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掛車 Sd.Ah.Ost 1,5t(RSO專用東方特別掛車 1.5 噸)及其武裝版本的歷史
通常一提到德國的牽引車和掛車,人們腦海中會浮現出某種高速、先進的裝備形象。這樣的看法部分上是正確的,但也存在不少細節需要澄清。首先,高速牽引車主要用于機械化部隊,而這種部隊數量遠沒有很多人想象的那么多。其次,一個車隊的行進速度,通常是由最慢的交通工具決定的,而在德軍步兵師中,這個“最慢的交通工具”往往是馬車——它們在當時仍廣泛存在。第三,德國人對各種能用的運輸工具來者不拒,不管是輪式還是履帶式拖拉機,都被廣泛用于替代畜力牽引,尤其是在步兵師中機械化牽引火炮,因為馬兒容易疲憊,且在戰爭期間比起燃料,飼料往往更難獲取。
圖中所示的 3 噸掛車 Einheitsanh?nger E 3, 3t, offen(通用型開放式三噸掛車),便是 Sd.Ah.Ost 1,5t 的基礎平臺。
1942年秋季,德國開始生產一種名為 Steyr Raupenschlepper Ost(斯太爾東方履帶拖拉機,Steyr Typ 470)的履帶牽引車。這款車在設計理念上與傳統的高速半履帶牽引車大不相同。1941-42年在蘇德戰場上的作戰經驗表明,步兵師需要一種能夠應對極端惡劣路況的拖拉機。于是,RSO 逐漸配備了各種專用設備,其中就包括這款專為其設計的掛車 —— Sd.Ah.Ost 1,5t(RSO專用東方特別掛車 1.5 噸)。
這種掛車雖然看上去結構簡單,但非常堅固,能適應東線前線惡劣的泥濘和嚴寒環境。而在部分情況下,這種掛車還被臨時加裝了武器,轉為戰斗支援用途,從而形成了“武裝的東方掛車”這一特殊變種。它們有時會被用于前沿陣地的物資運輸、防御支援甚至應急火力平臺,體現出德軍在資源不足背景下的高度即興能力和戰場適應性。
RSO專用東方特別掛車(Sonderanh?nger Ost 1,5t für RSO):繼承關系一目了然
在這里存在一些爭議,有人會批評蘇軍的各種裝備,牽引車自然也不例外。當然,蘇聯裝備確實存在不足,但有些事實卻不容否認——例如,德國人在構思RSO時參考的正是蘇聯的СТЗ-5運輸型拖拉機,這一點就足以說明蘇聯牽引技術的先進性。更有趣的是,蘇聯的這款拖拉機實際上還優于德軍最終量產的Steyr Typ 470,因為后者不過是一款“權宜之計”(即“替代品”)。
為了簡化結構、加快生產,Steyr Typ 470的設計被壓縮得極為簡單,其所使用的Steyr Typ 145發動機原本是為軍用越野車 Steyr Typ 270(即 Steyr 1500A)開發的。雖然這款發動機動力不俗,但用于履帶牽引車卻并不理想。
Sonderanh?nger Ost 1,5t für RSO 就是這款專用掛車的官方名稱。
盡管 RSO 的速度并不高(公路時速為14-17公里),它卻能拖拽的不只是火炮,還包括許多原本是為馬車牽引而設計的載具。從當時的照片中可以看到,RSO 拖著各種各樣的掛車,甚至包括野戰廚房。不過,隨著實際使用的深入,德國人很快意識到,像 RSO 這種特殊用途的履帶牽引車,還是應該配備專用掛車才更合適。
因此,Sd.Ah.Ost 1,5t 的出現順理成章。它不同于普通汽車所使用的高速掛車,因為 RSO 并不需要高速度,而更注重穿越崎嶇地形的能力。這種專用掛車無疑體現了德軍對東線復雜作戰環境的適應,以及對蘇聯裝備理念的某種“承認”和吸收。
Sonderanh?nger Ost 1,5t für RSO:功能強悍的“東方特別掛車”
“它的結構可一點都不簡單?!?/p>
Steyr RSO 拖車的一大特點是其牽引性能。與蘇聯的СТЗ-5相比,后者可拖動重達4.5噸的掛車,而 RSO 的能力要遜色一些。RSO 能夠順利拖動總重不超過3噸的掛車,如果超過這個重量,發動機就容易過熱。因此,最佳搭配是載重1.5噸的專用掛車。RSO 自身還能負載1.5噸左右的貨物。雖然運輸能力不算突出,但優勢在于能通過泥濘地帶。
