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父親做了個手術。
住院期間,病房里的一幕讓我印象深刻。
那天清晨,新轉來一位插著氧氣管的大爺,他的兒子始終守在床邊。
查房時,主任拿著病歷本嚴肅地說:“后續手術加上康復治療,至少需要大幾十萬,你們得慎重考慮。”
他沒有一絲猶豫,平靜地點頭:“不用考慮錢的問題,我們相信醫生,就按最好的方案治,用最好的藥。”
說完,他跟著主任去了辦公室,利落地在手術同意書上簽字,掏出手機完成了預交費用轉賬。
沒幾天,大爺順利被推進手術室。
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隔壁床從外地轉來的大叔。
他的病情更加危重,兒子每天都在走廊里焦急地打電話借錢。
掛斷電話后,他又開始發愁工作與照顧父親的兩難。
有次在樓下,我看見他蹲在角落抽煙,煙頭明明滅滅,熬得通紅的眼眶里滿是疲憊與無奈。
父親出院那天,感慨說:“你看,遇到這種事,能不能穩住陣腳,說到底還得靠經濟支撐。”
同樣是為父親治病,一邊是從容安排,一邊是走投無路。
這種強烈的對比,不禁讓人唏噓。
這些年“松弛感”這個詞總是頻頻被提及。
我想,所謂松弛感,就是指一個人面對任何事情都能保持從容淡定、處變不驚的狀態。
但經歷的事越多,越覺得那句話說得太現實:成年人的松弛感,其實都是錢給的。
01
前幾天重看《逆行人生》,又一次被高志壘的經歷戳到了。
這位同濟畢業的大廠互聯網開發組長,在被裁員后,陷入無盡焦慮。
凌晨三點,他睜著布滿血絲的眼睛,腦海里不斷盤算著的,是逾期的房貸該怎么辦?
天還沒亮,他就穿上皺巴巴的襯衫,揣著改了又改的簡歷出門,只為去尋一份工作。
為了能有份工作,他把姿態放得很低。
但因為年齡太大,走投無路之下,他最終只能放下“面子”,注冊成了一名外賣騎手。
后來,風里雨里,他不敢停歇。
一次車禍,他顧不上受傷的身體,先檢查手機和餐盒。
送餐遲到幾分鐘,被指著鼻子辱罵,他只能紅著眼眶賠不是。
他道歉的樣子,像極了被生活按在地上摩擦的我們。
他不敢停、不能歇,因為他肩上扛的是每月1.5萬房貸、孩子上學的學費,還有一家老小的吃穿用度。
他比誰都清楚,錢一斷,孩子的書就讀不下去,房子會被收走,這個家就垮了。
高志壘的境遇,讓我想起了表姐。
同樣是遭遇裁員,她的生活卻截然不同。
離職沒幾天,她不慌不忙去旅行散心,在國外玩了兩個多月。
因為喜歡,回來就報了個烘焙班,天天在廚房里和面粉、奶油較勁。
上個月,她收回了自己之前投資的兩間門市,開了一間咖啡蛋糕店。
再見她時,她系著圍裙,正笑盈盈教顧客做馬卡龍。
她何以如此從容?
無他,多年積累的存款讓她沒有房貸車貸的負累,穩健的投資收益早已覆蓋了日常所需。
即使躺平,一個月的理財利息也遠超許多人的工資。
錢替她擋掉了焦慮,她才擁有了選擇的自由。
兩種人生擺在一起,突然明白:錢或許買不來幸福,但能買來對抗風險的底氣。
心理學上有一個詞叫:財務松弛感。
說穿了就是冰箱里有存糧、賬戶里有存款的踏實。
當卡里的數字能穩穩托住生活,你才敢在失業時歇口氣,才有底氣去嘗試另一種活法。
錢這東西買的從來不是奢侈品,而是普通人在生活風浪里,能喘口氣的選擇權。
這種不被生活逼到墻角的選擇權,才是成年人最大的體面。
02
還記得多年前看過一次車禍的視頻。
一輛1200多萬的邁巴赫在倒車時,剮蹭了800多萬的勞斯萊斯。
兩輛都是豪車,即使是稍有磕碰,維修價格也不免讓人倒吸一口涼氣。
但兩車車主下車后,沒有劍拔弩張的爭吵,而是笑著握手道歉。
甚至在寒暄期間,兩人遞出了名片,送上了禮物。
這場價值百萬的剮蹭事故,最后竟以商業合作收尾。
那時評論區有人調侃:“有錢人連吵架都像在談生意。”
但其實背后的現實很扎心。
如果他們沒錢,還能這樣“體面”嗎?
