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4年,德國宣布納米比亞為德屬西南非洲,開始殖民統治。赫雷羅人世代居住在這片干旱土地上,以牧牛為生,牛羊不僅是生計來源,更是文化象征。
德國殖民者到來后,強占土地,圈占牧場,迫使赫雷羅人簽署不平等協議,失去大片家園。殖民官員用武力沒收牛羊,赫雷羅人被征為勞工,在礦場和鐵路工地從事繁重勞動,稍有反抗便遭鞭打或槍殺。到1900年,赫雷羅人失去近七成土地,牛羊數量銳減一半,生活陷入困境。
1904年1月12日,赫雷羅人在領袖薩穆埃爾·馬哈雷羅帶領下起義,襲擊德國定居點,約150名移民被殺。柏林震怒,德皇下令增派1.5萬精銳部隊,配備機槍與野戰炮。馮·特羅塔6月抵達后,駐扎奧卡漢賈要塞,迅速制定鎮壓計劃。
10月2日,馮·特羅塔簽發“滅絕令”,命令軍隊對赫雷羅人格殺勿論,不分男女老幼。
屠殺在沃特貝格地區展開,德國軍隊分三路合圍,騎兵沖鋒,機槍掃射,炮火轟鳴。赫雷羅人僅憑長矛與老式步槍,難以抵擋,成片倒下。
村莊被焚毀,牲畜被屠宰或掠奪,幸存者被驅趕至奧馬赫克沙漠。這片沙漠水源稀少,沙丘連綿,被稱為“死亡之地”。德國軍隊封鎖外圍,駐守水井,并在僅剩的水源投毒,導致飲水者中毒身亡。
赫雷羅人在沙漠中掙扎求生,饑渴交加,老人與兒童最先倒下。德國軍隊持續追擊,切斷退路,確保無人逃脫。與此同時,沿海鯊魚島集中營成為另一處殺戮場。被俘的赫雷羅婦女與兒童被押解至此,營地由鐵絲網圍成,衛兵嚴密看守。
囚犯被迫從事重體力勞動,修建鐵路或搬運石塊,食物稀少,僅有稀薄玉米糊。疾病肆虐,營養不良導致死亡率高達七成,尸體被隨意丟棄在海邊。
1904至1907年,赫雷羅人人口從50萬至120萬銳減至不足2萬,納馬人也從2萬降至1萬。屠殺不僅摧毀了赫雷羅人的家園,也幾乎抹去他們的文化。語言、傳統與社會結構在暴行中支離破碎,納米比亞大地成為一片廢墟。
1907年,屠殺結束,赫雷羅人幸存者淪為流浪者,在德國農場做苦力,文化與語言瀕臨消亡。
一戰中南非占領納米比亞,赫雷羅人繼續遭受歧視,土地被剝奪,語言被禁止。南非實施種族隔離制度,赫雷羅人被限制在貧瘠保留地,靠微薄救濟維生。
1990年納米比亞獨立,赫雷羅人開始復興文化,在村莊教授語言,重現傳統儀式。每年8月,他們在奧卡漢賈舉行悼念活動,紀念遇難者。
赫雷羅人向德國提起訴訟,要求賠償種族滅絕罪行。2004年,德國在赫雷羅戰爭100周年時表達遺憾,但拒絕法律責任。
2015年,赫雷羅人代表赴柏林抗議,要求正義。2021年5月28日,德國正式承認暴行構成種族滅絕,承諾30年內提供11億歐元,用于納米比亞社區重建,重點惠及赫雷羅人與納馬人后裔。但赫雷羅人認為資金未直接賠償受害者后裔,數額不足,拒絕接受。
賠償談判陷入僵局,赫雷羅人領袖公開批評德國的“和解”缺乏誠意,強調金錢無法彌補歷史創傷。他們繼續在國際舞臺發聲,呼吁承認與賠償。赫雷羅人的后代在納米比亞重建家園,教授傳統知識,試圖從陰影中走出。奧馬赫克沙漠的尸骨無聲,訴說著未盡的正義。
參考資料
二戰德國在大屠殺幾十年前,對2個非洲國家,進行種族滅絕 網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