車尾安裝有 NOTEK 行軍尾燈。
德國人并不需要重新設計全新的掛車類型。早在1940年,德國就開始生產“統一標準”的雙軸掛車——Einheitsanh?nger,標準型號為 Einheitsanh?nger E 3, 3t, offen。這種3噸掛車用于替代之前由多家公司分別生產的各種雙軸車型。它由烏爾姆的 Karl K?ssbohrer Fahrzeugwerke GmbH 開發,RSO 專用掛車很可能也是出自這家公司之手,具體生產則由多家廠商承擔。
全金屬輪胎并非理想之選。
人們常說這種掛車結構簡單,聽上去容易讓人誤以為這是個“簡陋品”。但只要略知其構造就知道事實遠非如此。Sonderanh?nger Ost 1,5t 的“簡化”程度接近于傳統的馬車 Hf.7,只是為了節省金屬資源,掛車的地板和側板改為木質,而非為了制造方便。德國人“富裕”的時代早已結束,鋼材必須節約使用。
這是典型的 Sonderanh?nger Ost 1,5t für RSO。
除此之外,它是一種典型的德式雙軸汽車掛車,前橋為轉向橋結構。掛車框架為鋼結構,非常堅固,這也是考慮到德軍一貫“超載成性”的使用習慣。整車自重1210公斤,額定載重1500公斤,總重達2710公斤,與 Hf.7 馬車接近,但平臺尺寸和實用性則優于后者。
前橋結構中期增加了雪橇狀滑板。
但這款掛車也并非沒有缺點。由于 RSO 速度緩慢,掛車的輪組也僅按照8公里/小時的巡航速度設計(極限20公里/小時僅能短時間運行)。它配備的是全鋼實心車輪,不僅速度慢,而且在鋪裝路面上噪音極大。后期部分車輛換裝了橡膠實心輪胎,減震性和噪音都有改善,也有不少單位自行將輪胎更換為充氣輪胎,以提升公路適應性。
自制的篷架可見一斑。
Sonderanh?nger Ost 1,5t 的量產始于1943年,不同廠商對其結構做了小幅改動。例如部分掛車在前橋下方加裝“滑雪板”,用于穿越極端松軟地面,也有的使用橡膠實心胎來改善舒適性。戰爭后期,出于實用需求,人們甚至將其換裝成普通卡車輪胎以提升通用性。
高射炮系統 Flugabwehr-MG 151/20 Drilling,曾經常安裝于各類載具上。
盡管結構不太尋常,Sd.Ah.Ost 1,5t(東方特別掛車)仍實現了相當規模的量產。在部隊中,它常常被進一步改裝,比如加裝自制的帳篷框架等。不過,Sd.Ah.Ost 1,5t 最有趣的一段歷史開始于1944年12月。到那時,德國在自走防空系統(ZSU)方面的形勢極其糟糕,急需一種簡易解決方案。其中之一便是在掛車上直接安裝三聯裝的20毫米MG 151/20自動航空炮(即 Flugabwehr-MG 151/20 Drilling)。根據設計方案,該掛車最大速度為15公里/小時,除了火炮乘員,它還能攜帶約500公斤的彈藥與其他物資。
Flugabwehr-MG 151/20 Drilling 在 Sd.Ah.Ost 1,5t 上的安裝項目草圖,繪于1944年12月。
這個防空掛車項目的開發時間為1944年12月7日至9日。為穩定發射平臺,設計中建議在掛車車輪下方放置木制墊塊。雖然這款“簡易ZSU”造型已經相當奇特,但量產樣車比原設想還要更怪異——一門三聯炮顯然不夠,于是直接裝上了兩套!這也可能是出于兼顧對地火力支援的考慮。這種配置實際生產了多少尚不可知,但肯定不只是單一原型。
這類雙炮防空掛車可以在1945年春季的照片中見到。
總的來說,這種簡化型掛車的構想并不差。不過,它那“節約型”的車輪確實限制了與高速車輛的搭配能力。這也就是為什么在戰爭中后期及戰后時期,人們普遍為這種掛車更換為常規汽車輪胎的原因。在現代軍事博物館中,Sd.Ah.Ost 1,5t 是一種罕見的展品,不過仍有數輛被保存了下來,其中至少有兩三輛正在進行修復。這些車輛堪稱二戰德國戰爭末期技術應變的典型代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