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海的天幕下,一場沒有硝煙卻火藥味十足的空中較量正在上演。7月9日和10日連續兩天,解放軍派出一架殲轟-7“飛豹”戰斗轟炸機,對日本航空自衛隊一架的電子偵察機實施了強硬攔截驅離。
雙方最近距離被日方描述為僅有30-60米,緊張的對峙持續了十多分鐘。最引人注目的是,日本防衛省隨后發布的照片清晰顯示:、
中國飛豹戰機機翼下,赫然掛載著兩枚霹靂-5空空導彈。這不是訓練彈,是貨真價實的實彈亮劍,傳遞的信號冰冷而直接。
面對日方所謂“中國戰機‘異常接近’”的炒作和指控,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早已把話說得明明白白:
根本原因在于日本艦機屢次對中國正常軍事活動進行抵近偵察,這才是造成海空安全風險的真正源頭。而這樣的戲碼,在近段時間并非第一次上演。
飛豹掛彈不只是“秀肌肉”
當日本防衛省煞有介事地公布飛豹攔截照片時,不少軍事愛好者第一反應是驚訝:這款1988年就開始服役的“老將”,怎么還在執行如此前沿的攔截任務?
這背后,藏著中國空軍的實用主義戰術智慧和對東海態勢的精準拿捏。飛豹戰機雖然服役多年,但它有個突出的優勢:最大航程高達1600公里以上。
這個數字,比很多現役的第三代甚至部分三代半戰斗機都要遠。面對日本那架慢悠悠的螺旋槳動力YS-11EB偵察機,飛豹,完全有能力長時間伴飛、監視和驅離。
利用“油多腿長”的優勢持續施加壓力,耗到對方不得不返航。這一點,日本空自恐怕感觸最深。三十年前他們第一次遭遇飛豹時,就領教過這種“你油盡返航,我仍在巡航”的無奈。
飛豹擁有11個武器掛點,最大載彈量接近9噸。這次它掛載的霹靂-5(PL-5)空空導彈,雖然是中國較早期的紅外制導格斗彈,但實戰威懾力絲毫不減。
掛實彈升空攔截,這本身就是一種最高級別的警告姿態。它的潛臺詞非常清晰:我的存在不是觀光,我的武器不是擺設。
你的偵察行為已構成威脅,若執意挑釁,一切后果自負。這比任何外交辭令都更具穿透力。用一款即將換代的老式戰機,去攔截日本同樣老舊的偵察機,這體現了解放軍的精明算計。
既能充分展現了維護主權和安全的堅定決心;又有效控制了沖突升級的風險,避免動用更敏感、更昂貴的先進戰機引發過度解讀或擦槍走火。用最合適的工具做最合適的事,這本身就是一種強大的能力。
誰才是麻煩制造者?
日本方面在渲染“中國威脅”、炒作“異常接近”時,總是習慣性地忽略或模糊一個核心事實:它那架被攔截的YS-11EB電子偵察機,本身就是個“麻煩精”。
YS-11EB的原型機YS-11,是日本在1960年代研制的雙發渦槳運輸機。日本將其改裝成電子偵察機,服役時間早已超過半個世紀。
這款老掉牙的飛機,航速慢、機動性差、自衛能力幾近于零,卻常年在中國東海防空識別區邊緣甚至內部活動,
利用其搭載的電子設備,搜集中國沿海雷達信號、通訊情報和軍事部署信息。它的每一次出動,本身就是對中國安全利益的蓄意窺探和潛在威脅。
歷史重演,距離為何越來越近? 類似的戲碼,在過去的十幾年里不斷上演。早在2013年,日本就曾大肆炒作過“中國戰機逼近日本軍機50公里”的事件。
從當年的“50公里”,到如今的“幾十米”,距離的急劇縮短,恰恰反向證明了一個關鍵問題:日本軍機的偵察活動越來越深入、越來越頻繁、越來越具有挑釁性!
我國國防部的回應一針見血:我國的處置措施完全合理合法、專業規范、克制有度。距離近,是因為你靠得太近!
空中這短暫而激烈的交鋒,不過是西太平洋地區力量格局根本性變化的一個縮影。日本航空自衛隊的主力戰斗機,依然是服役超過40年的F-15J。
這款曾經輝煌的戰機,面對中國空軍和海軍航空兵日益龐大的三代半戰機群,早已力不從心。更別提中國還有數量不斷增加的第五代隱身戰機殲-20。
而解放軍的航母,也已經開始不如深藍的戰略投射。解放軍雙航母編隊深入太平洋腹地進行常態化訓練,已經成為新現實。
當山東艦的殲-15艦載戰斗機在硫磺島附近空域巡航時,其作戰半徑意味著整個日本列島的核心區域,都已處于其有效覆蓋范圍之內。這種力量存在本身,就是無聲的宣言。
解放軍在遠海訓練中展現出的專業性和紀律性,恰恰是如今我國軍隊已經具備強大戰斗力的直觀體現。
殲-15飛行員能在公海上空,面對不斷逼近的日本P-3C偵察機,精準地將距離控制在45米并維持長達80分鐘,這需要何等的飛行技術和戰場紀律?
這絕非魯莽的“好勇斗狠”,而是高度自信與嚴格訓練鑄就的“肌肉記憶”。這種泰山崩于前而色不變的定力,往往比武器本身更具威懾力。
明知自身實力對比處于劣勢,明知挑釁行為風險極高,為何日本偵察機還要頻頻冒險,甘當“急先鋒”?這背后是復雜的地緣政治博弈和國內政治因素在驅動。
在美國的“印太戰略”棋盤上,日本被賦予了更前沿、更激進的“馬前卒”角色。頻繁的偵察活動,很大程度上是為了向美國展示價值,配合其圍堵中國的戰略需求。
而日本國內部分右翼政客和媒體,出于國內政治需要不斷渲染“中國威脅論”,甚至拋出“2025年中日必有一戰”這類聳人聽聞卻毫無根據的荒謬預言。
這種不負責任的言論,毒化了地區安全氛圍,也綁架了日本自身的理性決策。煽動對抗很容易,但戰爭的代價是日本絕對無法承受的。
對于日本方面所謂的“戰機異常接近”的擔憂,解決之道其實再簡單不過:管好自家的偵察機,別再打著“自由航行飛越”的幌子,跑到別人家門口搞抵近偵察、刺探情報。
廣袤的太平洋,容得下所有國家和平共處、合作共贏。但如果有人執意要玩火,要當別人的棋子,不斷試探底線、制造風險。
那么,中國戰機翼下那枚掛載的實彈,以及飛行員那專業而堅定的眼神,就是最直白、最不容誤讀的答案。
敬酒不吃?那罰酒的滋味,恐怕比想象中更苦澀,也更持久。何去何從,是時候做出明智的選擇了。
參考資料:
《日媒炒作“一架中國戰機‘異常接近’一架日本軍機”,中方此前已表態》——環球時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