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高凌朗
編輯| 汪戈伐
7月9日晚,牧原股份公布了一個驚人數字,2025年上半年凈利潤預計達到102億元至107億元,同比暴增超過1100%。這個數字意味著什么?按照半年181天計算,牧原股份平均每天凈賺5600萬元以上。
不過,業績預告發布后,市場反應卻出人意料。10日牧原股份股價微漲0.47%,收于45.31元,截稿時總市值為2475億元。
也就是說,投資者似乎并未因這份超預期的成績單而興奮。有分析人士直言,牧原股份背后的故事遠比表面數字復雜。
牧原股份確實在出欄量和成本控制上交出了優秀答卷,但生豬行業正在經歷深刻變化。行業開始實施更嚴格的產能調控,要求減少能繁母豬數量,降低出欄體重。
與此同時,牧原股份自身承受著超過1100億元的債務壓力,其中短期債務就有602.7億元。這家"世界豬王"能否在規模擴張的成功路徑上繼續前行,答案變得不那么確定。
簡單來說,牧原股份的業績爆發建立在兩個堅實基礎上:更多的豬和更低的成本。
2025年上半年,牧原股份銷售商品豬3839.4萬頭。僅6月一個月就賣出701.9萬頭,比去年同期增長58.35%。這個增長速度在整個行業中獨樹一幟。
成本控制的進步更加明顯,牧原股份5月份生豬養殖成本降到12.2元/公斤,比4月份再降0.2元。到6月份,完全成本已經壓縮到12.1元/公斤以下。
牧原管理層對成本控制信心十足,計劃年底前將成本拉到11元/公斤附近,全年平均保持在12元/公斤。他們甚至預言"10元/公斤時代"即將到來。
這種成本優勢源于牧原股份的經營模式選擇,行業內大多數企業采用"公司+農戶"的輕資產模式,牧原卻選擇了全產業鏈自營。
具體來說,從種豬繁育到育肥出欄,再到屠宰加工,每個環節都由牧原股份直接控制。這種模式需要巨額資本投入,但規模效應一旦形成,成本控制能力就會遠超競爭對手。
業績預期數字說明了這種模式的威力,牧原股份預計上半年凈利潤105億元至110億元,同比增長924.60%至973.39%。扣非凈利潤106億元至111億元,同比增長882.95%至929.31%。基本每股收益從去年同期的0.15元躍升至1.90元至2.00元。
但有一個細節值得注意。豬企出欄量大幅增加,豬肉價格也在同時下跌。6月份牧原股份商品豬銷售均價14.08元/公斤,比去年同期下降20.59%。溫氏股份6月份毛豬均價14.39元/公斤,同比下降20.50%。新希望6月份商品豬均價14.18元/公斤,同比下降21.53%,整個行業都在降價銷售。
這說明牧原股份的業績增長主要靠"跑量"和"壓成本",而不是"漲價"。在供過于求的市場環境下,只有成本控制能力最強的企業才能獲得超額利潤。
從市場地位看,牧原股份已經成為絕對龍頭。根據各公司銷售月報統計,12家主要上市豬企上半年合計出欄超過8000萬頭。其中牧原股份、溫氏股份、新希望三家頭部企業占比接近80%。牧原股份一家就貢獻了3839萬頭,占據近一半市場份額。
截至2024年,牧原股份擁有全球最大的生豬養殖產能8100萬頭,這個紀錄已經保持了四年。按出欄量計算,公司2024年全球市場份額達到5.6%,超過第二至第四名的總和。
這么說來,在中國這個全球最大的豬肉生產和消費市場,牧原股份確實當得起"世界豬王"的稱號。
就在牧原股份業績創新高的同時,整個行業正在經歷政策拐點。6月份召開的"生豬生產調度會"向市場傳遞了明確信號:產能必須收縮。
政策要求非常具體,全國能繁母豬調減100萬頭至3950萬頭;加大弱仔淘汰力度;引導降低出欄體重至115公斤;嚴格控制二次育肥。這些措施直接針對當前供給過剩問題。
牧原股份已經開始響應政策要求。截至6月末,公司能繁母豬存欄343.1萬頭,連續兩個季度下降。第二季度末比第一季度末減少5.4萬頭。作為行業龍頭,牧原股份在政策執行上起到了示范作用。
但政策調控意味著豬企未來增長空間受限。如果嚴格按照政策要求執行,行業整體出欄量將會下降,即使龍頭企業也難以獨善其身。這可能是投資者對牧原股份業績預告反應冷淡的重要原因。
更讓人擔心的是牧原股份的債務狀況,根據港股上市招股書披露,截至2024年末,公司總負債1101.12億元,資產負債率58.68%。雖然比2023年的62.11%有所下降,但依然處于高位。
短期償債壓力更加突出,截至今年4月底,牧原股份短期債務602.7億元,而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只有128.45億元。這意味著賬面現金遠遠不足以覆蓋短期債務,存在明顯的流動性風險。
債務規模如此龐大,源于牧原股份過去幾年的激進擴張。2021年至2024年,公司生豬出欄量從4026萬頭增至7160萬頭,增幅77.8%。為了實現這種擴張速度,牧原股份投入了巨額資金建設養殖設施。凈流動負債從2022年底的155.89億元激增至2023年底的310.76億元,一年增加154.87億元。
這種擴張策略可以概括為"逆周期投資"或者"熬死同行"。在行業低迷期大舉投資,等待周期反轉時收獲超額回報。從目前的業績表現看,這個策略確實成功了。但代價是承擔了巨大的財務風險。
從更大的背景看,牧原股份的成功離不開中國豬肉市場的巨大容量。國內每年消費約7億頭豬,為養殖企業提供了廣闊空間。但隨著行業集中度提高和政策調控加強,未來的增長模式必然要發生改變。
牧原股份能否在新的市場環境下繼續保持領先地位,關鍵在于如何調整規模擴張、成本控制和財務安全。對于投資者而言,更需要在公司亮眼的業績表現和潛在的財務風險之間進行權衡。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僅供參考,文內信息或所表達的意見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請讀者謹慎作出投資決策。
內容溝通請聯系:禾苗 15601300818 (微信同號)
更多內容請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