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遇見豐臺眾匯京彩"——豐臺區2025年第二批街鎮"民生項目池"清單創新發布活動在首農發展創新科技產業園舉行。北青報記者了解到,豐臺區"民生項目池"清單緊扣市區年度重點任務,結合民生大數據分析,采用線上訴求聚類與線下實地走訪的"雙軌調研"模式,精準錨定老舊小區改造、停車難等高頻痛點,推動從"政府端菜"轉向"群眾點菜",確保項目契合實際需求。經過一年多實踐,豐臺通過"豐鈴行動"與"民生項目池"的深度融合,保障民生項目高效推進、長效惠民,持續深化機制創新,為破解民生難題注入新動能。
北青報記者了解到,2025年,豐臺區首批"民生項目池"清單97個民生項目已高效落地80個,切實解決了一批居民急難愁盼的生活難題:云崗街道修復張家墳東里1號樓南側空地并美化環境,六里橋街道提升京港澳北側林地綠植與人行道路條件,西羅園街道拆除四路通社區郵局院千余平方米違建并新增便民設施……這些成果既增強了居民獲得感,也為"民生項目池"工作積累了經驗。在此基礎上,豐臺持續升級民生實事辦理機制,聚焦居住、安全、環境、出行等領域的痛點堵點,通過線上線下深度調研與大數據精準畫像,梳理形成第二批99件"民生項目池"清單,并將其與"豐鈴行動"深度結合,構建"揭榜攻堅+多元議事+源頭治理"長效機制,全面推動基層治理從"接訴即辦"向"未訴先辦、主動治理"轉型。
"民生項目池"給百姓帶來的便利顯而易見。和義地鐵站周邊2300平方米的"無界綠地"便是典型案例。這里曾是居民與通勤族的"心病", 和義街道將其列為"民生項目池"首批重點攻堅項目。"我們堅持問需于民、問計于民、服務于民。"和義街道黨工委書記劉博涵介紹,項目啟動前街道通過深入調研、分析431份居民問卷精準鎖定需求,開展改造和治理,目前項目已全面完工。如今,曾經的雜亂區域變身開闊綠地,搭配2.1公里嶄新慢行體系,還優化了通行路徑與停車空間,周邊環境煥然一新。"以前這兒圍欄擋道、人車混行,現在推著嬰兒車都能暢行無阻。"帶著孩子遛彎兒的李女士指著眼前綿延的慢行步道感慨道。"這片2300平方米的無界綠地真的提升了我們的幸福指數!"李女士告訴記者。
"在首批項目基礎上,本次發布的第二批‘民生項目池’更注重‘精準滴灌’。"豐臺區城市管理指揮中心黨組書記、主任呂洪濤表示,第二批99個街鎮層面項目聚焦改善居住條件、營造宜居環境、方便市民出行、保障公共安全四大領域,件件回應群眾關切。"接訴即辦是傾聽民聲的窗口,"民生項目池"是解決民憂的抓手,未來,豐臺將持續推動兩者深度融合,堅持以訴求定項目,以項目惠民生,將群眾‘急難愁盼’清單轉化為可感可及的幸福答卷。"豐臺區相關負責人表示。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張知依
攝影/北京青年報記者 楊益
編輯/張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