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人是禮貌的、富裕的、有同理心的,有色人種是不修邊幅的、狡詐的、不安全的,這種歐美國家的鄙視鏈同樣存在于反歐美的俄羅斯,背后的深層原因也如出一轍:蘇聯解體后,俄羅斯繼承了大部分財富,但勞動力嚴重短缺;曾經同屬于蘇聯的中亞、外高加索國家經濟窘迫,卻有大量會說俄語的青壯人口。
于是,這些曾經的邊疆人紛紛來到曾經的經濟中心,成為了出租司機、建筑工人、清潔工、水果小販,甚至是特別軍事行動士兵,所聚居的區域也通常集臟亂差于一身,滋生了不少犯罪。
與愧疚于殖民歷史而偏袒移民的歐美人不同,俄羅斯人從來不覺得自己對這些沙俄時代的臣民兼蘇聯時代的同胞有什么虧欠,因此,在俄移民們往往受到俄羅斯警察的“重點照顧”,向來都是犯罪嫌疑人的最高優先級。筆者撰文前不久,俄羅斯與阿塞拜疆就陷入了因警察粗暴對待移民造成的外交風波。
雖然大部分景點都可以乘地鐵到達,但莫斯科仍有不少位于郊外、需要乘車前往的值得一去之處:比如近期在短視頻平臺爆火的武裝力量大教堂。
這座教堂離市中心23km,據說是莫斯科保衛戰中德軍先頭部隊抵達的最遠之處。它于2020年竣工,年紀比俄羅斯的所有景點都年輕,可它傳承發揚的思想又幾乎和俄羅斯民族一樣古老。
這是座以蘇聯軍隊為主題的東正教堂,為慶祝衛國戰爭勝利75周年而建,每處建筑細節都體現著戰勝納粹德國的偉大勝利:教堂的臺階與欄桿,由繳獲的德軍武器熔化而成;主穹頂基軸直徑19.45米,小穹頂高14.18米,分別象征著1945年二戰勝利和蘇聯參與二戰的1418個日日夜夜;宏偉的大廳中,鐫刻著二戰和阿富汗戰爭為主題的巨幅馬賽克。
值得注意的是,二戰蘇軍主題的馬賽克復刻了1945年5月紅場閱兵的情形:高大威猛的蘇軍戰士昂首挺胸,將繳獲的軸心國軍旗像丟垃圾一樣擲于地面,其中既有德軍軍旗,也有當時未曾出現的日本軍旗。
參觀教堂的那天,莫斯科狂風呼嘯,冰雨紛紛。筆者結束參觀時,天已入夜,武裝力量大教堂亮起了金紅的華燈,如一束圣光穿過憂郁的雨夜,溫暖而莊重。
隔著一條小道,一尊名為哭泣母親的雕像與教堂相對,母親披著俄羅斯婦女傳統的長袖長裙,雙手掩面,泣不成聲地望向教堂,仿佛在為因保家衛國獻身的兒子禱告,祈禱兒子的英魂可以升入東正教的天堂。
天上的雨再大,恐怕也大不過喪子之痛的俄羅斯母親的哭泣;空中的風再冷,恐怕也冷不過失去至親的俄羅斯女人的心。為戰勝納粹德國,2700萬蘇聯軍民在二戰中英勇犧牲。這份勝利的代價實在太過沉重,可更沉重的恐怕是戰爭并未走開。或許當你閱讀本文的同時,就有一位俄羅斯母親因收到兒子的陣亡通知而放聲痛哭。
當然,莫斯科不止有悲傷的一面,尤其是在五月。1937年,在蘇聯電影《第20個五月》中,作曲家波克拉斯兄弟與作詞家列別杰夫攜手,為這座才成為首都不到20年的城市譜寫了歌曲:《五月的莫斯科》。這首歌以火一般的勞動熱情,激昂贊頌了冬去春來的莫斯科:“節日時光,喜氣洋洋,歡樂的人群像海浪。五月歌聲到處蕩漾,蕩漾在莫斯科街道上”。
車馳神往 ——給你最喜歡的汽車文化
微信號:ccsw01
我們在這
今日頭條 | 汽車之家| 網易號 | 汽車頭條 | 水滴汽車 |
易車 |大魚號 | 百家號 | 抖音 | 太平洋汽車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