將他們收入麾下,讓他們成為了自己的人。
這次收編讓劉秀嘗到了甜頭,從此他喜歡上了收編,哪怕是敵人來投靠,劉秀也愿意接受,哪怕是北方的游牧民族,劉秀也歡迎他們。
東漢初年,北方的匈奴、鮮卑、烏桓等游牧民族對中原大地虎視眈眈,他們本想趁亂攻占中原土地,結果卻被劉秀給截胡了。
因此在劉秀剛建立東漢政權時,少不了要被這些少數民族威脅,如果是一般的皇帝,肯定不會對這些少數民族有好臉色。
就比如說漢武帝,他主張征服這些少數民族,整個西漢都是這種想法。
而到了王莽時期,他主張將這些少數民族全部吸納到中原來,組成一個大民族。
而劉秀與他們都不一樣,劉秀主張“友好友善、自治互助”,他將北方的土地直接讓給了這些少數民族,讓他們也能有一塊休養生息的土地。
劉秀的這一決策讓這些游牧民族感動不已,從此這些人不再與中原為敵。這一招緩解了當時的民族矛盾,避免了民族間戰爭的爆發。
劉秀這個決策在當時來說是沒什么問題的,但是俗話說,人只能共患難,不能共富貴。
當游牧民族通過休養生息變得強大之后,他們又開始覬覦中原的土地。
自從劉秀去世之后,游牧民族引發的動亂愈演愈烈,皇帝不得不分出大量兵力去守衛邊疆。
東漢末年,魏國在北方邊疆安排的兵力,不比南邊少,而且曹操還有消滅烏桓的壯舉,因此北方的游牧民族不敢惹魏國。
但是到了晉朝的時候,八王之亂直接讓晉朝無兵可調,這些游牧民族很快便發現了這個機會,開始進攻中原,或者在中原起義,于是便有了“五胡亂華”。
這些游牧民族完全忘記了當年的恩情,只顧著搶占地盤,劉秀當年的善良之舉,卻導致了幾百年后的一場大動亂。
雖然這次動亂的主要責任人還是晉朝,但是當年“引狼入室”的人還是劉秀。
“對敵人仁慈,就是對自己殘忍”,這句話確實是有一定真理的。
有了東漢的失敗教訓,唐朝學聰明了不少。唐朝皇帝為了防范邊疆異族的入侵,在邊疆設立了“軍鎮”。
顧名思義,軍鎮就是軍隊駐扎的小鎮,由于戍邊是個長期任務,因此士兵們的住宿和生活就成了問題,而一座小鎮便可以解決這兩個問題。
唐玄宗在位時期,這些游牧民族又開始蠢蠢欲動。為了保衛邊疆,唐玄宗將大量的軍隊調到了邊疆。
為了讓這些士兵能正常生活,唐玄宗擴充了大量的軍鎮,使其規模越來越大,然后就有了“藩鎮”這一概念。
藩鎮相當于一個軍事基地,軍事基地的最大長官是節度使。
節度使這個官最開始設立的時候,就是負責管理藩鎮,只是一支軍隊的將領。
但是由于“藩鎮”實在太復雜,已經不再是一個單純的軍官能管的了,因此朝廷不得不給這些節度使一些權力,讓他們負責治理和管理藩鎮。
在這些節度使的治理下,藩鎮越來越繁華,也越來越復雜,節度使的權力也越來越大。
到最后的時候,節度使已經拿到了藩鎮的民政大權以及財政大權,再加上他們本來就有的軍政大權,這些節度使完全可以割據一方了。
如果這些節度使忠于朝廷,那還好說,但是這些手里有權有錢的將領,又怎么會沒有私心?尤其是在安史之亂以后,這些節度使越來越肆無忌憚了,他們甚至可以直接拒絕朝廷的命令,皇帝的圣旨在他們眼里,也已經失去了應有的效力。
現在的藩鎮節度使敢不聽詔令,以后的藩鎮節度使就要自己發布詔令了。
藩鎮制度其實沒有錯,錯就錯在不該給節度使那么大的權力。
唐憲宗被楊玉環迷得暈頭轉向,根本就沒有想到增強節度使的后果,因此他做出的決策才會這么“離譜”。
唐朝末年,朝廷已經被完全架空,各地的藩鎮已經成為了一個小國家,這些節度使成為了土皇帝。
公元907年,汴州的宣武軍節度使朱溫逼迫唐哀帝,將皇位禪讓給了自己,唐朝就此滅亡。朱溫建立了“大梁”,史稱后梁,名為“五代十國”的亂世開始了。
明成祖朱棣在位時期,辦了兩件大事,分別是編纂《永樂大典》和支持“鄭和下西洋”。
鄭和帶領船隊出海,是非常重要的活動,如果能堅持下去的話,我們也就不會落后西方那么多年了。
朱棣的孫子朱瞻基即位之后,并沒有認識到“鄭和下西洋”的意義,所以叫停了這項活動。
朱瞻基不但不讓鄭和出海,他還不允許任何人出海,這便是最初的“禁海令”。
朱瞻基的目的當然不是為了停止發展,而是為了抵御海上賊寇。但是這種因噎廢食的決策,實在算不上明智。
明朝的皇帝們不但沒人發現這一點,還將這條決策堅持了下去。
但是一味地忍讓只會換來更猖狂的敵人,明朝末年的時候,海上賊寇還是來了。
當時的賊寇還沒有先進的武器裝備,因此東南沿海的將領們可以擊敗他們。
等到清朝末年的時候,海上賊寇的大炮已經能直接轟開“閉關鎖國”的大門了。
如果我們沒有禁海令,沒有閉關鎖國,肯定不會落后西方幾百年,以至于被人家打得還不了手。
劉秀放胡人南下、唐玄宗給節度使加權、朱瞻基下令禁止出海,可能是我國歷史上最錯誤的三個決策。
每一條決策都導致了嚴重的后果,我們至今沒走出這三條決策帶來的苦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