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了大價錢上系統,結果不是用不起來,就是用成了擺設,這錢砸水里了!”中國制造業里,ERP 實施就像一場充滿挑戰的闖關游戲,有人順利通關,也有人卡在半路。
大中小企業使用數據“說話”
超 9 成的大型企業已經用上了 ERP,憑借著雄厚的資金、充足的人才和完善的管理體系,不僅把 ERP 系統用得風生水起,還能深度挖掘系統潛力,實現精細化管理。
中型企業只有 4 到 7 成在嘗試 ERP。很多企業在實施過程中,由于缺乏整體規劃和專業指導,導致系統應用不均衡。有的企業財務管理模塊用得不錯,能實現財務數據的快速核算和報表生成;但在生產管理、銷售管理等模塊卻頻頻踩雷,數據無法互通,流程無法協同,最后只能 “選擇性使用”,部分模塊閑置在那 “吃灰”。
小型企業只有 1 到 3 成。資金有限,購買 ERP 軟件、硬件設備以及后續的維護升級都是一筆不小的開支;技術也跟不上,缺乏專業的 IT 團隊,從系統選型、實施到運維,每一步都充滿挑戰。想上 ERP,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為啥 ERP 推進這么難?問題到底出在哪?總結起來,主要卡在兩大方面。
流程亂糟糟:很多企業做事全憑習慣和經驗,沒有統一的標準和規范。采購流程全靠 “感覺走”,沒有明確的供應商評估標準、采購申請審批流程,采購人能隨意選擇供應商,導致采購成本高、質量沒保障;生產流程也不固定,生產計劃頻繁變更,生產工藝沒有標準化,生產進度難以把控。部門之間各干各的,交接時經常出岔子,像踢皮球一樣來回甩鍋。這樣的流程,就像一團亂麻,ERP 系統根本無從下手,強行上線,只會越用越亂。
數據不靠譜:基礎數據不完整,編碼也亂七八糟,想找個信息比大海撈針還難。比如物料編碼沒有統一規則,同一種物料可能有多個編碼,導致庫存管理混亂;客戶信息不全面,缺少關鍵的聯系方式和交易歷史,影響銷售策略制定。業務數據更新不及時,錯誤一大堆,還沒人把關檢查。生產數據可能延遲錄入,財務數據可能存在計算錯誤,沒有嚴格的數據審核機制,錯誤的數據在系統中不斷傳遞,最終導致決策失誤。
制度執行不給力:現有的管理制度和 ERP 系統對不上號,根本沒法落地。很多企業在實施 ERP 時,沒有對管理制度進行相應的調整和優化,還是沿用傳統的管理方式。遇到問題,還是靠領導拍板,制度成了一紙空文,沒有一點權威性。
團隊搭配不合理:業務部門參與度低,技術人員和業務人員雞同鴨講,溝通困難。業務人員熟悉企業的業務流程和需求,但對技術實現不太了解;技術人員擅長系統開發和維護,但對業務邏輯不夠熟悉。如果雙方缺乏有效的溝通和協作,就會導致系統設計與實際業務需求脫節。而且,沒有專門的負責人統籌全局,項目推進全靠隨緣。
培訓走過場:沒有針對不同層級設計培訓,老板不明白 ERP 能帶來啥好處,員工也學不會怎么用。老板如果不了解 ERP 對企業戰略的重要性,就不會給予足夠的支持;員工如果沒有掌握系統的操作技能和業務流程,就無法正常使用系統。很多企業的培訓只是簡單地講解一下系統功能,沒有結合實際業務場景進行演練,員工在實際操作中遇到問題還是不知道如何解決。員工是 ERP 系統的使用者,不會用,再好的系統也是白搭。
上線策略太激進:沒評估系統承受能力。一些企業在實施 ERP 時,沒有充分考慮企業的實際情況和系統的承載能力,一次性上線所有模塊,導致系統運行緩慢,甚至崩潰。新舊系統切換太著急,沒有過渡期,數據和業務銜接不上。新舊系統的數據格式、業務流程可能存在差異,如果不進行充分的測試和轉換,直接切換,會導致數據丟失、業務中斷。
別灰心!雖然 ERP 實施困難重重,但只要找對方法,就能成功破局!
