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問題:印度GDP超日本成第四,制造業為何仍難敵英偉達市值?
印度總理莫迪高調宣布印度成為全球第四大經濟體,但其制造業的發展困境卻在英偉達市值破4萬億美元的對比下顯得尤為刺眼。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數據顯示,印度2025-26財年名義GDP將略超日本,但制造業占GDP比重卻從2010年的18.3%降至2023年的14.7%,暴露出產業政策的系統性缺陷。
一、"印度制造"十年困局:政策執行與市場脫節
莫迪政府2014年推出的"印度制造"計劃,旨在通過吸引外資、擴大產能實現制造業占比25%的目標,但十年后卻陷入"三宗罪":
1. 外資利用低效:盡管FDI流入量從2014年的360億美元增至2022年的850億美元,但其中僅3.1%用于生產性投資,且2023年FDI同比暴跌60%,遠低于越南等競爭對手。
2. 內需市場疲軟:中產階級消費萎縮導致制造業產能利用率長期低于75%,2022年工廠閑置率仍高達25%,企業投資意愿低迷。
3. 政策執行僵化:生產掛鉤激勵計劃(PLI)在14個行業中僅37%達成目標,政府補貼發放率不足8%,食品、太陽能等領域企業因官僚主義被迫放棄申請。
二、結構性瓶頸:基建、勞動力與技術三重枷鎖
印度制造業的困境根植于更深層的結構性矛盾:
1. 基建短板制約效率:電力中斷、物流成本占GDP 14%(中國僅5%)、征地糾紛頻發,導致富士康等企業在印建廠成本比中國高20%。
2. 勞動力質量與數量失衡:僅5%勞動力受過技能培訓,女性勞動參與率25%,非正規就業占比80%,每年新增的1000萬勞動力難以轉化為產業工人。
3. 技術依賴與創新乏力:研發投入僅0.7%GDP(中國2.4%),電子元件進口依賴度超70%,半導體、精密機械等關鍵領域被中國主導。
三、政策突圍方向:從"口號"到"落地"的關鍵轉型
要破解困局,印度需在產業政策上實現三大突破:
1. 精準扶持核心領域:效仿新版PLI計劃聚焦電子制造業的策略,優先發展半導體、新能源等戰略產業,通過合資模式吸引外資技術轉移。
2. 優化制度環境:簡化跨邦稅制、改革僵化勞動法、建立統一土地征用機制,將營商環境排名從全球第63位提升至前30位。
3. 構建本土產業鏈:以"國產化率"為核心指標,要求汽車、電子等行業關鍵零部件本土化率在5年內提升至60%,減少對華依賴。
當英偉達用AI技術重塑全球產業鏈時,印度制造業的"追趕游戲"才剛剛開始。從GDP規模到產業競爭力的跨越,需要的不僅是數字上的超越,更是政策邏輯的根本轉變——從依賴外資輸血轉向培育本土造血能力,從口號式戰略轉向精細化執行。這或許才是印度能否在2047年兌現"發達國家"承諾的關鍵。
(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經濟展望》、印度國家轉型委員會報告、彭博社數據綜合整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