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榮去世后,趙匡胤與魏仁浦迅速對禁軍和核心節鎮進行了一次徹底的清洗,這一舉措為趙匡胤后來的奪權鋪平了道路。事實上,如果不是這一番大刀闊斧的調整,趙匡胤的篡位之路恐怕也不會如此順利。與柴榮親近、忠于其的勢力幾乎都被派往了外地,其中,柴榮的親弟弟柴貴便被調任至虢州擔任防御使。趙匡胤則得以升任宋州節度使,而慕容延釗則掌控了亶州。兩者都位于汴京周邊的關鍵區域,實際上已將政權牢牢掌控。
雖然柴榮在軍隊的布局看似有些不合時宜,但實際上也無可奈何。殿前司的擴展,正是柴榮親自策劃的,他在選人時也將重要的位置交給了趙匡胤,導致趙匡胤的親信漸多,這在當時也不算什么異常。柴榮深知趙匡胤是自己多年的心腹,但由于趙匡胤的資歷尚淺,他才將其提拔為點檢職位。由于資歷不足,趙匡胤的威望也較為有限,要在朝堂上完全控制局面,顯然難度重重。但柴榮的邏輯是,資歷淺的心腹更容易輔佐一個年輕的主公,所以他并未過多擔憂,反而將與趙匡胤關系不和的袁彥派往外鎮,這也是他對更新換人政策的一種體現。
柴榮的失誤,真正出現在宰相人選上。魏仁浦、范質和王溥是明朝的三大宰相,柴榮在任期內曾安排魏仁浦兼任宰相,而原本的首相范質與副相王溥,則繼續掌管樞密院事務。這種安排無疑是為了保持制衡與合作,理論上來說,這三位宰相的存在,能夠有效地限制趙匡胤的權力。盡管趙匡胤是點檢,但在沒有樞密院的支持下,他根本無法調動軍隊。然而,柴榮在去世前卻選擇了王著接任宰相,結果被范質所抵制。范質本是王溥的支持者,而王溥與趙匡胤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正因如此,當契丹入侵時,王溥推薦趙匡胤帶兵領戰,這才讓趙匡胤獲得了統兵的機會。范質激動地握住王溥的手,也暗示了其中某些隱情。
柴榮最大的失誤在于他雖能親自掌控兩支軍隊,卻沒有為這種局面建立長期的制度保障,也沒有為接班人創造出能有效控制軍隊的機制。他試圖讓韓通接管軍隊的想法,顯然過于理想化,未能考慮到這一過渡期的現實困難。柴榮死前,軍事與文官體系的不平衡也埋下了禍根。文官系統的弱勢,導致他無法在兩軍之間扮演中立的角色,最終沒有有效地平衡軍權。如果柴榮當時能夠在繼位之初就著力擴充文官體系,進行軍隊和文官的長期輪換,避免任何一方抱團,那即使是年輕的主公,也能在一定時間內穩定政權。
假如柴榮不早逝,他絕對有潛力成為與秦始皇、漢武帝并列的偉大帝王。他不僅成功地奪取了后周政權,還依賴趙普的戰略思想,錯過了繼續拓展國土的絕佳時機。趙匡胤和趙普的戰略眼光短淺,他們沒有延續柴榮的遺志,反而把戰略重心從北方轉移到南方,導致了遼國得以喘息和恢復。趙匡胤在初期采取了杯酒釋兵權等權謀手段,使得軍隊的戰斗力大大削弱。面對遼國的第一次大戰失利,趙匡胤甚至有過臨陣脫逃的行為,最終也導致了長期的屢戰屢敗,積弱的局面難以扭轉。
趙匡胤和趙二兄弟無論如何也無法與那些真正的雄才大略帝王相比,甚至無法與一些未能統一天下的開國皇帝相提并論。兩宋政權雖然在表面上與遼、金、西夏等民族勢力并列,但實際上不過是割據的王朝,與之前的北魏等少數民族政權相比,并無顯著優勢。趙匡胤的軍事才能不容忽視,但所有這一切都建立在柴榮的基礎之上。柴榮若在世,各國已被征服,統一只是一場時間的游戲。他深知戰略的重要性,早有計劃趁遼國內亂時一舉拿下燕云十六州,但命運卻未能成全他。如果天公作美,華夏歷史或許會進入一個新的強盛時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