優化業務流程:從頭到尾梳理一遍所有業務,畫出清晰的流程圖,明確每個環節誰來做、怎么做,責任落實到人。從采購、生產、銷售到財務、人力資源,每一個業務流程都要進行詳細分析和優化。
比如,采購流程要明確供應商選擇標準、采購申請審批權限和流程、采購合同簽訂規范等;生產流程要確定生產計劃制定方法、生產任務分配規則、生產進度跟蹤方式等。在優化流程的過程中,要充分考慮部門之間的協作,打破部門壁壘,實現流程的無縫銜接。
狠抓數據質量:統一數據標準和編碼規則,讓數據能 “對話”。制定物料編碼規則、客戶編碼規則、供應商編碼規則等,確保數據的唯一性和準確性。安排專人負責數據監控,定期檢查糾錯。建立數據質量考核機制,對數據錄入的及時性、準確性進行考核。給 ERP 系統輸入 “干凈” 的數據,它才能輸出有價值的信息。
完善管理制度:修訂制度,讓它和 ERP 系統適配,能真正用起來。根據 ERP 系統的管理思想和流程,對企業的組織架構、崗位職責、績效考核等管理制度進行調整和優化。建立考核機制,干得好有獎勵,干不好要懲罰,保證制度能執行下去。明確各部門在 ERP 實施和運行中的職責和權限,建立跨部門協作機制,確保 ERP 實施一路綠燈。
組建靠譜的團隊:成立跨部門小組,各個業務口都要有人參與,再設個專門的項目辦公室。團隊成員要包括企業高層領導、業務部門負責人、技術人員、關鍵崗位員工等。高層領導負責項目的決策和資源協調;業務部門負責人負責提供業務需求和流程優化建議;技術人員負責系統的開發、實施和維護;關鍵崗位員工負責實際操作和反饋問題。
制定科學的上線計劃:分模塊、分階段上線,穩扎穩打,不要貪多求快。根據企業的實際情況和業務需求,優先上線核心模塊,如財務管理、供應鏈管理等,等核心模塊穩定運行后,再逐步上線其他模塊。新舊系統并行運行一段時間,仔細核對數據,確保無縫切換。在并行運行期間,要及時發現和解決數據差異和業務流程問題,保證新舊系統的數據一致性和業務連續性。慢慢來,才能走得穩,走得遠。
不同行業,ERP 實施的重點也不一樣。
解決生產計劃和物料供應不同步的問題。離散制造業產品結構復雜,生產過程中需要多種零部件,生產計劃的準確性和物料供應的及時性至關重要。要通過 ERP 系統實現生產計劃與物料需求計劃的聯動,根據生產計劃自動計算物料需求,提前安排采購和生產,確保物料按時到位。
加強車間數據實時采集,生產進度、設備狀態隨時能掌握。通過物聯網技術和傳感器,實時采集車間的生產數據,如生產數量、生產時間、設備運行狀態等。將這些數據實時傳輸到 ERP 系統中,管理層可以實時監控生產進度,及時發現生產異常,調整生產計劃。這樣才能及時發現問題,調整生產計劃。
建立能實時更新的成本核算體系,成本變動心里有數。流程制造業生產過程連續,成本核算復雜,需要實時掌握成本變動情況。通過 ERP 系統,將原材料成本、能源成本、人工成本等進行實時歸集和核算,及時分析成本構成和變化趨勢,為成本控制提供依據。每一筆錢花在哪,都要清清楚楚。
優化配方管理和質量追溯,出了問題能快速定位原因。流程制造業產品生產需要嚴格遵循配方,產品質量追溯要求高。通過 ERP 系統對配方進行嚴格管理,確保生產過程中使用正確的配方;同時,建立完善的質量追溯體系,從原材料采購、生產加工到產品銷售,每一個環節的信息都可追溯。這樣才能保證產品質量,贏得客戶信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