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莘莊鎮水清一村的保安師傅已經巡完第一輪小區。他的目光在30號樓前停留——那里原本長著一棵“野樹”,如今終于被清理干凈了,隔壁晾衣繩上飄著的被單再也不會被枝葉蹭到。
“這事兒可真不容易。”水清一村居委會黨總支書記、居委會主任沈菊紅揉著曬得有些發紅的臉頰,“前天租客不在家,物業連著打了三趟門鈴才找到人。今天中午我們請了兩個志愿者幫忙,終于把這棵樹拖了下來。”
這樣的“破題”故事,在這個有著1248戶、2000多常住人口的老小區里幾乎每天都在上演。
從“野樹風波”到“動態停車”
社區治理的“繡花功夫”
今年夏天,一棵從陽臺長出的野樹引發鄰里矛盾:3米高的枝葉橫跨兩戶人家,晾被子都成了難題。租客和房東互相推諉,物業無權處理。沈菊紅和物業相關負責人頂著烈日協調,聯系垃圾清運車,最終完成清理。居民微信群一句“辛苦了!”讓所有人覺得值得。
“停車難一直是社區治理繞不開的話題,水清一村也不例外。”沈菊紅翻開手機里的社區地圖,指著幾個轉角處說,“今年我們又進一步優化了停車方案,在小區轉角處又擠出了10個新車位。”同時,實行月租車“動態管理”——515輛月租車滿額即停,登記等候車輛按“親情車”規則分配。
微信群的“預警雷達”
從瑣碎中編織幸福
沈菊紅的手機里,藏著水清一村的“秘密武器”——居民群、黨員群,甚至居民樓道微信群,以及2000多個居民微信。從野樹生長到裝修噪音,從12345投訴到鄰里糾紛,這些群成了問題的“預警雷達”。
7月3日,一戶居民反映裝修噪音擾民,沈菊紅和居委會干部當晚7點上門協調,租客承諾次日起調整施工時間。居民反映問題后,平均2小時內響應,針對不需要走流程的問題盡量在24小時內解決。
“夏送清涼”行動
高溫下的溫情守護
7月的上海熱浪滾滾,水清一村居委會辦公室卻格外熱鬧——萬科食堂送來的二十多份餐食整齊擺放在長桌上,一群中學生正忙碌著上門送餐。這是社區“夏送清涼”行動的日常。每年夏季,社區都會為高齡老人、獨居老人提供每日三餐配送服務,這一傳統從2008年延續至今,成為高溫天里的“民生答卷”。
沈菊紅的記事本上,四類“必訪清單”清晰標注:住院病人、獨居老人、高齡獨居者、失獨家庭。這些名字背后,是社區工作者日復一日的上門關懷。今年,活動升級為“全鏈條服務”:黨員志愿者每天上午10點和下午3點輪流上門,為獨居老人測量血壓、發放防暑藥品;此外,社區還招募了7名暑期高中生志愿者,他們不僅負責送餐,還主動幫老人檢查空調溫度,確保防暑設備正常運行。
與此同時,黨群服務站變身“快遞員休息站”,免費提供飲水、充電和避暑點心,成為高溫下的“清涼驛站”。
從2008年延續至今的送餐服務,到今年的志愿服務升級與陣地改造,水清一村用行動詮釋了“社區治理”的溫度:在酷暑中守護每一份需要,在瑣碎中編織幸福的日常。
記者:張雨桐
供稿:辛向榮
初審:岳順順
復審:宋詩清
終審:劉墾博
轉載請注明來自今日閔行官方微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