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在超市買零食時,或許已經養成了看配料表的好習慣,比如是不是有反式脂肪酸,配方是不是干凈等等。
護膚品的配方其實也一樣。再高端的護膚品,最終效果都是由其成分決定的。
只要能理解這些護膚品的成分表, 你就能根據自己的肌膚需求,輕松識別并排除那些華而不實的產品了!
你的護膚品真的適合你嗎?里面的有效成分是啥?
作為成分黨小伙伴們,若還只靠廣告語和包裝顏值來挑選護膚品,無異于在成分迷霧中裸奔!
是時候擦亮我們的雙眼,學會解讀看似枯燥卻暗藏玄機的成分表了!
快快拿起小板凳,聽言言今天開講——美妝成分表!
01
拆解成分表的“骨架”
護膚品的配方師很多時候像廚師,第一步需要挑選好的食材與調料;第二步將合適的食材配比;
第三步用獨家的烹飪秘訣——方可成就一道可口美味的“佳肴”(產品)。
不過就像做飯大多都是洗菜-燒菜-放調料那樣,首先來科普下常規的護膚產品(如乳液、精華、面霜等產品)的主要架構:
1. 水類(溶劑/基底)
成分方表常常含量最多的就是水(也會以xx花水、發酵水等進階),約占配方的60%-90%。
水是溶解其他成分、提供基礎觸感的基底成分;而精華、爽膚水配方更是以它為核心。
2. 油脂類
油脂提供滋潤度、封閉性等,調節產品的不同膚感。
選擇面從天然植物油(霍霍巴籽油、角鯊烷)到合成酯類(辛酸/癸酸甘油三酯、異壬酸異壬酯),還有包括動物來源油脂、礦物來源油脂等,選擇性豐富多彩。
3. 乳化劑
都說水和油是天生冤家,根本不相溶,怎么才能將兩者放進一瓶里呢?
乳化劑就是它們的金牌調解員!
通過降低表面張力,讓這對冤家形成穩定乳液或膏霜,把水相和油相巧妙融合在一起。
4. 增稠劑
品類多樣的增稠劑,是支撐配方的骨架結構,起到配方流變和穩定作用等。
如卡波姆、黃原膠、丙烯酸(酯)類共聚物等,它們是產品的“架構師”,是如水般清爽,還是如蜜般濃稠,主要由它們掌控。(小知識點:這類成分的添加量都不會很高,非常少量即可起到作用)
5. 抗氧化劑
這里的抗氧化劑特指保護配方用的,屬于配方界的“保鮮衛士”,對抗自由基侵襲,防止產品自身氧化變質、變色變味。
像維生素E(生育酚)、BHT等成分都在默默守護著產品。
6. 防腐劑
配方里面必不可少的“安全衛士”,抑制微生物滋生,確保產品在保質期內安全無憂。
其中苯氧乙醇、山梨酸鉀等都是常見角色;還有起到保濕作用的多元醇類(戊二醇、己二醇)也可以起到一定防腐作用。
7. 賦香劑
通常顯示為“香精”,它是提升感官體驗的“氛圍組”,對敏感肌可能是潛在刺激源。
目前越來越多的“無香”配方選擇省略它們,或者用天然精油替代。
8. 其他
當然除此之外配方還會有螯合劑、pH調節劑、著色劑等等一系列添加劑加量不多,但在配方中也會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9. 功效活性成分
不過整個配方中最最重要的靈魂要屬——功效活性成分,這才是主菜,所有投資能否見效,全系于它們一身。
比較常見的功效成分有:
煙酰胺(美白、控油)、577(美白、抗氧)、視黃醇(抗老、祛痘)、維生素C(抗氧、美白)、玻色因(抗老、修護)、各類勝肽(抗老、修護)、水楊酸(祛痘、去角質)……
它們承載著產品的核心功效,同時,活性成分的純度、添加濃度和滲透技術,也是決定產品是否真有效的黃金要素!
02
成分表的排序玄機
我們所查到的成分表不是一份隨機名單,而是按照含量高低降序排列的,這是法規鐵律。
因此大家可以輕松根據排序,識破廣告里的“概念性添加”、“無效添加”!
1. 注意這些成分含量
比如防腐劑(苯氧乙醇等)、增稠劑(如卡波姆、黃原膠)、香精等添加量通常不會超過1%。
當你在成分表看到它們時,意味著排在它們之后的所有成分,含量都低于1%。
2. 注意微量成分
成分表的另一部分是以“其他微量成分”作為引導語引出,微量成分是可以不按照成分含量的降序列出(說白話來就是微量成分可以隨便排)。
所以此時你看到某些高昂的活性成分排在微量成分里,還拿來做賣點,就要當心了。
我們常說“往大海里打顆蛋”,有些功效成分起效濃度必須遠遠大于0.1。
如:煙酰胺、熊果苷、水楊酸、泛醇等等,此時這些成分出現在微量成分里面,那無異于忽悠。
這種“幽靈添加”只為在微量成分表上掛個名,實際效果?約等于無。遇到這類產品,跑就是了!
