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余飛
01
就業保衛戰,拉開序幕
新一輪就業保衛戰,開始了。
7月9日,國務院發布了《關于進一步加大穩就業政策支持力度的通知》。
全文共7大類,19個小類。
制圖:城市財經;資料來源:中國政府官網
政策包括擴大穩崗擴崗專項貸款支持范圍、提高失業保險穩崗返還比例、實施階段性緩繳社會保險費等。
政策鼓勵企業吸納更多就業,特別是針對中小微企業和重點群體。
其中真金白銀的支持措施有三條:
擴大社會保險補貼范圍,對簽訂1年以上勞動合同的企業給予個人繳費額25%的社會保險補貼。
加力落實一次性擴崗補助,對吸納特定年齡段失業青年就業的企業給予每人不超過1500元的一次性補助。
加大以工代賑實施力度,通過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吸納更多失業人員和返鄉農民工就業。
此外,這一次文件還加強了就業援助兜底:
強化就業援助,兜底保障就業困難人員的基本生活。
加強就業困難人員幫扶,提供就業創業服務、就業扶持政策和稅收優惠政策。
保障失業人員基本生活,按時足額發放失業保險金,并納入社會救助范圍。
文件內容可以用一句話總結:
通過財政支持、社保減免、技能培訓、精準服務等多重手段,系統性穩定就業市場,重點保障中小微企業、青年失業人員、困難畢業生等群體,同時強化資金監管與政策落實,構建“就業友好型”發展模式。
政策強調短期紓困與長期能力建設并重,最終目標是通過穩就業推動經濟高質量增長與社會穩定。
02
就業是穩定的自變量
在黑天鵝干擾、地方債、房地產問題發酵,以及全球地緣局勢加劇,疊加關稅戰、貿易戰爆發的局面下,過去幾年我們的就業市場呈現波動式壓力。
穩就業、保就業成為了當前的重要議題。
過去幾年,中國也連續發布了多項保就業大招。
比如2023年7月份國務院就發布了《關于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意見》,共計31條措施。
當年11月份,央行、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財政部、工信部、發改委、證監會、外匯局、全國工商聯聯合又發布了《關于強化金融支持舉措 助力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通知》。
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就是加強就業的安全底座。
因為民營經濟是吸納就業的 “主力軍”,貢獻了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
就業之所以重要,因為它不僅決定了一個國家一個地區經濟發展的韌性,也是影響社會安定的最重要因素。
就業是居民收入的主要來源,而收入增長是消費的基礎。高就業率意味著更多家庭具備消費能力,能拉動內需(如住房、教育、醫療等),形成 “就業→收入→消費→企業盈利→擴大生產→更多就業” 的良性循環。
反之,失業會導致消費萎縮,抑制經濟增長動力。
失業(尤其是青年失業)容易引發焦慮、不滿等情緒,甚至可能導致社會動蕩。歷史經驗表明,高失業率常與犯罪率上升、社會沖突增加相關聯。
反之,充分就業能增強社會凝聚力,讓個體感受到自身價值與社會歸屬感,降低社會治理成本。
用數學術語來說,就業就是穩定的自變量,或者說穩定是就業的函數。
所以,保就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地方層面上,中國經濟第一強省廣東,一季度城鎮新增就業累計34.86萬人,同比上升9.3%。
最近廣東省又發布了《2025年廣東省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十大行動方案》,明確提到:
全省提供公務員崗位不少于1.9萬個,事業單位崗位不少于5.5萬個。推動各地各單位結合實際開展自主事業單位公開招聘,加快招聘(錄)進度,8月底前完成招聘(錄)工作;全省國有企業力爭全年新招用高校畢業生不少于2萬人,其中省屬國有企業招用不少于8000人。
引導不少于2萬高校畢業生到粵東粵西粵北地區就業,按規定落實學費補償和國家助學貸款代償、就業補貼等政策。對小微企業招用畢業2年內的高校畢業生,按規定落實社保補貼。
安徽省在5月末更是提出了宏偉目標:
今年,我省持續挖潛擴容就業空間,全年將挖潛擴容就業崗位110萬個以上。
去年安徽省的新增就業人數75.95萬人。
03
考公考編熱浪來襲
除了政府在努力外,畢業生以及高考生也都在為自己的未來未雨綢繆。
河北省秦皇島市最近公布了一組數據:
2025年該市事業單位招聘報名人數達到創紀錄的47649人,其中完成繳費確認35019人,較去年激增9691人,增幅高達38.26%。
這一數字超過了當地高考報名人數。2025年該市共有25515名考生報名參加高考,較去年減少2357人。
此外,國家公務員局披露的數據顯示,2025年國考共計劃招錄3.97萬人,招錄人數與2024年的3.96萬人基本持平,但報考人數相較于2024年的303.3萬人,增加了38.3萬人。
智聯招聘去年發布的《2024年大學生就業力調研報告》顯示:
2020-2024年,期望進入國企的畢業生比例連年上升,近半數(47.7%)的2024屆畢業生希望進入國企工作。
“體制外”民企對畢業生的吸引力則持續下降,期望進入的畢業生從2020年的25.1%跌至2024年的12.5%。
這真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2020年之前,體制內人員下海創業是潮流,如今風向徹底變了,考公考編成為了香餑餑。
如果說大學畢業生的就業選擇是根據環境的“臨時起意”,那高考生們越來越傾向于考公考編對口學校,則是真正的未雨綢繆。
財新網最新發布了一篇報道《 高分考生棄985名校,卷向考編考公對口院校|教育觀察 》,文章的核心意思是:
高考生選擇考編考公對口院校,成為了一種新風向。
財新網此文還列舉了一些考公考編對口院校錄取分數線超越985重點高校的案例。
2025年上海海關學院05專業組在江蘇省物理類的提前批次投檔最低分為657分。根據江蘇省2025年高考一分一段表,657分在全省物理類考生中位列第2618名,這一位次已超過2024年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部在江蘇的錄取最低位次(2662)。該校04專業組在江蘇物理類提前批次投檔最低分數為648分,超過香港中文大學04專業組的645分。
除了上海海關學院,像浙江警察學院、北京電子科技學院等帶有事業單位、公務員“上岸”優勢的院校,近年錄取分數也保持在高位。
04
體制內人員越減越多
涌起的考公考編熱浪,與時代浪潮逆行。
2020年以來機關單位精簡才是主流。
早在2020年,財政吃緊的山西省就選取了忻州市河曲縣、臨汾市浮山縣、太原市婁煩縣、呂梁市石樓縣、晉中市榆社縣、長治市黎城縣6個人口不足20萬的小縣開啟整編改革試點。
并且在2021年提出,全面推進事業單位改革,機構精簡59%,編制精簡59%。
2023年年初,官方發布了《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中明確提出:
中央國家機關人員編制 精簡5% 的目標,還要求地方也要著手精簡。地方黨政機關人員編制精減工作,由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黨委結合實際研究確定。縣、鄉兩級不作精減要求。
其中提到縣鄉兩級不做要求。
2024年,縣鄉兩級的機關人員精簡也納入。
2024年二十屆三中全會上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文件中,明確提出:
穩妥推進人口小縣機構優化。
2020年山西省拉開機構編制改革以來,全國機構編制改革結果到底如何?
從各地披露的情況來看,編制內都在精簡。
瑪多縣官方“瑪多融媒”披露:
瑪多縣將改革前的25個黨政機構整合設置為20個,其中黨委機構6個、政府工作部門14個,較改革前精簡了5個機構,精簡比例為20%。
里面究竟有沒有裁剪編制人員,裁剪了多少,沒有公布。
太原市婁煩縣,改革前35個機構,改革后精簡了13個,只保留了22個機構,相當于精簡了37%。事業單位從之前的62個精簡至40個,精簡了35.5%。
而婁煩縣2022年的GDP為45億元,常住人口88850人,財政收入8.8億元。
制圖:城市財經;根據公開報道梳理
在精簡之下,婁煩縣精簡人員編制341名,下沉鄉鎮人員編制56名,節約人員經費3410余萬元,運行經費約990萬元。
石樓縣精簡力度同樣大,黨政機構精簡了37.1%,事業單位精簡了31.1%。節省了5000多萬元的開支,人員經費減少了2200多萬元。
河曲縣、浮山縣亦是如此。
去年4月份澎湃新聞報道,已經有多地公布了這一輪行政精簡的比例,2%到5%不等。
比如四川內江市發布的《內江市機構改革方案》提出,結合部門職責任務和履職情況,按照3%比例對市級行政編制進行核算精減。
河南省漯河市發布的《市直機關行政編制精減和核定專項方案》提出,對市直機關行政編制采取“一刀切”的辦法,統一按3%的比例精減,共精減54名。
甘肅省發布的《甘肅省行政編制精減方案》,按照5%的精減比例,扎實推進行政編制精減工作。
然而 這些被精簡的體制內人員去哪了?是被裁了?還是平調去別的機關單位了?
