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點右上方的“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還能及時閱讀最新內容,感謝您的支持。
中國人民,十分重視血緣關系,大家常說一句話:同根同源,血脈相連。
但受儒家文化影響,在信奉血緣的同時,我國重視“中庸之道”。
這使得中華民族成為一個十分包容的大家庭,在民族融合的過程中,來自何地都可以找到歸屬感,成為家庭中的一份子。
今天要說的俄羅斯族,其為中華五十六個民族之一,最早為俄羅斯人躲避戰火逃至中國境內。
但如今,他們說方言、使用漢字,長相也已十分漢化。
在中國,他們找到了民族認同感,與自己的家。
民族融合的開始
在我國黑龍江地區與內蒙古自治區的額爾古納市,生活著這樣一個特別的少數民族——俄羅斯族。
他們無論男女老少,在長相上都有著強烈的個人特色,通常可通過深邃的眉眼、較淺的發色與高挺的鼻梁去分辨。
但與此同時,他們身上也流著中國人的血,五官趨于平整,擁有健康的小麥色皮膚等等,在外形上已十分漢化。
因此,只要一看到俄羅斯族的百姓,你就能知道,他們是俄羅斯人與中國人結合后誕生的混血兒。
那么,這場奇妙的民族融合,究竟是如何開始的呢?
時間最早可以追溯至我國封建王朝時期的順治年間,也就是1644年。
當時與我國相鄰的俄國正處在沙皇統治時期,百姓生活水深火熱,甚至可以用“糟糕”去形容。
沙皇統治下的俄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農民階級沒有任何的話語權,封建農奴制讓他們必須承擔著不公平的重稅。
農奴制與拉丁美洲的黑奴制度相似,農奴主可隨意處決自己的奴隸,也可以將他們“上市交易”。
完全的物化讓農民成為了待價而沽的商品。
壓迫到了一定程度,讓俄國不少子民都難以忍受。
于是在1644年,最早的一批俄國士兵逃向中國,開了民族遷移的先河。
這一批俄國士兵不僅沒有被遣返,并且還被清政府接納,納入八旗統一管理。
這就讓很多在俄國境內生活不下去的俄國人看到了生的希望。
于是,在18世紀前后,大量俄國人開始涌入我國邊境,這些人中有走投無路的逃兵、有渴望新生的農民,也有傳道士。
而除了主動逃往中國的俄國人外,也有被動遷徙的。
19世紀初,一場鴉片戰爭,讓俄國也想從中國身上分得一塊蛋糕,因此不斷蠶食我國邊境地區,在新疆強行打開了貿易的口子。
大量的俄國商人、手工業從業者涌入新疆,至此俄國人徹底擁有了在中國扎根繁衍的生命力,俄族開始初具雛形。
血脈傳承的發展
除了群居在新疆的俄國人外,當時的內蒙也生活著一大批的俄國人。
他們在我國的邊境地區扎根生活,學習生存技巧,并且將俄國的貿易鏈與先進的手工技術帶入,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當地的發展與經濟循環。
此外,俄國人思想開放,他們迅速接受和適應了新的環境,與當地的中國人通婚、生子,誕生了我國第一批的俄族同胞。
可以說,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一部分俄國人已經漢化,并且將中國視為了自己的第二故鄉。
但需要注意的是,沙皇俄國倒臺,蘇聯成立后,這一批俄國人中的大部分曾被遣返回自己的故土。
統計數據顯示,自1932年至1957年的20余年間,蘇聯萬名華僑曾被強行遣返回國。
而擁有俄國國籍的俄羅斯人也因此重新回到蘇聯境內,一時間人口波動頻繁。
但這個波動,并不意味著是個壞消息。
華僑帶回了自己的俄羅斯妻子——他們也在蘇聯與當地人通婚成家,蘇聯也成為了他們的第二故鄉。
在陰差陽錯的巧合之下,這一批華僑家庭與余下的俄國人成為了俄羅斯族的祖先。
他們學習漢語言文化,開始講漢語、用漢字,徹底成為了我國的一份子,而國家也開始注意到他們的存在。
新中國成立前,他們沒有自己的名字,只是籠統的“歸化族”,頗有古時東南亞小國投奔大唐,以求庇護的意味。
但在新中國成立后,開始了專門針對少數民族的統計,俄羅斯族也被納入其中,他們擁有了自己的名字“俄羅斯族”。
這個名字意義非凡,它不是簡單的統稱,而意味著俄羅斯族同樣屬于中華民族的大家庭,我們身上流著一樣的血,我們是一樣的人。
事實,本就如此。
求同存異,習俗保留
在新中國成立前乃至初期,新疆受不法分子操控,內亂不斷。
為保衛家園,不少的百姓自愿感應政府號召,成立軍隊守衛新疆。
其中,就包括了俄羅斯族的士兵。
他們早已將中國當作了自己的家,為了家的完整,他們也曾在戰場上拋頭顱、灑熱血,捍衛了我國的領土主權。
而俄羅斯族不愧是天生的“戰斗民族”,加入軍隊的士兵當中,有些成為了指揮員,有些則成了軍官,更有領導階級,為戰斗提供戰略意見。
也因他們的貢獻,新疆得以有今天的和平與繁榮。
憶古,最重要的是思今。
如今的俄羅斯族雖在飲食習慣、外貌等方面都已完全漢化,但其實也有著不同之處。
例如在習俗禁忌上,他們就保留著俄羅斯人的傳統。
俄羅斯族與俄羅斯人相同,一樣忌諱“13”這個數字,無論是準備菜肴還是請客,都不會準備13道菜或者請13個人,喜事也不能選擇13號。
此外,俄羅斯族重視家庭,這一點也與俄羅斯人一致。
婦女在俄羅斯族中享有很高的地位,不能問婦女的年齡,不能不尊重婦女。
此外,在家居裝潢上,他們的家裝風格也保留了曾經在俄國生活時的“小鎮田園風”。
多采用明亮的橙黃、湛藍、鮮綠等暖色調,偏愛花卉與帶有民族色彩的家具,只要進到俄羅斯人的家你就能感受到別有的溫馨。
更重要的是,為去除體味,俄羅斯人熱愛洗澡這件事。
現在在俄羅斯族群居的地方,你還能看到他們特別建造的“桑拿屋”,外型與普通的鄉村平房并無不同,內里卻是別有洞天。
這些不同之處,成為了他們特有的民族特色,也成為了他們追根溯源時最好的見證。
民族融合,并不意味著完全擯棄過去。
恰恰相反,唯有記住自己來時的路,才能前往更遠的將來,擁有更加美好的明天!
對此您怎么看?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參考文獻:
當中國俄羅斯族成為俄羅斯華人——基于跨國經營群體主體性的分析,孫曉晨,北方民族大學學報,2025-01-15,期刊
中國唯一的俄羅斯族民族鄉,額爾古納恩和,李洋、周晨毅,生態文明世界,2023-10-15,特色期刊
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實踐與經驗——基于內蒙古恩和俄羅斯族民族鄉的個案研究,祁進玉、王春艷,北方民族大學學報,2023-07-15,期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