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居民區到街區,被稱為“繡花針書記”的宜川路街道灣西街區黨支部書記邵建萍用精細化治理的“繡線”鏈接“圍墻”內外,聚焦街區商鋪企業、新就業群體的實際需求,整合區域資源力量,實現黨建引領街區“共治理”,繡出街區“新”圖景。
丈量腳步不停歇“十六鋪”法繪街情
準確掌握街情街況是邵建萍來到街區的“頭等大事”,她秉持“用腳丈量社情,用心丈量民意”的工作理念,分門別類總結快遞站、餐飲店、教培機構等十六類商鋪的特點,量身定制“十六鋪”走訪法,《街區書記日記》中記滿了街情瑣事,通過沉浸式走訪精準畫像、漸進式交流增進感情、互助式合作擴大聯盟,帶領街區黨支部做到服務“四有”(日常有聯系、四季有關心、需求有回應、工作有成效),當好街區治理“引路人”。在對街區580余家企業全覆蓋走訪中,她“淘”出了近50名黨員,其中28名流動黨員如同被時間磨舊的紐扣,邵建萍用好“六步走”“十舉措”流動黨員管理辦法,將他們一針一線縫補到社區治理的錦緞上,讓每顆“扣子”都成為溫心支點。
“新”聲“新”事有回應溫情服務心更近
在走訪過程中,大部分商鋪因忙于生計,都表達“三沒”:沒需求、沒困難、沒問題,邵建萍沒有感到“束手無策”,而是決定要更貼“新”地走進“新”門。她服務上門開展街區書記現場辦公日,并升級推出2.0版本“商鋪體驗日”,在“雙十二”凌晨4點前往街區快遞站化身分揀員,通過換位思考摸清新就業群體的職業習慣和實際需求。做優做深“新言新語聽新聲”實事項目,以“小哥圓桌會”“微訪談”等形式,面對面傾聽收集問需解難,確保新就業群體“發出的聲音有人聽,提出的建議有實效”。為解決騎手小哥吃飯難、喝水難、就醫難等現實難題,通過溝通對接,街區黨支部依托陣地推出街區職工“一卡通”,為新就業群體提供便民就醫、免費理發、技能培訓等一系列服務,陣地的食堂還提供了“9.9元吃飽、12.9元吃好”的暖“新”午餐及存放免費夜宵點心的“暖夜冰箱”,不少新就業群體在體驗后都連連稱贊。
資源融匯聚“新”力雙向奔赴共友好
邵建萍善用“繡花”巧勁,整合多方資源,賦能街區治理。她帶領街區黨支部會同滬太郵政支局、上海北區電信局等區域化黨建單位合力開展愛不孤“讀”實事項目,向甘肅官坊小學捐贈豐富的課外讀物和文體用品。邀請長寧美校、東海證券、鏈家地產等轄區女性企業代表參加“三八”國際婦女節街區女企業家專題座談會,凝聚起巾幗“她”力量。同時還聯合社區物業探索打造“哥倆好”項目,倡導社區幫助“騎手小哥”打通配送“最后100米”,做到既“快速達”,又能“安全管”。新就業群體也積極反哺社區,騎手小哥發揮“移動探頭”作用,組建“先鋒騎手團”,將送單路上發現的城市治理、公共安全、垃圾分類等問題上報街區,提升基層治理效能。
正如邵建萍所言:“‘金點子’在‘噶三胡’中誕生,‘棘手事’在‘拉家?!薪鉀Q?!睆陌l掘流動黨員到賦能新就業群體,從“十六鋪”走訪到多方資源協作,她以繡花般的巧思與韌勁,讓“新”之所向化為行之所至,終使灣西街區從空間集聚地升華為情感共同體,在基層治理的繡布上綻放出“新”欣向“融”的繁花。
原標題:《身邊人講身邊事丨邵建萍:巧思繡“新”景,匠心融街情》
欄目編輯:顧瑩穎 文字編輯:趙菊玲
來源:作者:上海普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