官方對此沒有任何報道,主流媒體也沒有報告過他們的去向。
不過從住建部、財政部與央行聯合發布的年度公積金報告中得到結論是,體制內人員越減越多。
來看兩張圖,第一張是《全國住房公積金2023年年度報告》中披露的各單位住房公積金繳存情況,第二張則是2020年的數據。
來源:《全國住房公積金2023年年度報告》
來源:《全國住房公積金2020年年度報告》
2024年年度報告也公布了,但這一次卻沒有再公布詳細的“分類型單位住房公積金繳存情況”,僅公布了一個籠統的表格。
來源:《全國住房公積金2024年年度報告》
從2024年的數據中,我們僅能獲得一個信息,2024年公積金實繳人數17628.75萬人,比2023年多了174.07萬人。
從2020年與2023年兩張數據圖對比可以獲得的信息是:
第一,截至2023年末,全國72萬個國家機關、事業單位,一共為4835.9萬人繳存了住房公積金。這些人,就是嚴格意義的體制內人員,是吃財政飯的人員。此外,還有國有企業27.12萬個,一共為3054.97萬人繳納公積金,這些人雖然不是吃財政飯,而是市場飯+壟斷飯,但同樣都是體制內人員。
所以,以2023年年末數據來看,當下狹義的體制內人員,有編制、吃財政飯的(政府機關+事業單位)一共是4835.9萬人。廣義的體制內人員(加上國企),是7900萬人。
這一數據只少不多。因為不少政府機關、事業單位,有臨聘、勞務派遣人員(比如部分輔警)。他們長期在政府機關、事業單位上班,但勞動合同不是直接跟“體制內”簽的,所以在公積金繳存上無法體現。
這部分人到底有多少?尚未看到準確數據,有專家估計在數百萬人,甚至可能達到千萬級。
第二,國家機關與事業單位數量的確減少了,但人員在增加。
2023年國家機關與事業單位72.05萬個,2020年為72.61萬個,三年減少了5600個。
但吃財政飯的體制內人員2023年4835.9萬人,2020年為4513.36萬人,三年增加了322.54萬人。
此外,雖然不是吃財政飯而是吃“市場飯+壟斷飯”的國有企業數量,從2020年的21.57萬個增加至2023年的27.12萬個,三年增加了5.55萬個。人員從2020年的2907.38萬人增加至2023年的3054.97萬人,三年增加了147.59萬人。
以此計算,廣義體制內人員(國家機關與事業單位、國有企業)過去三年不僅沒有減少,還合計增加了470.13萬人。
換句話說,過去三 年機構編制改革,體制內人員越改越多。
如此看來,改革的力度還需要加大,還需要誠意。
相比于越南,我們的力度需要加強。
越南今年發布了驚人的行動:
越南將把省級行政單位數量減少50%左右,地方機構數量減少70%以上!
有人計算了一下,越南總人口約1億人,63個省市平均下來,一個省級行政區大約159萬人;每個省級區域的面積為5238平方公里。也就是說,越南一個省級區域的管轄面積和人口,只相當于中國2個正常的縣。設立這么多行政區域,的確沒有必要。
而將省級行政單位數量減少50%,地方機構數量減少70%,越南將在未來5年削減五分之一的公共部門職位。政府機構將精簡為14個部和3個局,同時撤銷13個綜合司、738個司局和3303個分局,撤銷201個事業單位,預計有10萬名國家公務員遭遇裁員或提前退休。
回顧歷史,每一個朝代發展過程中都遭受過冗員的困擾,承平日久,官員隊伍指數級增長,國家財政壓力支出極速膨脹。
宋朝仁宗年間由范仲淹主導的慶歷新政,神宗年間王安石主導的熙寧變法,目的之一就是裁撤冗員,為國家減少財政支出。 清朝雍正年間的整頓吏治,同樣如此。
當然:
一方面,時下的就業環境掣肘著機關單位精簡。
另一方面,改革的阻力肯定很大,畢竟是要牽動既得利益者的蛋糕。
但縱觀中國歷史,每一個王朝承平日久,改革都是必選項,沒有其他選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