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圖:丁力向人們講解葉畫作品,演示制作過程。右圖:丁力帶人們徜徉于一“葉”藝境。受訪者供圖
“感受到一種莫名的寧靜。”這是一名網友對丁力作品的評價。
90后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葉雕傳承人丁力出生于湖北咸寧,自幼學習繪畫、雕刻等,13歲接觸并開始研習葉雕。其間,丁力輾轉在各地學習不同類型的繪畫方法,將其與葉雕、葉脈畫技藝相融合。與此同時,他帶領團隊將葉片防腐技術提升至第五代,破解了葉畫“易腐難傳世”的困境。
在他手中,來自云南深山的樹葉,歷經清洗、揉制、防腐處理等數十道工序,再經構圖、微刻、刺染等技法,最終蝶變為薄如蟬翼、筋絡堅韌的葉畫作品。
與葉雕追求輪廓的陰陽留白不同,丁力創新的葉畫表達方式并非在葉片上做“減法”雕刻,而是以銀針為筆、礦物顏料為墨,在葉脈與葉肉間進行“加法”刺染,將工筆、水彩、油畫技法凝于方寸葉面,賦予葉片色彩與縱深。
傳統文化的講述者
2018年,一幅由10片白玉蘭葉組成、總長約2.7米的葉畫版《清明上河圖》亮相拍場,從20萬元起拍,最終以97萬元落槌。
葉畫版《清明上河圖》將虹橋斗拱、舟子搖櫓、市井百戲等凝于葉脈經絡,載體雖小卻不減細節密度,汴京風華于葉面間纖毫畢現。
即將成交之際,作為創作者的丁力卻主動放棄交易,支付了違約金。“拍賣數額很誘人,但我想再沉淀幾年。”丁力說道。
此后的3年間,丁力一邊繼續打磨技藝、籌備新作,一邊開辦個展。2021年8月,丁力與他的葉畫藝術走紅網絡,自此被更多人看見。
在丁力的葉畫作品中,“一葉禪意”是他從14歲正式拜師起持續至今的創作母題之一。年復一年修習于葉脈經緯,不同于傳統宗教題材的莊嚴厚重,他致力于讓自己的禪境作品“更突出年輕、靈動”。
輕提葉柄,葉中佛像側顏浮出溫潤光暈,風過時葉肉微顫,似在默誦一首千年經文。有人在丁力發布作品的自媒體賬號下留言,“感受到一種莫名的寧靜”。
受到多方啟發,丁力逐步拓寬創作素材面。他從中國古代典籍、神話傳說、書畫詩文等華夏文明基因庫中尋跡東方美學,由此催生了以《大唐西域記》《山海經》為代表的系列葉畫作品。“后來我對這一板塊進行了深化。”丁力補充道,“以宋代美學為核心,向上下朝代延展創作,力求講好中國故事。”
丁力的突破之作,是一幅全長近15米的葉畫版《千里江山圖》。這幅由30片樹葉組合而成的作品,摒棄了原作淺黃至綠的漸變底色,選用雄黃與雌黃兩種礦石顏料打底,呈現出亮眼的明黃色調。丁力說,這是為了更好地契合當下觀眾的審美需求和葉片載體的表達框架。
“最不好呈現的是層次感。”丁力坦言,“既要表現山巒的近大遠小,又要兼顧俯仰視角下的高低錯落與空間縱深。”為此,他繪制了大量草圖小樣,耗費上百片樹葉,最終以疊色法畫出了他心中的江山氣韻:施以極薄的顏料上色,每一片樹葉至少疊加七八次顏色,直到層次豐滿。
22幅遠景、8幅近景,葉畫版《千里江山圖》的背后,是丁力4年的身心投入。
“那4年我幾乎沒做其他事情,收入也削減了大半,還得保持心緒穩定,自我提醒不要把自己‘逼瘋了’。”丁力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這是一次突破,也是一次學習。”
經年累月只“磨一劍”,于丁力而言并非首次。
攻克葉片防腐難題
“攻克千百年來的葉畫防腐難題,讓其在不受人為損壞的前提下可永久保存”這件事,丁力花了11年。
提及研究的開端,現在的丁力將其歸結為“年少輕狂”。師父曾告訴他:歷朝歷代名家在葉片上創作無數,但罕有傳世,癥結就在于缺乏有效的防腐手段。少年丁力聽后,當即放出豪言:“我可以徹底解決。”
2006年,15歲的丁力開始琢磨解決辦法。兩年后,他尋來兩名癡迷生物、化學的年輕“怪才”同他一起研究。這兩位好友與葉畫本身并無淵源,卻成為這門技藝存續的關鍵外援。
“業內傳統的第一代防腐技術達到的保存時限是15年到20年。”丁力向中青報·中青網記者介紹,“我們團隊開發的第二代技術優化了化學配方,第三代將保存時限延長至50年。”
