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周內,兩位文藝界大師相繼離世。
83歲的蔡瀾先生在香港安然辭世,他生前丁克一生,晚年寄情美食文字,從容離世。
92歲的楊少華先生在天津離世,離世當天上午還出席剪彩,隨后又出鏡直播,連家屬也沒透露真實死因。
兩段不同的人生,像是兩本不同的賬本:
符合傳統觀念兒孫滿堂的楊少華勞累一生,選擇丁克的“叛逆”蔡瀾卻瀟灑自得。
這巨大的反差,讓人不禁有些疑惑:
養兒真的還防老嗎?到底怎么活才能好好過完這一生?
1、兩種人生賬本,怎么平衡付出和自由
楊少華的人生賬本上,寫滿了“付出”二字。
1931 年出生于北平的他,6歲喪母,13歲逃荒到天津,靠在相聲園子撿煤核糊口。
20歲正式拜郭榮啟學相聲時,他連拜師禮都交不起,只能比別的學生磕頭磕得再響一些表示感恩。
靠著給馬志明當捧哏,他聲名鵲起。
但時來運轉之后他還是在為了家庭花銷而努力著,大部分商演收入都花在孩子身上。
為了支持二兒子楊議開美術館,他賣掉了住了 30 年的老房子;
給四個兒子各買一套房時,自己還住在單位分配的筒子樓里。
接受采訪時他總說:
“我這輩子沒啥本事,就想讓孩子們過得好。”
這種執念也延續到了他晚年,即便 90 歲高齡,只要兒子說“有個活動能幫襯家里”,他從不會拒絕。
就連兒子搞的一場場直播,一條條帶貨視頻,也是想著兒子能更好地經營自己的美術館,才甘愿配合。
蔡瀾的賬本則記著另一種算法。
1941 年出生于新加坡的他,父親是邵氏電影高管,母親是美食家。
家中往來都是有頭有臉的人物,他也自小上中英文兩種學校,22歲就為了電影夢留學日本。
對比楊少華,蔡瀾自幼受到的教育更好些,物質更富裕些。
但面對人生的選擇、對待生命的態度,是沒有貧富之分的。
比起傳統的人生,蔡瀾有他自己的“三不原則”:
不勉強自己,不遷就他人,不辜負美食。
右一蔡瀾
于是他和妻子順遂自己的心意,堅定了丁克的想法。
在邵氏當制片時,他敢花三個月工資去北海道吃一碗海膽飯;
年過半百還去學潛水,只為拍水下珊瑚。
70 歲開直播教年輕人做咖喱,彈幕有人問“沒孩子老了怎么辦”,他舉著鍋鏟笑:
“你看動物園的熊貓,沒孩子不也天天吃竹子嗎?”
人生的最低谷,莫過于81歲時妻子的摔倒離世,他也因為摔倒住院。
而他在出院后,依然選擇樂觀地活下去。
家里大半輩子的古董全部送人,相識的窮親戚窮友人都送些錢財,然后住進了自己喜歡的維多利亞港邊的豪華酒店。
這一生過得,簡直像開了金手指的大男主爽文。
2、養兒真的還防老嗎
一個是鼎鼎有名的相聲大家,郭德綱都得喊師爺;
一個是電影家、美食家,就拿他顧問《舌尖上的中國》的成就,和汪曾祺不相上下。
兩個成功人士,肯定是不差錢的,晚年卻天差地別,護理團隊比親生子女還會照顧人嗎?
由于楊少華去世當天還在參加商業活動的事,觀眾對楊老的兒子提出了“消費老人”的質疑。
翻看楊少華賬號更新的帶貨視頻和日常生活記錄,更是引發了眾怒。
淀粉腸帶貨視頻里,老人拿著香腸的手不停顫抖,吞咽時明顯卡喉。
彈幕里早已出現過“太心疼”“別消費老人”的評論。
而楊老的兒子們卻在直播間辯解:
“父親自愿出鏡的,我們每天都給老人擦身喂飯,怎么不算孝順?”
這種“物質孝順”是不是與“精神忽視”有些割裂呢?
根據《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報告》相關數據顯示,當下我國“空巢老人”比例已超過56%。
《人口研究》期刊更揭示了一個觸目驚心的事實:
農村老人中,80歲以上高齡者仍在從事農業勞動的比例高達41.2%。
許多老人勞作不休,并非出于對土地的熱愛,而是為了減輕子女負擔,甚至還要反過來補貼子女。
誠然,和那些空巢老人相比,楊少華確實享受到了兒孫繞膝的天倫之樂。
但他已經為了子女奔波一生,給四個兒子買車買房,支持他們做生意、開美術館。
沒想到晚年還是要被迫營業,高齡工作難道不是生命的枷鎖嗎?
楊少華的悼念儀式上,兒子們有痛哭眼腫的,有盤腿坐在羅漢床上的,有穿紅色衣服的,兒子們不同的反應,再次引發了觀眾的質疑。
而面對這樣的質疑,楊少華的兒子們直接關閉了櫥窗,將原本1000多條視頻中含有帶貨內容的一并刪除,只余下72條賀歲等日常內容。
“老人喜歡熱鬧”“發揮余熱”等理由,只是為了掩蓋流量變現的本質罷了。
顯然楊少華的兒子們并不是不懂這些道理,但知道他去世,也沒有改變自己的行為。
3、幸福不是單選題,而是自助餐
幸福沒有唯一的模板,是兒孫繞膝還是孑然一身,是忙碌到老還是悠閑度日。
開啟幸福的鑰匙,全在于我們個人的選擇,尋找屬于自己的那份快樂與滿足。
蔡瀾的“快樂等死”之所以觸動人心,并非鼓吹丁克是唯一明智之選。
而是他宣揚的哲學:
當一個人能清醒地按照自己的心意去生活,并承擔選擇的后果,那么無論何種形式,都能在生命的終點獲得一份內心的安寧與無悔。
但只把“養兒防老”當做人生信條,隨波逐流的走入傳統婚姻是不可取的。
調查年輕一代的生活,“養兒才知父母恩”只是一部分人的觀點,另一部分人卻得出了“養兒才知父母不愛孩子”的沉重頓悟。
無數年輕人掙扎在原生家庭的陰影里,在社交媒體上傾訴著童年被忽視、被控制、甚至被傷害的經歷。
當他們自己成為父母后,童年未被滿足的情感需求、不被理解的委屈、甚至深藏的怨恨,反而在育兒過程中被加倍喚醒。
這份遲來的“領悟”,讓他們更加意識到作為父母的責任,不愿再讓孩子擁有他們的同樣創傷。
所以,真正的明智,不是選哪條路,而是選了之后不后悔,義無反顧的把這條路走下去。
幸福從不是非此即彼的單選題,而是可以自由取餐的自助餐。
楊少華的畢生付出值得尊重,蔡瀾的快樂等死值得羨慕。
而我們最該學會的,把人生這碗面,做出自己想要的味道。
結語
細細思索這一生,只要開心比嘆氣多,就是值得的。
不管想要什么樣的人生,歷史上已經有很多人替你走過。
當下什么讓你最快樂,晚年想過什么樣的生活,想明白然后過下去。
參考文獻:
新民晚報|太突然!蔡瀾去世,生前這番話說得太通透……
新派新聞|楊少華訃告發布:因病搶救無效逝世!其子賬號1000多個視頻已不可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