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代表建議和政協委員提案,是廣大人民群眾期盼解決的問題,也是各級黨委政府工作中急需妥善解決的問題。3月15日起,“今日閔行”推出“建議提案辦理360°”欄目,展現辦理工作人民民主全過程,助力構建人人參與、人人負責、人人奉獻、人人共享的城市治理共同體。
2023年,滬上首座春申君戶外銅像在閔行區春申公園揭幕,引發社會各界廣泛關注。這座由國家級雕塑大師田躍民創作的青銅雕像,不僅填補了上海春申君文化實體展示的空白,更標志著閔行區在推動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上邁出關鍵一步。這座雕像的捐贈人就是閔行區政協委員孔飛,本期《建議提案辦理360°》欄目,孔飛就和大家一起來聊聊自己捐贈的初衷,以及如何通過數字賦能讓歷史“開口說話”的建議。
本期嘉賓
閔行區政協委員 孔飛
點擊收聽完整音頻
千年文脈鑄就城市之魂
春申君黃歇作為戰國四公子之一,其疏浚河道、治理江東的功績,奠定了上海"申城"之名的歷史淵源。閔行區作為春申文化核心承載地,區內現存春申塘、春申路等歷史遺存十余處,歷代文人墨客在此創作了大量頌揚春申君的詩詞歌賦。2019年首屆春申君論壇在上海成功舉辦,當時孔飛就有了在閔行捐贈一座春申君雕像的想法,希望“開拓、創新、包容”的春申君精神,激勵更多人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中貢獻力量,在先賢開辟的這片土地上續寫新的篇章。
數字賦能讓歷史"開口說話"
春申君銅像揭幕時,一位小朋友指著銅像問:“他就是讓上海叫‘申’的人嗎?”那一刻我意識到:文化傳承的本質,是讓歷史回答當下的問題。于是在2024年“兩會”上,孔飛提出了《關于進一步打造“春申君”IP的建議》,讓春申君通過數智技術“開口說話”,讓春申君的故事成為年輕人手機里的動漫、游戲里的角色,傳統文化才能真正融入現代生活,成為城市發展的精神動力。孔飛表示:不是簡單地復刻歷史,而是讓春申君成為一個文化接口,連接過去與未來,讓閔行的“人文厚度”轉化為“發展熱度”,讓上海的“申”之根脈,在新時代生長出更繁茂的文化枝葉。因此他建議:
一、在春申路、春申橋等節點增設主題雕塑,比如用雕塑形式再現春申君治水場景;在春申文化廣場設置互動打卡點,游客掃碼就能通過AR看到虛擬春申君講解歷史。這種“建筑可閱讀、街區可漫步、文化可互動”的設計,讓城市空間成為文化傳播的天然載體。
二、充分利用數智技術賦能春申君文化,如今AR、VR、XR等虛擬現實、AIGC技術在文化產業領域得到廣泛利用,我們也可以將歷史人物數智化,從外觀相貌、表情動作、語言思想等不同維度塑造出春申君的“活”的數智化形象。
三、閔行擁有春申公園這一現成物理空間,可在園內將春申君所親歷的故事場景進行數智化還原和演繹,將春申君文化滲透進市民生產生活之中,將線上線下相結合,打造春申君歷史文化主題公園等等。
這條建議被列為2024年度閔行區重點提案。孔飛表示:“區委宣傳部相關負責人特別邀請我同赴春申公園現場,結合實地場景詳細了解IP打造的現有基礎與提升空間,并就文化符號活化、文旅場景融合等具體方向進行了充分交流,這種‘面對面溝通+實地勘察’的模式,既讓提案從文字設想逐步向落地路徑轉化,也讓我在履職過程中切實感受到相關部門的務實態度與高效行動力。”未來閔行區還將通過數字技術賦能,讓這位2300多年前的歷史人物“活”起來。
記者:周宇博
編輯:李昕玥(實習)
初審:林心怡
復審:何婷婷
終審:徐雷冰
轉載請注明來自今日閔行官方微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