然而,在探索第三代防腐技術期間,團隊遭遇了兩年多的研發空白期——化學藥水的相容性問題導致藥水種類和比例需要不斷重調,實驗近千次卻仍達不到理想效果。“要不要繼續做下去”——成為堵在大家心中的一塊巨石,周遭“不可能做出來”“異想天開”的質疑聲進一步擠壓著3人的信心空間,丁力回憶:“幾乎看不到希望。”
幾度瀕臨放棄之際,丁力成了那個不停“畫餅”的人:“再撐一個月。”一月復一月的破碎、麻痹又堅持后,第三代防腐技術成功研制的喜訊終于沖走了積壓的苦悶,3個年輕人“像瘋了一樣”,在實驗室里“又叫又跳”。
研究期間,伴隨技術難點的挑戰,還有“錢”。
“早期售賣葉雕、葉畫作品的收入杯水車薪。”丁力坦陳,萬幸有幾位認可他執著精神的企業家與藝術愛好者的資助,加上自籌資金,項目才勉強維系。
此后的第四代防腐技術,已能有效抵御酸堿侵蝕等。但對丁力而言,“還不夠”。2019年第五代防腐技術成型,“物理+化學”雙重屏障為葉片覆上最后一層“保護套”,自此讓“葉上丹青”青春永駐。
其間,丁力遍訪各地求藝,提升作品藝術水準。在云南,古法文身讓他靈感乍現,以針為筆將顏料刺入葉片經絡,將刺染技法遷移至葉畫創作中;在四川,蠟染工藝啟發他以刷蠟固色,破解葉面暈染難題……最終,他將各地所學與傳統葉雕技法相結合,開創了以銀針為筆、礦物質顏料為墨,通過刺染葉脈、葉肉成畫的全新葉畫制作方式。
同時,丁力結合工筆、水彩、水墨、油畫等多種藝術表現形式,近20年間創造出葉脈刺繪畫、葉脈渲染畫、葉脈墨染畫、葉脈烙印畫、葉脈磨色畫等葉畫門類。
“所有的藝術表達都有優勢和局限,死磕一個板塊容易走進死胡同,吳冠中老師曾點醒我,要學會借力,從別處尋找答案,再嫁接過來。”丁力總結道。
以“葉”為舟
5歲學繪畫,8歲學手工雕刻,13歲初遇葉雕,14歲被葉雕第三代傳人陳老先生收為關門弟子。丁力說,他對這門藝術有“莫名的喜歡”。
以葉為“舟”,21年過去,昔日癡迷于“葉子變畫布”的孩子,已成為帶觀眾游弋于靜默與生機、幽微與深遠、枯榮與曠達之間的人。據統計,2008年至2024年,丁力參展、辦展119次,其中在法國、日本與國內的廣東、浙江、江蘇、湖北等地辦個展21場。在展覽中,他遇到過很多像他一樣與葉畫“心意相通”的人。
“這就是中國文化的魅力!”一次展覽現場,一位年約50歲的觀眾在丁力的作品前駐足良久。他告訴丁力,這已是開展3天內他第二次前來,并決定“明天還要來”,原因是“一次消化不了這么多美好,得分幾次慢品”。
丁力還發現,他的“作品們”會在不同地域的文化基因中尋到“知音”:廣州觀眾相對中意“一葉禪意”系列作品;杭州的觀眾則偏愛葉畫版《千里江山圖》……讓他欣喜的是,年輕的面孔往往能占到參觀者的七成以上——這抹亮色,讓丁力看到了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綻放的活力。
2016年,丁力在咸寧牽頭創辦了葉畫工作室,吸納了一些青年繪畫師加入,共同完善葉雕與葉畫作品。2020年,丁力創作的《飛仙嫦娥》,被咸寧市委市政府作為市禮贈予新冠疫情期間支援咸寧的云南醫療隊。近年來,丁力先后獲評湖北向上向善好青年、湖北青年五四獎章、咸寧市青年拔尖人才。
同時,他長期嘗試以體驗課、短視頻等方式讓更多人了解、關注葉畫。課上,丁力指導小朋友掌握葉片處理等基礎技法,講解文化知識,從中發掘具備潛力的傳承苗子。
去年9月,在團咸寧市委開設的青年夜校“非遺”課堂上,丁力受邀授課,300余名青年慕名前來,走近、賞鑒葉畫作品,實操、體驗葉畫制作過程。
目前,丁力正在進行全國線下巡展,已走過10余座城市。他期待繼續觀察不同地域觀眾的文化偏好差異,探索與地方文旅機構、文化場館建立長效合作,為葉畫鋪設一條更加堅實、可持續的傳播與傳承之路。
實習生 田娣萌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朱娟娟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