當修車費不過是對方資產的九牛一毛,當一場車禍帶來的附加價值比修車費還高,誰還愿意浪費時間得面紅耳赤、鬧得你死我活呢?
這一幕讓我想起了另一場車禍。
深圳一名外賣小哥撞到了一輛保時捷跑車。
小哥滿身是血,但他第一反應不是去看醫生,而是急得原地打轉。
他崩潰的說:“你這車我真的陪不起”。
他哀求著車主,能不能讓他分期還款。
其實確實是外賣小哥的錯,因為他闖紅燈了。
但被算法壓榨的騎手,如果不是為了多賺幾塊錢,誰又會去闖紅燈呢?
在滿身是血的那一刻,他仍在焦慮手里的單就快超時了。
你看,在生存邊緣掙扎的人,連情緒崩潰都是奢侈的。
同樣是車禍,有人笑著遞出名片,有人滿臉是血哭著求原諒。
這兩幕場景像兩面鏡子,照出了成年人世界最殘酷的真相:
錢不僅能買東西,更能買斷生活里的狼狽與尊嚴。
張愛玲說:“我喜歡錢,因為我吃過沒錢的苦,不知道錢的壞處,只知道錢的好處。”
錢確實不是萬能的,但當你遇到事了才會明白:
錢不能解決所有問題,但能解決99%的問題。剩下1%的問題,有錢也能讓你更從容地面對。
當賬戶余額足以抵御風險,人自然不必為五斗米折腰,不必因雞毛蒜皮與人爭得面紅耳赤。
所謂的處變不驚,不過是銀行卡余額在默默托底;那些說“算了”的灑脫,背后都是財務自由給的底氣。
03
知乎上曾有一位博主,聊起他富二代老板的故事。
老板高中成績墊底,家里大手一揮送他出國鍍金。
歸國后,他像拆盲盒般嘗試各種創業:
開網紅咖啡館賠了幾十萬,做自媒體賬號半途夭折,投資民宿又血本無歸。
可每次失敗后,他總能輕描淡寫地說“再試試別的”。
因為父親對他說的那句“年輕人交點學費正常”永遠是他的底氣。
后來跨境電商興起,他憑借留學積攢的人脈和父親給的千萬啟動資金,順利吃到第一波紅利,如今公司幾百人規模,融資不斷。
現在跨境電商遇冷,他又盯上寵物經濟,風風火火聯系工廠、搭建品牌,眼里全是新機會。
這讓我想起同事曉琳的故事。
她從小喜歡服裝設計,大學省吃儉用攢了半年錢,報了個周末裁縫班。
畢業后在廣告公司打工,白天寫方案,晚上熬夜畫設計稿,想辭職開工作室。
可老家傳來母親重病的消息,她不得不把存款全寄回家,還背上了網貸。
她根本不敢辭職,甚至還要去打兩份工,用時間換錢,只為了多賺點錢,早點還債。
同樣是追求夢想,有人連開始的選擇都沒有,有人卻能在失敗中不斷重來。
不是前者不夠勇敢,而是現實太過沉重。
對于背負著房貸車貸、要贍養父母、養育孩子的普通人來說,一次失敗可能就是滅頂之災。
作家連岳說的:“窮最大的傷害,不是物質匱乏,而是剝奪了你試錯的權利。”
錢這東西,買不來成功,但能買來重新開始的底氣;換不來天賦,但能換來試錯的機會。
它讓我們知道,即便失敗了,也還有退路;即便摔得遍體鱗傷,也有資本重新站起來。
那些閃閃發光的人生轉折背后,那些失敗了就再來的從容背后,從來不是性格豁達,而是銀行卡余額在默默托底。
04
今天寫這篇文章,不是教你拜金,而是想讓你早點看清生活的真相:
那些宣稱“躺平即松弛”的人,往往沒見過ICU繳費單的沉重;那些把享樂當從容的人,大多沒嘗過失業后房貸催繳的滋味。
年輕時總覺得談錢俗,后來才懂:
當父母突然病倒,你在繳費處紅著眼求醫生寬限時;
當孩子想報興趣班,你卻在價目表前攥緊空空的錢包時;
那你躊躇滿志想做一件事,卻被現實卡死時……
所謂的“不被物質綁架”,不過是沒錢人安慰自己的借口。
作家王瀟在《按自己的意愿過一生》里寫過:
“我曾以為自由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后來才明白,自由是不想做什么就可以不做什么。”
那些看起來云淡風輕的從容,本質上是錢給的選擇權。
點個贊吧,這個世界上最好的心理醫生,永遠都是有錢的自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