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進程中的困境不是簡單的善惡對立,而是每個執法者都要面對的生存現實與職業操守的深刻矛盾——這種復雜性,正是此劇最想引發的思考與共鳴
文 | 《法治周末》,記者 鄭超
全文共2043字,閱讀大約需要7分鐘?
作為首部聚焦“檢察偵查”職能的法治題材劇作,《以法之名》實現了專業題材的藝術突破,被央視稱為“新時代法治劇標桿”。
《以法之名》于6月24日首播。開播當日,最高人民檢察院發布了正式設立檢察偵查廳的消息——這一巧合,是法治建設進程與文藝創作的一次深度呼應,讓該劇的播出具有了特殊的現實意義。
近年來,作為全國檢察宣傳文化工作的重要力量,最高人民檢察院影視中心陸續推出了《人民的名義》《巡回檢察組》《第二十條》等優秀作品。這些影視作品既被觀眾熱捧,也廣受業界好評。
最高人民檢察院影視中心(以下簡稱最高檢影視中心)副主任彭誠是《以法之名》的總制片人之一。劇集播出后,彭誠聽到最多的評價反饋是——“真實”。
為何如此“真實”?這源于最高檢影視中心從真實案例中取材的創作原則。“你們在司法一線辦案,我們在藝術創作中呈現。”彭誠如是說。
經過近8年的實踐探索,如今,最高人民檢察院影視中心已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影視創作質量管控體系。在彭誠看來,這一體系難以簡單概括,但至少要做到:創作前期的頂層指導、全流程的層層質量把控、與主創團隊的專業化溝通機制,以及深入基層的實地調研采風。
實踐證明,上述機制具有顯著成效。7月6日,《以法之名》播放量破億,成為2025年第二部單日播放量破億劇集。
彭誠覺得,可以說,在用文藝創作與法治建設進程進行深度呼應上,最高檢影視中心這支專業團隊“做出了一點成績”。
近日,圍繞《以法之名》的創作過程,《法治周末》記者與彭誠進行了對話。
圖為總制片人彭誠(右)在《以法之名》拍攝現場與演員張譯進行交流。 受訪者供圖
01
在駐組檢察顧問全程指導下
調整關鍵場景
《法治周末》:據了解,最高檢影視中心的制片團隊在《以法之名》幕后做了大量工作。能否舉例說明,通過法律顧問“糾錯”避免了哪些“硬傷”?
彭誠:我們主要針對涉及法律實務工作的情節和臺詞進行了專業調整。主創團隊對公安刑偵戲比較熟悉,但他們是第一次拍涉及司法工作人員職務犯罪這類特殊案件的檢察偵查題材。第一集中,洪亮詢問王春祥的場景就經歷了多次重拍。
我看完樣片后發現,演員的表演狀態和場景布置都不準確。主要問題在于整體氛圍太像公安審訊了,而且是那種針對惡性刑事犯罪的審訊方式,這是不符合檢察工作實際情況的。
劇中檢察官王春祥在押解犯罪嫌疑人過程中出現了一個意外情況。這個事件的性質可大可小:往大了說可能涉及法律責任,往小了說可能就是個違反程序的紀律問題。
為了劇情需要和藝術表達,我們設置了合理化的情節讓張譯飾演的十一部檢察官洪亮介入。但通過臺詞明確說明:這本來是檢務督察的案子,因為各種原因才由十一部接手。調整后,鄭雅萍的臺詞就指出了這點。這樣的處理既保證了戲劇張力,又確保了專業人士觀看時不會覺得失真。
再如,提審萬海的戲份中,我們提出要規范主輔審配置和在場人數要求,等等。
通過駐組檢察顧問的全程指導,我們對不少關鍵場景進行了調整。此外,還對不符合司法實務的臺詞進行了重配,確保從程序到法言法語都經得起專業推敲。在專業性把控上,必須要避免出現“硬傷”。
02
劇情參考了近幾年發生的
多起真實案例
《法治周末》:除前述調整外,在與影視團隊合作過程中,還會提醒對方重點關注什么問題?
彭誠:在創作層面,除了細節調整外,更需要把握的原則是:檢察官的偵查工作與公安機關的偵查方式存在本質區別。
這一點,我們反復向主創團隊強調過——檢察機關的職能定位、工作方式必須與政法委、法院、公安機關的職能區分開來。這種專業差異必須通過影像語言準確呈現,這才是最關鍵的創作要點。
《法治周末》:是否可以透露《以法之名》劇中涉及哪些真實案例?
彭誠:檢察偵查工作作為一條“隱蔽戰線”,其案件資料的公開披露實屬不易。劇情參考了近幾年發生的多起真實案例。
比如,湖南省衡陽市檢察機關一網打盡108起民事案件背后的黑惡勢力和保護傘;湖北省人民檢察院立案偵查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原黨組成員、副州長、州公安局原黨委書記、局長田某徇私枉法案;遼寧本溪市檢察機關辦理的陶某等人涉嫌嚴重刑事犯罪案背后相關的職務犯罪案件。
03
專業呈現司法工作人員涉嫌犯罪案件
《法治周末》:當前劇集正在熱播中,您是否收到來自政法系統的專業反饋,其中有哪些讓您印象深刻的評價?在您看來,本劇最大的亮點是什么?
彭誠:我們收到了很多來自政法系統各單位的正向反饋,也有同行到我們這里“取經”。值得一提的是,兄弟部門在項目審查等方面也給本劇提供了大力支持。
當然,來自檢察偵查一線的檢察官們反響最為熱烈。長期以來,檢察偵查工作都是檢察機關的“隱藏職能”,這些默默無聞的檢察官們很少有機會對外講述自己的工作。這部劇很“真實”,就是他們最大的感受。
本劇劇情的一大亮點,在于對檢察機關偵查訊問司法工作人員涉嫌犯罪案件的專業呈現。值得說明的是,劇中每一場訊問戲都經過精心設計,各具特色,而這些場景均取材自真實的檢察偵查案例。
《法治周末》:最高檢影視中心未來的創作重點是什么?有哪類劇集正在創作中?
彭誠:在創作層面,我們始終杜絕同質化呈現,力求全面覆蓋檢察機關的各項職能。
基于此,最高檢影視中心未來的創作重點將聚焦于尚未充分展現的民事檢察、行政檢察、公益訴訟等新領域。
雖然短期內不會重復“檢察偵查”同類題材,但法律監督始終是我們的核心主題之一。目前,我們正在精心籌備下一部以法律監督為主題的重磅作品。
薦書合作請添加評審團大秘微信好友(微信號muxihuaibai)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