3. 一些微量≠無效
但也有些時候,微量添加≠無效。
因為也有一些非常優秀的成分,通常超低劑量濃度就能起效,比如多肽、麥角硫因、光甘草定、透明質酸鈉等等。
如果僅僅因為它出現在微量成分里就給它判死刑,那也是蠻冤枉的!
玻色云風云
這里再給大家講講著名的“貴婦霜抗老成分”——玻色因。
它其實是一個原料組合,核心成分是羥丙基四氫吡喃三醇占原料組30%的量。
當產品配方添加到30%,那么此時配方羥丙基四氫吡喃三醇實際添加量是9%,所以成分表排序一定非常靠前(第二或第三)的位置出現。
PS:若是發現有品牌宣稱加了高含量玻色因溶液,但實際在成分一欄中羥丙基四氫吡喃三醇非常靠后,那基本上在混淆概念了,屬掛羊頭賣狗肉。
比如很多詳情頁寫著“含XX” 、 “高濃度XX”,包裝上大字標著富含玻色因溶液/維生素C 溶液?冷靜!翻到背面看成分表排名。若是排在香精、防腐劑、增稠劑后面做點綴,那可能只是象征性添加了一丁點。
(上圖為堂內言之有物玻色因咖啡因眼霜,玻色因添加量30%,排在成分第二位。)
(上圖為堂內言之有物玻色因膠原精華液,玻色因添加量50%,排在成分第二位。)
◆問:50%玻色因添加為什么15% 羥丙基四氫吡喃三醇?
■答:“言之有物玻色因膠原精華液”中50%玻色因是整體配方中“玻色因”添加量為50%且“羥丙基四氫吡喃三醇”在玻色因中的濃度為30%;
換算成“羥丙基四氫吡喃三醇”單一成分占整體配方含量為50%??30%15%
03
成分表之外:原料的“血統”
注意純度和品質
你以為成分表學習完了,并沒有。
即使成分表看起來完美無瑕——活性物原料本身的品質差異可謂失之毫厘,謬以千里。
如全球知名原料供應商(如DSM、BASF、亞什蘭、路博潤、奇華頓、帝斯曼、賽比克、國內的華熙生物、福瑞達、天賜等)擁有頂尖研發實力、嚴格品控和專利技術。
它們提供的原料純度、雜質控制、穩定性、生物活性遠非小作坊可比。
比如煙酰胺也分為99%和95%純度,雜質(如煙酸)含量不同,直接關聯產品的溫和性與有效性。
重災區:植物提取物
通常情況下,植物提取物會以xxx提取物的形式出現。
植提原料其實對植物的產地來源、種植方式、植物選擇的部位、植提的提取工藝(水溶、醚類提取、醇類提取、超臨界等等)都很有講究。
不同原料供應商通過不同產地、不同植物部位、不同提取工藝,終產物的差別會很大;尤其在核心物質純度上、功效性能上都有區別。
生物發酵類提取物
同樣重災的當屬于生物發酵類提取物等。
比如耳熟能詳的二裂酵母發酵產物溶胞產物,真正意義上開啟了基因修護時代。
上述發酵類原料由于其組分復雜性,工藝的不同特性,目前沒有統一的檢測方法,也很難進行復測。
于是乎我們會發現不同產地、不同供應商對此類原料不僅物理狀態形式不一,價格上、功效上也是千差萬別。
04
如何修煉“火眼金睛”?
1. 品牌透明度
關注那些敢于公布核心活性成分確切濃度(非模糊范圍)、標注原料供應商(尤其核心成分)、甚至展示COA關鍵指標(如純度、含量等)品牌。這種開放姿態本身就是一種自信和誠意。
2.關注技術背書
了解品牌是否擁有或合作各項專利技術,比如輸送技術(如脂質體、納米包裹、促滲技術)。
因為再好的成分也需要好載體才能穿透皮膚屏障發揮功效。
3. 理性看待“平替”
宣稱XX大牌平替?務必深究其核心活性成分的濃度、原料來源(供應商)、配方架構(是否有穩定和促滲體系)。
僅僅成分表名字相同,效果可能相距萬里。
4.善用工具,交叉驗證
利用專業化妝品成分查詢平臺(如美麗修行、透明標簽等),結合品牌官方信息、用戶口碑(尤其長期使用反饋)、第三方功效評測數據綜合判斷。
希望大家看完今天的文章,也能像看食品成分表那樣,對自己用的護膚品分析出一二!
愿我們的每一次涂抹,都是精準有效的智慧投資。
覺得今天的文章有用,歡迎轉發給朋友們,幫助大家少踩雷,少交智商稅!?
作者:Echo 監制:Judy
排版:熊仔
審稿:言安堂研究院
本文由言安堂內容團隊原創,部分圖片來自網絡
支持原創,抄襲可恥,轉載請聯系
本期互動獎品
你平時買化妝品靠什么?會看成份嗎?
在看+點贊+留言三連,隨機抽1名幸運糖精各送蘭芝新水酷面霜1份,次日文末置頂留言開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